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
摘要:近年來,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等關鍵詞,已經成為了當代人的共識。作為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來說也不例外,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打造出一個生態化的教學環境,繼而使教學質量得到本質的提升,成為了一個聲樂教育界的新課題。鑒于此,本文從“生態性”聲樂課堂的含義和意義談起,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就高職院校“生態性”聲樂課堂的構建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高職院校 “生態性” 聲樂課堂
一、“生態性”聲樂課堂的含義和意義
“生態”是一個關系學的名詞,是指某一個有機體和周圍環境的相互聯系,具有互動、共存、依托、尊重等多種表現。而“生態性”聲樂課堂,則是從生態本身的含義出發,結合聲樂教育的實際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與傳統聲樂課堂相比,“生態性”的聲樂課堂強調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努力構建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支持和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在一個和諧、愉快的氛圍下學得聲樂的知識和技能,其積極意義是十分明顯的。首先,真正體現了聲樂教學的本質。通過聲樂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為聲樂藝術所表現出的“真、善、美”所感染和陶冶,從而獲得審美素養的豐富和個性、人格的發展。而“生態性”聲樂課堂正是一種以“美育”為核心的教學觀,真正體現出了聲樂教學的本質。其次,有效提升了聲樂教學質量。作為一門具有具有技術性特點的教學來說,唯有師生雙方的互助與協作,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而“生態性”聲樂課堂正是將學生視為學習主體的一種教學觀,強調信任和鼓勵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下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所以說,“生態性”聲樂課堂的構建,既有著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也代表著聲樂教學發展的新方向,應該得到每一個聲樂教師的充分重視。
二、高職院校“生態性”聲樂課堂的構建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
目標是行動的先導,目標一旦樹立之后,所有的教學行為都應該圍繞著目標的實現而展開。要想構建“生態性”的課堂,首先要樹立起一個“生態性”目標。具體而言,這一目標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情感和價值觀。聲樂本身就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通過對聲樂的學習,能夠獲得多種美的陶冶和潤澤,繼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素養得到豐富,境界得到提升。所以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聲樂學習興趣的培養,全方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其次是過程和方法。聲樂教學不是一種簡單機械的口傳心授,而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對聲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音樂,除了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之外,還能使學生探索、模仿、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得到充分的鍛煉。最后是知識和技能。聲樂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要想欣賞和演唱好各種聲樂作品,是必須以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作為基礎的,所以教師應該以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以充分滿足各種聲樂活動的實際需要。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構建“生態性”聲樂課堂,在教學目標方面與傳統的聲樂教學是有著本質不同的,其強調聲樂學習的情感和價值觀,注重過程和方法,而將傳統教學中放在首位的知識和技能目標放在了最后。三個目標是相輔相成,有機融為一體的,如果能夠實現這三個目標,也就實現了“生態性”聲樂課堂的構建。
(二)選擇靈活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直接關系到“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對于整個教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教學內容都是由教師來選擇的,教師們將教學大綱和自己的教學經驗相結合,制定出大致的教學內容。這雖然能夠保證教學沿著一個既定的軌道發展,但是也從客觀上限制了學生選擇教學內容的權利。如果學生對當下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那么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在一定條件下,適當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要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那么既可以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擴展,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所以在“生態性”聲樂課堂的構建中,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的選擇,多給學生以表達的機會,尊重他們的看法和感受。比如教唱歌曲的選擇,相對于教材中的曲目來說,眾多流行歌曲顯然更加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很多學生都對演唱流行歌曲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此教師就應該正視學生的這種學習訴求,主動選擇一些優秀的流行歌曲供學生演唱,并從專業角度予以指導和幫助。這既是對當下教學內容的擴展,也是一種學以致用的表現。同時,如果教師發現一些學生在演唱某種類型的歌曲有特殊的天賦時,也應該突破常規予以鼓勵和支持,使學生的這種個性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就業和發展來說是大有裨益的。在“生態性”的聲樂課堂中,教學內容是十分靈活的、人性化的,可以為其他方面的生態化追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使用多元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聲樂教學中,教學方式是較為單一的,教師先進行曲目的示范,然后講解演唱的要點,學生則在課下進行練習。看似是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實則是較為機械和古板的,其將學生視為了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容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無從談起。所以在“生態性”聲樂課堂的構建要求下,理應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變革。比如在教學方法上,可以使用當下國外十分流行的對話式教學法。其主張師生在一個平等、民主的氛圍內,通過交流和對話來獲得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每一句發言都會得到教師的認真傾聽,并能夠得到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也正是在這種對話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和融洽。又比如在教學模式上,可以按照學生在基礎水平、性別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一方面,因為小組成員的水平和能力十分相近,所以教師針對一些共性的問題,可以采用集體解決的方式,從而大大提升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小組的建立,能夠營造出一個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學生們能夠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提高,同時也使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得到強化,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提升。所以說,教師應該主動將一些新的、科學的教學方式應用到教學中來,這既是構建“生態性”聲樂課堂的具體要求,也是提高聲樂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四)實施科學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聲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導向、診斷和激勵等多種積極作用。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評價環節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針對學生在期末時的演唱打出分數仍是主要的評價方式,難以充分體現出評價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在構建“生態性”聲樂課堂的要求下,也應該對教學評價環節進行改進和完善。比如在評價主體上,傳統的評價中,教師是惟一的評價者,這種唯一性難以保證評價的公平和準確,一旦評價和學生的心理預期相差甚遠,勢必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減弱,所以應該采用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引入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學生互評能夠讓學生從更多的角度對自己的水平有更為全面的了解,而學生自評則給了學生表達的機會,避免評價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又比如在評價內容上,傳統評價中的“一曲定音”,往往并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所以應該將更多內容引入到評價方式中來,包括學生的聲樂理論知識水平、實踐演唱能力以及探索態度等多方面指標,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能夠讓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始終,真正發揮出了評價所應有的反饋和指導作用,既能保障學生技能學習的不斷提高,更讓學生的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等得到鍛煉。
三、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高職院校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聲樂教學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為了使這一發展勢頭得到鞏固和提高,仍需要對當下的教學進行繼續革新和完善。而“生態性”聲樂課堂的構建,則正是這種追求的具體表現。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和學以致用,實現聲樂教學的最終目標,這也正是撰寫本文的目的和意義所在。本文通過對“生態性”聲樂課堂建構要素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用,給更多的聲樂教師以啟示和借鑒,為高職院校聲樂教學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湖南省2014年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生態課堂教學生態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KO14CZY036。
參考文獻:
[1]滕守堯.論生態式藝術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
[2]鄭璐,晏紅.高師聲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和對策[J].江西教育,2008,(36).
[3]李京玉.多元智能理論對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國音樂,2007,(03).
[4]杜瑤.淺談高師聲樂教學應重視的幾個問題[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