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瑋
摘 要:孔子所提出的“君子”人格是一種理想人格,且已經成為人們的道德典范。針對“君子”人格的內涵,孔子指出,“仁、智、勇”是君子必備的德性,“中庸”是君子的處世之道,而“仁者安仁”則是君子的價值觀。孔子所提出的"君子"理想人格對于當今社會的健康進步和道德價值觀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君子人格;孔子思想;儒家學說;現代價值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創立并大力發展了儒家學說,并提出了“君子”人格。經由眾多儒家學者的不斷傳承和修正,“君子”的人格概念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到今天,“君子”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道德典范,對建設和諧、安定、有序社會具備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但是,“君子”人格形成的歷史環境和條件是怎樣的?其內涵包括哪些內容?君子人格對現代社會的價值和作用有哪些呢?
一、提出“君子”人格的歷史環境
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中國處于從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局勢、思想文化等領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一)社會經濟條件—由奴隸制逐漸轉向封建制。在原有的奴隸社會中,奴隸沒有任何私有財產,其自身所具備的勞動力以及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歸奴隸主所有,而隨著封建社會的建立,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能自己支配除“交租”之外剩余的糧食。封建制社會的形成,不斷驅使農民積極開墾土地。但是,與此同時,也滋生了人們“貪財”、“好富”的貪欲,這種貪欲顛覆了原有的道德和價值觀念,道德風氣逐漸得到破壞。
(二)政治條件—爭奪土地的戰爭不斷。封建制社會的建立,建立了新的社會生產關系,也動搖了奴隸制社會的政治基礎。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有了土地就意味著能夠有權勢。因此,爭奪土地的戰爭此起彼伏。而在平民百姓中,父子、兄弟也相互爭奪土地的繼承權,甚至不少親人因此而反目成仇。政治局勢的混亂以及民間風氣的破壞,使得整個社會的秩序都十分混亂。
(三)思想領域—思想學派不斷出現。社會秩序的混亂以及原有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的迅速衰亡,使得社會需要新的道德價值觀念來統領,以建立有序、安定的新的社會秩序。而由于各個思想學派代表不同的階級,其價值觀和思想觀念也有很大不同。持有不同觀點的學派之間相互爭論,比如,道家和墨家主張回歸自然,消除爭斗,發家主張用嚴格的法律和刑罰來治理百姓,而儒家走的是改良社會的道路。
二、“君子”的豐富思想內涵
孔子借用了原來的概念形式,賦予了其新的思想內涵,歸納起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君子的德性—仁、智、勇。 “仁、智、勇”是君子應具備最基本的品德。
(1)仁—君子要以仁為本。仁,是君子人格的根本。孔子認為,“仁”首先是“愛親”。在家庭中,要做到“愛親”,就必須尊家長、愛兄長。君子的道德行為都是十分高尚的,因此,君子應該自覺服從 “愛親”之情而不需要外在規范的約束。在做到“愛親”的基礎之上,孔子將“仁”的內涵擴展到眾人之愛,即“愛眾”之情。實際上,這種“愛眾”之情是基于一定的情感聯想的,比如,人們見到老人就聯想到自己的父母,這樣就會對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老人作出“尊敬”的舉動。
(2)智—實現“仁”的條件。只有“仁”的人可以說是好人,但是并不一定能有所作為。而作為承擔著社會歷史責任的君子,還必須具備實現實現仁德的能力,也即“智慧”。孔子認為,君子要擔負起輔佐君主、體恤民情的社會責任,就必須具備豐富、淵博的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對于“智”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見聞之智,獲得見聞之智不只是獲得客觀知識的手段,也是提高道德修養的手段;性命之智,也即“知命”之智,君子所應該知道的“命”是其應承擔的社會歷史責任。
(3)勇—君子要勇于進取。孔子認為,“勇”是達到“仁”的重要基礎。“勇”的內涵包括不懼、執著、知恥、剛毅、進取等內容。孔子認為,無論從事什么活動,君子都應該無所畏懼、不斷進取,面對困難時能敢于正視困難,并積極克服困難,堅定不移的走向目標。
(二)中庸的處世觀。孔子認為,作為君子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社會秩序混亂、道德民風不斷被破壞,孔子希望能恢復和諧、安定、有序的社會狀態,并因此提出“中庸”的思想,并指出,為了能達到“中庸”,君子需要不斷內省,及時糾正錯誤思想,不斷進行自我完善。
(三)重義輕利的價值觀。 孔子認為,君子以“重義輕利”為根本的價值觀。孔子并不反對通過合理的方式獲得利,他反對的是一味追求個人私立,而不顧及甚至是損害他人的利益。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兼顧他人的利益,這樣才能避免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才能有助于實現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君子人格的現實和實際價值
改革開放不斷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如何構建新的社會道德與價值觀念體系,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現實課題。這種道德和價值觀念的重新構建,既不能忽略社會發展的趨勢,也不能脫離中國的傳統文化。孔子的君子理想人格對于構建和諧、安定、有序的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巨大的現實作用。
(一)君子人格的“仁愛”思想,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道德覺悟,建立統一的價值觀念。如今,道德觀念缺失的現象經常發生。而到底如何才能避免這種道德缺失的社會現象呢?歸根到底,還得靠人們自覺遵守價值觀念和道德。因此,從道德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入手,喚醒人們的仁愛之心,對構建和諧、安定、有序的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君子人格對利和義的價值觀,有利于保障社會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當今社會充滿了利益和權勢的欲望,見利忘義、人情冷漠等丑陋、卑鄙的社會現象經常出現。而君子對利和義的價值觀年,強調人們合理、合法獲取利益,并且在獲取利益時顧及他人和社會的權益。因此,君子理想人格的倡導有助于實現利和義的統一,有助于減慢人們追逐利益的腳步,并不斷加強人們對精神需求的追求。
(三)君子人格勇于進取的態度,有助于構建積極的社會氛圍。當今社會還存在很大的貧富差距和地區差距等,也因此容易產生仇富、敵視等消極思想。君子人格中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有助于人們積極的面對困難,并不斷進取。因此,倡導君子人格思想,有助于構建積極向上、謙虛謹慎的正向思想,并鼓勵人們面對困難不斷進取,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費延偉,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現代價值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2] 葉豪芳,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現代價值,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3] 王榮德,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湖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4).
[4] 溫克勤,孔子的人格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山東礦業學院學報,1999(9).
[5] 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