【摘 要】高校與社區開展文化藝術共建工作具有重要社會意義。是高校發揮自身優勢,推進和諧社會的具體途徑,是社區營造文化藝術氛圍,豐富文化藝術內涵的重要方式。應在高校藝術類專業和社區文化建設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推進和諧社區的建設。
【關鍵詞】高校;社區文化;藝術類專業
一、社區文化的概念
“社區文化”廣義是指社區居民在特定的區域內,經過長期實踐而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行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甚至制約著當地經濟、政治的發展;狹義是指社區文化現象的集成,即社區居民在特定區域內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有一定特點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群體意識等文化現象。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傳統的單位管理轉變為社會管理。人們以多種多樣的身份從不同的社會空間進入社區,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問題帶到了社區,使社區成為各種社會問題和思想問題比較集中的地方。他們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都期待在社區得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社區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沿陣地和社會穩定的基礎。而社區文化建設是整個社區建設的靈魂。
二、社區文化建設的功能和作用
1.社區文化建設要“以人為本”
社區文化建設要“以人為本”,這里主要指的是要把社區文化建設真正作為社區內廣大居民群眾的一項事業來抓,正確引導廣大居民群眾積極地參與社區的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廣大社區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社區群眾的主體性得以發揮。
2.社區文化建設的融合性
社區文化是一個綜合體,既包括傳統文化,又包括現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內容,又有物質文化的涵義;既包括本社區文化的特點,又吸納外來文化的新內容。因此,發展社區文化必須使各種文化達到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做到“雅俗共賞”,而不是偏廢某一方面。這就要求我們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不能孤立進行,它們與經濟、政治是相輔相承的,因此在社區文化建設中要堅持融合性原則。 三、高校藝術類專業帶動社區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社區文化建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掌握了這些規律,會使高校在專業教學上有更明確的目標,使高校培養的學生能夠適應社區文化工作的需要。
1.在社區文化活動中,老人和兒童是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中青人群的精力圍繞在工作、學習和交往上,而老人和兒童有更多的時間在社區中活動,對社區的文化活動也更關心,需求更加迫切,這是社區對象的特殊性。社區工作應該抓住老人與兒童兩大群體,帶動青年參與社區文化建設。
2.大型的社區文化活動,需要經過專業的策劃組織,參與者多,影響面廣。要勝任這些工作,高校的教學除了要讓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技能以外,藝術策劃和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藝術類專業一方面要求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參與組織與策劃那些大型的文娛活動,以適應“大”與“小”不同的社區文化活動要求。
3.社區文化活動大多數都不帶有明顯的功利性,活動也大都以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為目的。因此,活動的開展應該寓教于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展,不可急功近利。在活動中既能實現目的,又能有一個愉悅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高校藝術類的學生還應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積累一定的教學經驗。在社區文化活動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有合理合適的教學目標,要找到興趣點較為集中的教學內容,要實行輕松活潑的教學手段,這都是對高校教學上提出的新要求。
4.社區文化活動中應當尊重社區成員的不同文化品味,要同時能勝任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多種風格的藝術活動任務。不可以自己的喜好來決定活動內容,這樣哪怕再高雅也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學生在學校就應該全面發展,廣泛接觸實踐各種藝術形式,兼顧不同的文化品味。只有這樣,社區文化建設才既不會曲高和寡,也不會俗不可耐。要通過雅俗結合的方式漸漸提高社區文化品味,這才是高校專業教育在文化建設中應起到的正確作用。
5.社區文化建設不僅需要專職的社區工作人員,還需要大批具有藝術專業知識的人員來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的理論探索。這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建立專門的文化工作站,設立專門的崗位。這樣不僅對社區文化建設中有正確的引導和良好的發展后勁,又能為開展社區文化建設的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藝術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數量眾多的就業崗位,真正實現高校與社區文化共建的雙贏。
6.要整合共享高校豐富的文教資源和社區的實踐機會,要加強高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因此,必須建立高校——社區資源共享組織協調機構,根據社區文化的特點,充分利用雙方的優勢,通過經常性的磋商與協調落實共建的長效機制,可借鑒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雙方參加的組織機構,領導和協調雙方活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7.高校幫助研究各社區的不同特點,引入本土音樂藝術走進社區文化建設中,并不斷強化社區文化的創新意識。具有本土音樂藝術元素的社區文化創新,是社區文化能否在群眾中生根、開花并具有持續生命力的關鍵。
總之,高校培養人才的目的是服務于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高校在藝術類專業的建設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去擺脫傳統制度的約束,勇于嘗試新的發展模式。要以學生為本,大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加強學生社會藝術實踐的能力。高校藝術類專業與社區的音樂文化共建,不僅僅適應了社區對音樂文化的需求,也為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曉霞.城鎮社區建設與社區人才培養[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3).
[2]李小梅,蔣愛.試析高校與社區和諧共建的理論依據[J].中國成人教育,2010,(10).
[3]王麗英.高校與社區互動的資源優勢與影響[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
[4]鄭彩蓮.高校與社區共建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6).
[5]鄭海霞.美國高校與社區關系:沖突與合作[J].比較教育研究,2009,(4).
[6]葉云明.高校校園文化如何促進城市社區文化和諧發展.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6(10).
[7]范莉.淺談校園文化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途徑和作用.杭州教師教育網,2006(01).
[8]曾婧.淺析社區文化、農村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及其對策,2007(03).
【作者簡介】
劉洋,女,(1978—),漢族,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