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東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特色文化創建的重要突破口和途徑。作為華僑中學,我們一直秉承“以僑立校”、“以僑融外”的宗旨,形成了濃烈的“中僑交融”、“僑外聯通”校園文化氛圍。多年來,我校依托豐富多元、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海內外僑界資源,開展了多項體現“僑”校特色的實踐活動,并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教學成果。“華僑文化”校本課程針對不同的課程類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突出教、學、做一體,關注體驗與探究。
〓〓一、訪談法
〓〓通過訪談的方式,讓學生或小組或個人帶著問題深入基層實地調查,或參觀僑人居住地或訪問歸國華僑,了解自己本民族獨特的民族風格、宗教信仰等。在訪談過程中,加強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更能讓學生體會自己民族文化的偉大與魅力。通過這種方法學生除了能親身獲取第一手學習資料外,還能增長見識,鍛煉膽量,增強學習動機。
〓〓二、實地考察法
〓〓僑宅,承載著幾代華僑華人的歷史與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輝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唯有一座座古宅,在見證了興衰榮辱之后,仍舊佇立原地,向世人述說著“僑”的故事。如:我們學校每年暑假組織高一特色課程班同學實地考察開平碉樓等。同學們不約而同地在考察中發現,廣東開平市赤坎鎮五堡大同里有兩棟造型酷似并聯著立在田野中的“父子”樓,群眾稱之為“父子樓”,是最具特色的碉樓。它是由旅美鄉親譚華強于1930年回國興建的。聯體樓的右樓名為“性如別墅”,是譚華強為紀念父親譚性如養育之恩而建的;左樓名叫“六也居廬”,是建給他的妻子黃玉鑾居住的。“父子樓”建成后,被譽為“赤坎江南第一樓”。 廣東梅州僑鄉村的圍龍屋基本上都是華僑建造的,因此,不少圍屋建筑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和客家建筑文化的同時,還帶有華僑僑居國的文化元素。
三、信息技術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中學生也具有很強的信息檢索能力。如:同學們圍繞研究性學習題目“傳統節日研究”,同學們借助互聯網查找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了解到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及趣事,認識到中國人向來有“天下一家”的概念,這種古典的世界主義雖然與今天全球意識不同,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節日中尤其有這種感覺,中秋節更是如此。韓國、日本、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華人都過中秋節。如新加坡人在中秋一個月前就有月餅、燈籠上市了。人們以月餅拜月祭祖,饋送親朋好友,還要吃柚子,社區會開展燈籠制作比賽與觀賞活動,新加坡的中秋夜祥和美麗。
〓〓四、角色扮演法
〓〓歌曲是撫慰心靈最好的方式,也是文化交流一種重要形式,抗戰時期,有很多印尼華人參加了國軍的抗日斗爭,他們把印尼的民歌“船歌”即“星星索”帶到了東亞大陸。作為印尼的文化代表,印尼民歌“星星索”就像朝鮮民歌“阿里郎”一樣成為一種象征中外友好的標志性符號。此歌已選入中國高中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一書。這首印尼民歌是無伴奏合唱曲,以固定音型“啊,星星索”作為伴唱。星星索是劃船時隨著船槳起落節奏而發出聲音。曲調緩慢、悠揚,略帶哀傷。每句前緊后松,唱法柔和、松弛,表達了一種思念之情。學生通過對這首歌曲的演奏,去感受、體驗當地華僑的思鄉之情。
〓〓五、探究式教學法
〓〓隨著互聯網及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個統一的全球化系統正在逐步形成。各國之間、地區之間的各種利益錯綜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蝴蝶效應日益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通過一些有顯著蝴蝶效應時事的探討,引導同學們探究不是發生在我們身邊這件事情的發生,對我們國家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政治、經濟、文化、戰略部署、人們的日常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及應對策略。比如說越南反華事件對世界的影響:①對全球華人心態的影響 ;②對中越關系的影響; ③對中美關系的影響 ;④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影響;⑤中國對此作出的反應,等等。從多個層面探究某個事件的發生發展,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問題的探索能力。
〓〓六、活動教學法
〓〓作為國際教育基地,我們有條件組織同學參與國際互訪活動,親身實地考查不同國家的教育方法,學習方法,感受生活在不同地區同齡人的所思﹑所想﹑所感,相互交流和活動中體會我們傳統文化的美及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差異,取長補短,真正激發起我們的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的情懷。這也是僑文化的核心精髓。一所學校能夠長久健康發展,成績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這所學校所展現出來的人文精神,這也是我們校本課程僑文化的意義所在。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