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伽+鄒循東+李細妹
【關鍵詞】小學數學 基本活動經驗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04-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即主要在于學生經歷和感悟數學基本活動過程,建立一定的數學直觀,培養創新性人才。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學生積累和發展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呢?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做數學”,積累操作性經驗
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在課堂上應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探究數學問題,在問題中“做數學”,在活動中積累操作性經驗。因為學生經驗的形成,僅靠“認真聽講”是難以完成的,學生需要在活動中去操作、去觀察、去體驗、去交流、去感悟,進而積累屬于自己的數學活動經驗。[1]
如2013年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中,教材安排找角、摸角、比角、畫角、拼角、折角、數角、做角等一系列活動來全方位呈現“角”,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做數學”的樂趣,積累操作性經驗。一些教師認為,二年級的學生好動且不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就引導學生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往下走,既費時效率又不高。心理學研究表明,二年級的學生思維具有直觀性、具體性和形象性,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不穩定,能連續有效學習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因此,我們建議教師不妨大膽放手,讓學生以4—6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單”,抓住學生的好勝心和注意力。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增強動手動口能力。類似的像通過平移、旋轉,用小刀切橡皮泥等方式來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應先讓學生動手做,在做的過程中觀察發現,建立幾何直觀,逐步積累操作性經驗。
二、舊知遷移,讓學生“悟數學”,積累思考性經驗
建構主義提出,學習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經驗上的延伸。教學應抓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光會“做”不夠,要提升為理論,讓學生“悟數學”,感悟數學思想和研究數學的方法。思維過程也能積淀一種經驗,這種經驗就屬于思考的經驗。[2]學生在感悟中思考,在辨證中反思,將新經驗納入自身認知結構中,逐步積累思考性經驗。
以《認識多邊形》為例,先讓學生摸一摸、數一數長方形紙片的邊,然后出示若干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讓學生分類,討論匯報。由于學生大腦中已有四邊形的知識經驗,將之遷移到多邊形上是水到渠成的事。再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學生通常想到“數格法”和“剪貼法”,相比之下“剪貼法”更為先進,學生能在操作性經驗之后有所思考,將求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遷移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這是完成思維的“第一次飛躍”。此時教師若追問:如何計算三角形面積?拔高難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潛能,完成思維的“第二次飛躍”。學生的思維潛能是無窮無盡的,但思維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積累,在無限循環的感悟、反思中生長。
三、聯系生活,讓學生“找數學”,積累實踐性經驗
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在有意或無意的情況下接觸到一些數學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原始數學經驗,教師如果能有效地將這些經驗遷移到數學課堂活動中來,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但由于小學生接觸書本中的數學知識較多,造成社會實踐經驗缺乏。因此,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積累實踐性經驗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例如,在度量長度、角度時,教師不應局限于教材和教具使用,更應重視學生操作性經驗的積累。筆者曾帶領學生到操場、走廊、學校花園等地進行實地測量,拋出一個實踐性的問題:這棟樓有多高?給每個小組提供米尺、量角器、繩子等測量工具,看看學生能找出幾種求解方法。匯報發現,有的小組先觀察樓層,繪圖,用繩子綁住橡皮垂吊下來,測量一層樓的高度再計算;有的小組通過測量高樓影子的長度和太陽角度計算出樓高;有的小組在高樓墻壁上發現“建筑設計簡介”直接知道了樓高。這個小組的發現并非偶然,是建立在生活實踐經驗上的。另外,教材也呈現很多與生活相關的建筑物、冰箱、牛奶盒、方磚等現實模型,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全面認識幾何圖形,積累數學基本經驗。
四、回歸本質,讓學生“創數學”,積累創新性經驗
我國學者劉加霞教授說:“把握數學的本質是一切教學法的根。”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學科。數學需要創新,學生需要創新,教師也需要創新。教師應根據數學知識的應用與拓展,給學生創造培養創新能力的空間。
數學教育可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審美智慧和創新精神。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加強應用,就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從一個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實現經驗改造或重新改組。[1]進而達到在數學領域上的創新和發展。
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后,教師可以舉辦“搭紙牌”“用木條護雞蛋”等比賽。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特點動手設計模型,在反復實驗、驗證中積累創新性經驗。又如設計“用七巧板講故事”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玩轉七巧板的同時掌握圖形的特征,拼出富有新意的圖案。還可以設計“黃金比圖案”“對稱軸圖案”等,讓學生“創數學”,培養創新能力。
在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道路上,教師要讓學生“做數學”“悟數學”“找數學”和“創數學”,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楊豫暉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小學數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5.
[2]楊國華.讓數學基本活動經驗“落地生根”[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2.12:13-15
[3]溫育華.淺談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2012.3:71
(責編 黃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