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梅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那么,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一、多讀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
〓〓“多讀多背”是傳統的語文教學的經驗之一。古人有很多關于讀書的精辟見解。南宋裴松之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宋代理學家朱熹也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可見,多讀在閱讀教學中是多么重要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讀書時間,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從“問題鏈”、“滿堂問”的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中鉆出來,少作全方位的講解、分析、歸納,把時間節省下來還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多種方式多讀課文,熟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懂,讀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課文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才能為合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讀不熟就想不深,因為多讀是閱讀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要想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入的理解,就必須讓學生多讀書,充分讀書,自主發展。
〓〓二、深思是閱讀教學的金鋼鉆
〓〓在閱讀教學的領域里,要想獲取精華,還必須在多讀的基礎上深思。這正如石油工人開采石油,沒有金鋼鉆深入地底層,哪有石油冒出。深思就是這樣一把金鋼鉆。讀是基礎,思是深入,讀和思是密切聯系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文學家蘇軾曾在勸勉落地秀才安享時寫了一首題為《送安享秀才失解西川歸》的詩中有這么兩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義自知。”這都說明了多讀和深思要結合起來。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否得到充分的發揮,還反映在思維狀態是否深入上。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興奮點,通過教師的導思,來引導學生學會自思,促其外部活動的內化和內部活動的外化,真正使學生手腦口并用,讀思結合,知行統一,全程參與學習。而且在自思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能得到發展,因為學生的層次不同,對學習的需要也不一樣。教師在閱讀教書中,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自思的機會來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讓他們萌生個人見解,在合作學習中,他們才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要說。這樣就學得主動,學得深入。
〓〓三、善疑是閱讀教學的探雷器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如果不善于發現問題,閱讀永遠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讀不深,也想不透,最終依然是學無所獲。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倡學生發揚善疑的精神,它如同探雷器一樣,能將文中的疑難問題一個一個地挖掘出來。古人讀書就提倡要會疑。北宋的哲學家、教育家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北宋的另一位哲學家張載也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善疑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就可見一斑了。清代的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戴震如果不是具有這種善疑的精神,何以成為大學問家。目前,在閱讀教學中,很多學生很少有疑難問題,似乎全然讀通弄懂,其實不然。他們缺乏質疑的精神,更缺乏質疑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勤質疑,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會質疑,自己找疑,有目的地設疑,在看似矛盾或對立的問題上大膽質疑,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更要質疑。只有善疑,才能發現問題,獲得真知;只有善疑,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精論是閱讀教學的催化劑
〓〓學生質疑的問題,有些通過他們的深思熟慮能自行解決,有些則解決不了。這時是不是由老師說了完事呢?這萬萬使不得。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還必須創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不當太上皇,不搞“一言堂”,讓課堂成為學生表達個人見解的平臺,讓他們一吐為快。課堂上形式多樣的討論是實現學生這一愿望,體現民主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這一點上,美國學校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課堂上,讓學生各抒己見,老師要做的是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學生所提的問題圍繞教學目標,用簡潔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見解,不做漫無邊際的喋喋不休。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有一些爭論不休,相持不下的問題,如在學習《愚公移山》一文時有這么一個問題:移山不如搬家,省時又省力,這樣看來,愚公還真“愚”,智叟還真“智”,你同意這種看法嗎?學生討論得很熱烈,有的說愚公實在很愚,不但自己吃苦受累,還連累子孫也跟著吃苦受累,有的則說愚公并不愚,他給我們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憑著愚公精神,我們中國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時我并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引導學生從本文的文體特點和寫作目的上去理解。最后得出了比較辯證的答案: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我們要學習和發揚的是愚公精神。我的這一點撥,就起到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當有爭議的問題出現時,老師千萬別去做一錘定音給學生所謂標準答案的蠢事,這無疑是一瓢冷水,撲滅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把他們的學習熱情降到了冰點,并養成他們思想上的依賴性和惰性,不利于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于是乎就出現了學生對文章段落層次和主題思想的概括只能用一些程式化的語言去套的情況,缺乏發表個人見解的能力和勇氣,這樣的學生即使考試有幸得到高分,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人。因此,課堂上開展精彩精辟的討論,是教學民主化的體現,能激起閱讀教學的千層浪,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五、巧練是閱讀教學的固堤石
〓〓學生經過上述幾個環節的學習,獲得了不少的知識,但如果不進行鞏固,它就會像貯存在堤壩不牢的河里的水一樣,慢慢流失。所以,練這個環節在閱讀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練要注意“精”和“巧”,所謂“精”,就是題型要新穎,量要適中;所謂“巧”,就是形式要多樣。就內容而言,可作語言上的訓練,如賞析句子,也可進行寫作訓練;就形式而言,可作口頭上的訓練,也可作書面上的訓練,可由老師出題訓練,也可以讓學生出題互練;就時間而言,可以當堂練,也可以課后練。總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鞏固閱讀教學的效果。我教《白楊禮贊》一文,第一課時我當堂讓學生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以《粉筆頌》為題進行五分鐘的快速作文,第二課時學習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后,又讓學生接著第一課時的寫,揭示粉筆的象征意義。經過此項訓練,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欲揚先抑與象征這兩種寫作方法。學習《蟋蟀在時報廣場》一文后,讓學生想象蟋蟀回到故鄉后的生活,進行口頭作文。這些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能,又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真可謂是一舉幾得。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