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紅梅
〓〓一、在學習中促進教師的引領能力
〓〓1. 要求教師適應時代的需要
〓〓新課程提出課程要向學生提供“五種學習經歷”,就是通過提供品德形或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和認知發展,體育和健身、藝術修養和發展、社會實踐等五大方面的經歷,要重視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和發展性,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拓寬基礎內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真實實現學生由學校向社會人的轉化。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科學探究過程,要求教師的教學既要落實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視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能力。
〓〓新課程明確提出要以德育為核心,以學習方式的改變為突破口,加強課程的整合,運用各學科課程;傳授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精神文化內涵,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促進課程各要素間的有機聯系,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德育因素,讓德育融合于文化知識的傳授之中,讓課程適應學生的終身發展,這勢必要求學生要迎合新形勢,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來育人。
〓〓2. 要求教師自我成長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自身的學習和反思極為重要,不但要認真學習先進教育文化思想和有關教育發展的新信息,為德育課程的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中提供知識幫助,還要不斷拓展知識技能,提高自己駕馭德育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教師發揮自己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學習為自我改善和自我發展上擔負起重大的責任,使學習、追求自我發展成為發自內心的一種真實與迫切的愿望,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型反思型的教師。
〓〓3. 要求教師專業化發展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師生平等的民主意識,因此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挖掘德育素材,對顯性的教育內容,要追求它的深刻含義,對隱性的教育內容,更要挖掘知識背后的價值,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地進入課堂,才能使靜態的課程設計轉化為動態的課程實施,才能使預設的課程轉化為創新的課程,從而促進教師深入鉆研業務,強化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二、在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師的引領能力
〓〓1. 要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師的教學風格包括教師的人格、情感投入和自身的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它將最大程度地影響到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教師用人格力量來對學生施以“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的最高教學目標,這對教師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2. 挖掘好教學內容中的德育素材
〓〓學科教學內容中蘊涵著豐富發德育資源,比如文科課程蘊涵著豐富的歷史與人文的思想與政治等教育內容;理科課程蘊涵著變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和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教育內容;體藝類課程蘊涵著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因此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深度;在教學實踐中能快速有效地整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使用好教材,把教材作為引導學生思維的素材,使教材成為師生心靈溝通和交往的媒介。
〓〓三、在科研中強化教師的引領能力
〓〓1. 以德育研究課題為引領
〓〓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不但要實踐,更重要的是教育科研的引領。學校要營造全員參與德育科研的氛圍,要積極組織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將科研與德育課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并以課題研究為龍頭,通過一系列課堂的研究交流,進一步明確教育規律,了解教育中德育發展的新趨勢,提高對教育理論的認識,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感,通過參與德育課堂的研究,教師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的德育觀念,形成對自己教學活動的自覺意識,對自己教學活動進行反思與調節并從中學習到新的教學思想、方法和策略,從而更好地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2. 形成多元化互動的氛圍
〓〓學校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的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以提高教師對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理解和對“兩綱”教育的認識度。遵循科學性、針對性和可行性原則,學校要開展一系列講座,講座可以由德育骨干、德育主任、科研主任或有經驗的老師主講,全方位對教師開展培訓,特別要發揮好德育學科帶頭人示范指導和輻射的帶動作用,為教師展示學科德育教育示范課。促進教師隊伍整體能力的發展,另外學校要開辟“德育之窗”,搭建交流,共享平臺。鼓勵教師在先進的德育教育思想指導下,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新辦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邱〓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