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強化學生技能訓練的教育,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普遍較高,但是就業質量還不是很理想,我國高職教育在“十二五”期間強調走內涵發展之路,要求在重視高數量就業的同時,更應注重就業質量。
關鍵詞:職業指導;提升;高職畢業生;就業
2013年有關部門通過調查顯示,2013屆高職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低,專業相關度只有52%;就業薪資低,主要是基層一線低水平就業,平均月收入為2000元;而離職轉崗率較高,半年內離職率達到42%。一部分畢業生臨近畢業時在求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焦慮和困惑,及時的職業指導能夠幫助其走出困境與疑惑,讓畢業生找到自信,為畢業生成功就業提供幫助與指導,從容地走上就業崗位.因此探討研究職業指導對提升高職畢業生質量就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的主要因素有:
1.高職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較低.各校的文科專業和經管類專業及藝術類專業畢業生大部分從事與專業不對口工作.專業對口率偏低主要是就業市場上文科,經管類,藝術專業對口崗位數量少,大部分畢業生只好在非專業崗位就業。但是,在部分工科類專業崗位上,如計算機相關專業,一方面企業找不到足夠合格的畢業生,另一方面部分畢業生只好在非專業崗位就業。還有一方面,就是高職畢業生的專業崗位受到本科畢業生的“下嫁”而減少,這也是高職專業對口率略低的原因之一。
2.高職畢業生就業工資偏低: 由于高職畢業生在企業定位絕大部分是生產一線操作技術人員,這種崗位相對來說工作環境與條件較差,沒有太多的上升空間,有些崗位甚至沒有技術含量,加上社會上對工人崗位的地位不夠重視,導致工資低。
3.高職畢業生就業崗位普遍低:絕大部分高職畢業生在單位普遍從事的是一線操作性工作崗位,幾乎沒在發展空間與渠道。
4.高職畢業生穩定性就業較差.由于剛出校門的畢業生,對就業期望值普遍過高,導至現實與理想就業崗位上有差別,造成不停的跳槽,有一部分高職畢業生,由于從事崗位與專業不對口,加之崗位發展空間不足,所以工作得不到穩定。
5.專業設置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多數企業技能操作型人才緊缺,中高技能人才培養能力與需求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結構不合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部分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還不能很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許多高職院校在開設專業上與市場對接不夠.如許多學校都開設了市場營銷、會計、文秘、金融貿易計算機應用等管理服務類專業,這些專業投入教學成本低、易于教學、見效快,但培養目標缺乏實效性、高端性,雖然畢業生就業比較容易,但工作崗位及待遇一般都不是很高。相反,由于理工科專業建設涉及教師、課程、實訓基地等諸多條件對一些新興的產業發展需要的新專業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建設周期,投入教學成本較大,明顯滯后于社會發展,因而在一些新興產業領域和高端就業領域中看不見高職畢業生的身影。
6.人才培養沒有體現高職優勢。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高速發展,高職業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職畢業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使得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就業市場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企業“招工難”的現狀。當前,在大部分企業中技能操作崗位普遍存在一個不容回避的就業現實,就是許多高職生與中職生一起應聘相同的工作崗位,但在就業競爭中并沒有明顯的優勢,中職生踏實耐勞的操作意識更加受到企業的關注度.相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片面追求技能化教學,教學要素中缺乏技能與職業道德素質的有機融合,對學生職業指導與專業指導不到位,這直接導致學生就業觀念轉變慢,對所學專業培養方向不明確,就業后對企業管理不適應、對企業文化不認可,容易轉崗、跳槽,不能安心一線工作,影響職業發展。
二、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質量的對策
1.建立健全高職技能人才就業機制。如大力宣傳技能人才典型人物和事跡,積極營造全社會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著力提高技能人才的薪資福利待遇,設定不同層次技能人才的最低工資待遇,而且其標準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制定適用于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單位、不同性質單位、不同行業和跨地區流動中的社會保險關系接續辦法,完善技能人才的社會保障。
2.注重專業布局優化。國家層面圍繞十大振興產業、新興戰略性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行業(領域),引導和推動布局物聯網、光電、藝術設計等新專業,通過繼續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職業院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建設計劃等,進行重點支持建設,適應并引領產業發展需求;對部分高技能緊缺但需求量不大的專業,可以集中在某個或少部分高職院校開設,面向全國招生或定向委托培養。各省(區)根據區域內各地市支柱產業和高職院校的專業基礎,開展省級優勢和特色專業建設,統籌布局,重點支持相關高職院校做大做強有特色的專業。高職院校則要積極尋求行業的指導,主動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加快傳統專業的升級改造,舍得放棄一些與其他學校重復又無優勢的專業,逐步緩解結構性矛盾,拓展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發展空間。
3.服務企業,對接行業,提升高職畢業生就業。高職院校要根據高職教育自身規律,動態調整、積極探索服務企業,對接行業無逢就業。切實提高教學有效性和人才培養質量。結合學生就業后發展,系統架構課程層級,完善理論課與實踐課程體系。采取工學結合的分階段培養、訂單培養,靈活就業方式,通過有機融合企業文化教育,技能培訓和社團活動,把企業的員工素質教育融入到學生教學活動中,全面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簡介:劉萍(1968-),女,天津人, 政工師,天津工程職業技術學校就業指導辦公室就業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