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宇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但在應試教育的擠壓下,家庭、學校教育不知不覺重才智而輕德育。我們要做到德育到位,應從情感、內容、形式、渠道上進行創新,充分發揮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整體功能,彰顯德育魅力。
〓〓一、德育情感積極
〓〓沒有積極情感的德育不是真正的德育。德育唯有撼動學生的靈魂深處,心靈互動,以心呼喚心,以情喚醒情,用心靈塑造心靈,用人格締造人格,才能最終實現德育的目標。
〓〓愛心是德育的起點。愛要面向學生全體,特別是那些學習、紀律不良的“學困生”,更需要老師的特別關愛。教育要注意親近學生、關心學生、與學生交朋友。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把整個心靈獻給了孩子”。用愛心滋潤學生,不僅可以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更可開發心智,同時還可以喚醒他們的愛心,萌發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學生由此產生對老師的信賴、仰慕、共鳴與感激。老師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豐富著老師的愛心。
〓〓誠心是德育的潤滑油。以誠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允許他們自由發表見解,允許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興趣、愛好。用“心”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而不是用“威嚴”鎮住學生;以誠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全體學生;不只是那些聰明、聽話、學習成績好或和自己性格接近的學生,還包括那些智力發育遲緩、有過錯或有障礙的學生。當老師以真誠之情成為學生的心靈力量,學生更會接近老師,視老師為“知心人”,向老師敞開心扉,最終接受老師對自己的教育,改正自己的不足,這樣老師才可把“德”植入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信心是德育的動力。相信每一個學生是有能力學好的,學生的缺點是可以改正的。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老師要善于從學生的“閃光點”入手,進行點撥、引導和教化,不斷給學生以勇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學生在沒有老師歧視和偏見的環境中充滿希望地學習、成長,必然愿學、樂學。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以情促知、以情促德的效果。老師對孩子的信心,孩子就有了一份永遠的心理安全。
〓〓二、德育內容真實
〓〓就德育而言,要產生良好效果,必須在內容上求“真”。因為只有真實的東西才令人信服,使人產生真情實感。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真”,積累“真”,利用“真”。在進行說理教育時,要用真實的事例,材料和數據向學生講述觀點,闡明道理;在進行榜樣教育時,所確立或選取的典型應真實可信,讓他們感到可親可敬,激勵和引導他們向榜樣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在進行理想教育時,應從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并自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德育內容還要與時俱進,增加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鮮活的生活大事,充分發揮時政教育功能,培養學生關心時政的良好習慣。
〓〓三、德育形式活潑
〓〓在我們以往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往往過多的依賴于說教,教師常常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樣的說教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呆板的,教條的,靜止的,根本不能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不能激起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因此德育形式要講實效。
〓〓記得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教學實例,在一堂課上,教師想告訴學生“要學會幫助別人”。于是她推來一把輪椅,請每位學生輪流坐上輪椅在校園內和走廊上行進,學生無不體會到平日輕而易舉的動作這時變得艱難的,原本還十分好奇的學生在體會過一次當“殘疾人”的經歷后,無不感到身為殘疾人的不易。教師切勿多語,學生無不感到在你遇到困難時,別人的幫助對你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因此,當教師問道:“當你遇到困難時,你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助;那么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你該怎么辦?”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回答:“要幫助別人?!痹谶@堂課上,教師并未對學生講上一番大道理,而是讓學生親身體驗無助時的痛苦。這樣的體驗式教育比簡單的說教更管用,更實在?;蛟S我們可以更多的讓學生在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責任編輯〓黃日暖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