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夢舒
摘 要:哈爾濱市坐落在美麗的松花江畔,地處東北亞中心,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熱點旅游城市和國際冰雪文化名城,因風景優美、景色秀麗,被譽為“東方小巴黎”。然而哈爾濱作為一個擁有著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在發展旅游業方面仍面臨著很多問題。
關鍵詞:哈爾濱市;旅游業;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0.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0-0112-02
一、哈爾濱市旅游業基本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哈爾濱市旅游業的發展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近年來,隨著旅游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哈爾濱市冰雪旅游和避暑旅游持續升溫,國內外旅游市場份額日益擴大,旅游產業整體素質得以全面提升,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2007 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 2 518 萬人次,比上年增長 14.9%;實現旅游總收入達 204.4 億元,同比增長 18.9%,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 8.39%。目前,哈爾濱市已躋身全國旅游城市綜合競爭力前 20名,先后入選中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 中國十佳宜游城市、 中國十大節慶城市和中國十大品牌城市,是全球50個國際性避暑旅游名城和 2008 北京奧運會十大最熱旅游城市之一。
二、哈爾濱市旅游業發展的優、劣勢分析
(一)發展優勢
1.資源優勢。哈爾濱市冬季寒冷多雪,夏季涼爽宜人。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全國農業大市,擁有許多可資開發的工業、 農業旅游資源。歐亞風貌、中外多元文化交融的人文和城市個性鮮明,形成了充滿歐陸風情的城市景觀。擁有抗聯紀念地舊址、領袖工作及生活紀念地、戰爭紀念地舊址等九類紅色旅游資源、119 處革命遺址。
2.品牌優勢。冰雪品牌享譽海內外,哈爾濱市國際冰雪節已發展成為多領域、綜合性活動,是國際四大冰雪活動之一。亞布力滑雪度假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滑雪訓練和比賽基地,也是亞洲最大的滑雪勝地。避暑品牌逐步形成,黑龍江、北京等省市聯合提出的“中國三大黃金避暑旅游帶”規劃戰略將哈爾濱市避暑旅游品牌推倒了國內前沿。
3.環境優勢。哈爾濱市基礎設施完善,入選“全國投資硬環境 40 優城市”,具備現代化旅游城市的發展規模。交通條件便利,水、 陸、空立體交通發達,保證了旅游的可進入性、通暢性。發展環境寬松,投資條件便利,為旅游景區景點開發創造了廣闊空間。
4.文化優勢。哈爾濱市是國家批準的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金源文化的發源地。曾有16個國家在哈設立領事館。19世紀末至二戰結束,曾遭受沙俄、日本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至今仍留有的罪證。哈爾濱市是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中國成立后的“一五”期間的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中,哈爾濱市就有13項。20世紀50年代末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機電工業基地。
(二)存在的劣勢
1.旅游產品不夠豐富。缺乏四季交替、有較強吸引力和震撼力的旅游精品、名品。現有旅游產品多以傳統觀光型為主,產品的可參與性、娛樂性和文化品位還有待于提高。
2.旅游企業競爭力不強。旅行社多數處于“散、小、弱”的狀況。星級賓館酒店缺乏經營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景點景區普遍規模偏小、設施不完善、可進入性較差。
3.產品促銷缺乏力度。較少運用現代化的網絡手段,主動侵入式大型宣傳活動較少。
4.市場冬夏旺春秋淡。哈爾濱市地處我國東北邊陲,鐵路進入耗時多。一年之中旺季較短,平季、淡季時間較長,影響了遠程游客的進入,形成以省內居民為主體市場的狀況。入境游客中,俄、日、韓及東南亞占80%以上,西歐、北美客源較少。受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哈爾濱市冬季冰雪旅游成為全國旅游熱點,夏季休閑避暑也小有名氣,但天然景觀少,旅游活動不活躍。
三、提升哈爾濱市旅游業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凝聚發展大旅游的共識,確立旅游業的支柱產業地位
強化“大旅游”、 “大產業”意識,把旅游業作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提高各級政府和部門對旅游業的關注度,進一步提升旅游業的發展層級和能級。按照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標準產業分類規定,哈爾濱市旅游業已符合支柱產業的標準,政府應明確將旅游產業作為全市的支出產業進行定位、謀劃和發展,推動旅游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使哈爾濱市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旅游名城。
(二)整合旅游資源,優化旅游產品結構
及時掌握和跟蹤冰雪產品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和新技術,擴大和提高冰雪大世界、冰燈游園會、太陽島雪博會的規模和檔次,推動冰雪旅游再發展、再創新。充分利用“哈洽會”、“哈夏音樂會”品牌效應,積極籌劃大型旅游博覽會,承辦國際性會議和國際區域性會議及全國性會議,進一步提升哈爾濱市夏季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力發展歷史文化旅游,不斷增強中央大街、索非亞教堂等標志性建筑旅游景點的吸引力,將金源旅游文化活動納入全市旅游發展大局之中統籌考慮。大力發展自然、人文等特色游,深度開發東北烈士紀念館、侵華日軍 731 部隊遺址、蕭紅故居等文化遺址。
