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兵 劉兆輝 趙海軍等
摘要:新型農業經營組織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是加快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加快科技創新等角度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現代農業;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5.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7-0135-03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山東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家庭承包制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共同發展。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順應農業農村發展階段性變化的根本要求,對加快建設山東現代農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近年來,山東省大力加快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培育發展了一大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1]。
一是專業大戶持續增加。目前,全省具有一定種植養殖規模的專業大戶約20萬戶。種植業領域以糧食、蔬菜和林果為主,其中6.7 hm2以上的種植大戶約1.5萬戶,養殖業領域以豬、牛、羊、雞、兔和水產養殖為主,其它以黃煙、食用菌、花卉、蜂等特色養殖為主,約有3萬戶。
二是家庭農場逐步興起。截止到2013年6月初,全省共登記家庭農場1 188戶,近600戶為《山東省家庭農場登記試行辦法》出臺后新增。從土地經營規模來看,13.3 hm2以上的家庭農場419個,3.3~13.3 hm2的家庭農場402個;以個體工商戶形式成立的有1 116戶,占到了總數的94%。
三是合作社與合作聯社快速發展。截止到2013年10月底,注冊登記的合作社93 193戶,出資總額1 681億元,登記成員總數103.2萬個,帶動550多萬戶參加合作,提供經營服務總值889億元;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超過200戶,農村經濟(社區)股份合作社達250余戶。
四是農業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截止到2013年6月底,規模以上龍頭企業9 004家,帶動農戶數量達到1 080萬戶,增收總額268億元,人均增收2 480元。另外,龍頭企業提供社會就業崗位259萬個,工資總額514億元,人均年工資2萬元。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主要問題
2.1主體規模偏小,產業集聚度低
當前,山東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總體依然偏小,納入財政補貼的糧食種植面積20 hm2及以上的種糧大戶只有842戶,家庭農場數量增長迅速,但也不到1 2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雖9萬多家,但平均社員數量只有50余戶,而經營規模約0.3 hm2及以下的分散農戶有2 000多萬戶,以小規模農戶為主體的經營格局還未根本改變。山東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雖有9 004家,但多數各自為戰,缺乏實質的聯合與協作,導致全產業鏈條聯結不緊密,農業組織化、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質量不高[2],特別是服務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等發展不足;受資源特點、生產習慣等因素影響,地區生產結構重復現象比較嚴重,小而全、小而散的種植模式依然存在,以致無法形成集群效應和規模效應,阻礙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
2.2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科技含量低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高素質農民、青壯年能人外流嚴重,老人和婦女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導致本就脆弱的農業產業從業人員素質進一步降低。由于大部分留鄉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難以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導致農業生產上主要依據效果、經驗選擇和應用農業投入品,制約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受短期效益利誘,多數龍頭企業仍停留在傳統的生產運作層面,粗放式加工多,精深加工品少,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轉化增值率不高,市場競爭力差,產品知名度不高,有重要影響的名、特、優產品則更少。
2.3農業科技創新不足,科技支撐能力低
農業科技資源在區域、產業、部門之間配置失衡,種植業和畜牧水產業科研投入比例一直保持在3∶1左右, 與畜牧水產業快速發展對科技的要求極不相稱;農業科技與生產脫節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農科教、產學研合作不夠緊密,科技成果應用水平不高;科技研發投入低,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發揮的作用有限,造成企業競爭力先天性不足;長期以競爭性項目占主體的科研立項機制,導致農業科研主要服從國家戰略需求,無法針對本省農業產業需求開展聯合攻關,支撐能力不足。
2.4社會化服務供應不足
長期以來,基層農技推廣部門是政府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為農民提供化肥、農藥、農膜、機耕、灌溉等服務,但受財力、人力等因素制約,服務項目單一,服務質量低,缺少針對性,限制了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的服務大多為扶持性的,限制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商品化進程,也削弱了服務主體提供服務的內在動力。
3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是保障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體系健康發展的關鍵。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核心任務來抓,不斷優化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體系的人才政策,鼓勵、吸引、支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青年人才從事現代農業;積極鼓勵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協作,聯合培養專業技術、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不斷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和應用新技術能力;加強農民培訓,通過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和經營管理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養、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3]。
3.2完善社會服務體系
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首先,要引導農業管理部門轉變職能,逐步退出經營性服務領域,履行公益性職能,重點開展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監測,新技術和設備的示范推廣,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等工作。其次,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入競爭機制,建立經營性社會服務體系,為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最后,鼓勵科研機構、高校、科技人員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對接,通過技術承包、技術入股等形式,建立長期協作服務關系,促進農業科技供需對接[4]。
3.3加快科技創新
當前,山東農業資源約束趨緊、綜合成本增高、轉型升級挑戰增多,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實現山東農業內涵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為大幅提升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科技支撐能力,應以加強科研院所、高校、企業間的協同創新為主要手段[5],圍繞山東特色農產品,加快學科延伸和提升,推動山東特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需求,大力實施良種工程,重點開展新型適用農業機械研發、農業節本增效、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動物健康養殖和農產品生產加工、保鮮、運銷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6],提升支撐培育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和品牌產業的能力。
3.4加快科技成果推廣
繼續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構建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綜合性和專業性相協調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體系,同時引導科研單位、高校面向基層和生產需求,搭建農業科技交流和示范平臺,促進科技成果研發與轉化應用有機銜接。創新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方式,通過建立政府推廣與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相結合的推廣體系,構建農業經營組織科技需求表達機制,根據科技需求的結構、內容和方式,確定政府推廣目標,加快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科技成果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
3.5加大財政支持
一是制定科學的科技發展規劃,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對接支農項目,讓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組織參與申報和實施,切實解決科技和經濟兩張皮問題。二是拓寬課題支持領域,圍繞農業產業需求,重點向農業產業鏈兩端延伸,提高服務產業能力。三是設立重大專項,圍繞區域關鍵共性問題,加強協同創新,整體提升科技支撐服務能力。四是加大對農業基礎性平臺性設施等的扶持力度,提高科研創新平臺裝備層次和支撐水平。五是著力強化農業基礎設施,以農田水利、耕地質量、物質裝備等為主,切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堅實的設施保障。
參考文獻:
[1]宿愛梅.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J]. 中共青島市委黨校 青島行政學院學報, 2013 (3): 40-44.
[2]陳業兵, 趙善倉, 劉偉, 等. 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來源與防控措施研究[J].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2013 (4): 25-27.
[3]張水玲, 袁學國. 基于社會建構主義視角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創新研究——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社區設計團隊的經驗分析[J]. 山東農業科學, 2014, 46 (2): 151-156.
[4]孔慶樂. 日照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特點、問題與對策[J]. 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1):14-20.
[5]董建軍. 農業科研院所與農業企業開展產研合作的對策研究[J]. 寧夏農林科技,2012, 53 (2): 97-99.
[6]陳業兵, 王翠萍, 趙海軍, 等. 農戶分散經營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及提升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14 (1):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