(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改善旅游業發展環境
科學完整地制定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使旅游名城的建設逐步與國際標準、規則、慣例接軌。在資源規劃開發、重大項目用地、投融資等方面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增強旅游基礎設施與城市建設的配套性,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旅游項目,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快旅游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供旅游咨詢、提示、投訴和救援等基本服務。提升旅游管理部門的服務功能,推進旅游行業標準化建設,制定產業服務標準,加強服務質量認證。建立旅游人才和從業人員教育培訓體系,有計劃地對不同層次的旅游專業人才進行培訓,提高業務素質。
(四)培育龍頭旅游企業,推進旅游產業市場化運作endprint
深化旅游企業改革,鼓勵兼并重組,走聯合發展之路,組建市內或跨行政區域的旅游企業集團,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旅游產業集團,塑造旅游產業集群品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導各類企業參與該市旅游資源開發。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鼓勵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吸納社會民間資金,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旅游業的開發經營。支持投資者采用承包、租賃、入股、BOT 和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等多種方式和手段開發旅游資源。
(五)加大宣傳營銷力度,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
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綜合營銷。區分游客需求層次,根據不同的客源市場對資源和產品的不同需求進行區別營銷,重點加強對俄羅斯、韓國等國際旅游市場的開發。與黑龍江省各地市、東北城市和國內旅游熱點城市聯合開展聯合促銷,展示和推進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特色旅游產品。抓住 2009 年哈爾濱市舉辦 “大冬會” 的契機,在全國、全世界叫響哈爾濱市“冰城夏都”品牌。
(六)發揮冰雪旅游優勢,把冰雪品牌做大、做精、做強
1.繼續打造冰雪大世界精品工程。堅持思路創新、形式創新,市場化運作,做到主題鮮明、立意新穎、設計巧妙,集高科技、藝術性、觀賞性、參與性于一身,成為“年年歲歲冰相似,歲歲年年景不同”的常盛不衰的名牌景點。
2.開展冰雪運動項目。一方面,以積極申辦2014年冬奧會,建設冰雪旅游名城為目標,以亞布力、二龍山滑雪旅游度假區為依托,建設以哈爾濱市城區為核心,建立包括國際冰雪藝術、冰雪比賽、冰雪訓練、冰雪產業、冰雪教育和冰雪研究等較完善的冰雪旅游體系。另一方面,要廣泛開展群眾性的冰雪活動。把傳統冰雪娛樂休閑項目如冰橇、冰尜、冰上垂釣、冬泳等與現代冰雪娛樂休閑項目如冰滑梯、攀冰、雪地卡丁車、雪山索道、雪上摩托車、冰帆、雪地足球等相結合起來,號召社會群眾廣泛參與。
(七)堅持完善旅游要素,健全服務體系方向
1.建設便利、快捷、舒適、安全的旅游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1)隨著客源市場的變化開辟新航線、增加新航班、完善現有機場的功能、增加旅游咨詢服務功能、完善空港聯檢環境、建立明確的導向系統;民航部門壟斷地位打破前,要優先保證旅行社的票務供應。(2)針對旅游需求調整與增開旅游列車數量和路線、調整部分列車的到發時刻、提升車輛設施設備的檔次和鐵路客運服務水平、待機建設高速鐵路、開辟“東方快車”旅游線,鐵路部門壟斷地位打破前,要優先保證旅行社的票務供應。(3)加快通往景區(點)的道路和景區內的道路建設、提高旅游營運車輛的數量檔次和服務水平、市區開設綠色環保旅游公交線路、增加旅游觀光巴士、提高旅游客車服務水平、在機場、火車站設立一日游站點、設置高效的導向系統,為游客提供交通和旅游景區的信息。
2.旅行社業進入科學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1)按照國際慣例,推進大型旅行社集團化和品牌化建設,成為批發商;中型旅行社專業化,開發經營專項特色品牌旅游產品;小型旅行社成為大中型旅行社的代理商或門市部,加快旅行社行業分工的調整。(2)旅行社要研究客源市場的需求,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群體的旅游者,開發和推銷多元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提高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3)開展旅行社同業間的合作,包括與外國旅行社的合作,逐步實現信息技術在旅行社市場開發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應用。
3.旅游飯店業。建立以客源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創新,優化旅游飯店類型結構、布局結構和所有制結構,形成高中低檔結合、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管理上乘、服務一流的旅游住宿接待體系。
4.旅游餐飲業。充分挖掘龍江菜的內涵,不斷創新,形成特色;弘揚傳統的食品制作工藝,開發具有東北風味、西式風味、民族風味的哈爾濱市特色美食系列;加強管理和促銷。形成酒店餐飲、社會餐飲特色餐飲相結合,融美食、娛樂、休閑于一體的旅游餐飲服務體系,把哈爾濱市建成東北美食之鄉。
5.旅游購物業。開發土特產系列;少數民族服飾工藝品系列;景點紀念品系列;旅游裝備與日用品系列;綠色保健品系列等五大商品系列;構建旅游商品產供銷體系;建立旅游商品銷售網絡;建立旅游商品專業市場。
參考文獻:
[1] 匡林.旅游業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 劉肖梅.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導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