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煥
【摘 要】隨著個性化教育理念的提出,忽視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甚至把考試和升學看做束縛學生個性發展的桎梏。筆者曾在國立高中和國際學校工作,下面結合我多年的工作實踐談談對個性化教育的認識。
【關鍵詞】個性化教育公平家庭
一、人人可教,給每個人公平的受教育的權利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應該是中國最早提出的關于教育個性化的思想了,有教無類闡述了教育對象的差異性,也就是說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智力水平等是千差萬別的,而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在教育過程中對他們有統一的要求,制定同樣的目標。
在實踐中我們看到,多數學校在升學指揮棒的指揮下,對學生進行的是“劃一”的教育,把考試成績作為評估學生的唯一標準,有些學校甚至把學生按考試成績分類,那些所謂的“差生”,在教育過程中常常被忽視。在香港賽馬會“毅智書院”的墻上有四個字“人人可教”,應該是對有教無類的最好詮釋。它告誡教育者,應該對所有的教育對象負責,承認他們智力水平上存在差異,而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受教育的個體。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應該逐步建立學生的自信,哪怕是學生的一點進步,我們都應該加以鼓勵。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由于老師的不公平對待,有一些學生因一時貪玩或其他客觀因素而導致學習退步,并從此一蹶不振,不愛學習,甚至產生敵對情緒;而一些學生盡管很努力,卻事倍功半,進步甚微,由于老師的漠視,逐漸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對于這樣的學生,如果我們能多一些關心,多一點耐心,少一點功利思想,他們的成長要比現實好得很多。因材施教的理念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進行具有差異性的教育教學;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教育者不僅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以提升自己,還要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育。比如有些學生,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弱,在學習理科等需要邏輯思維的學科中學習困難,但是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可能很強;有些學生學習能力差,但是運動能力很強;還有一些學生在學習上有困難,但是有積極向上的樂觀品質和感恩孝心的傳統美德;等等。如果我們能因材施教,若干年后他們都會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所以學校教育應該施行的是全人教育,而不是培養出只會考試的機器,面對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培養出多元化的適應社會各行各業的人才。
二、學校實施的是普世教育,家庭教育才是個性化教育的主陣地
什么樣的教育才算是個性化教育?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學校教育采用的是同樣的課程,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教育方式,一個班少則十幾二十人,多則數十人,這樣的教育模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勢必產生一定的約束。而在一個家庭里一般只有一兩個孩子,從出生開始,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往往是父母,因此,從嬰幼兒開始,父母的言行舉止,各種習慣等等,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他們出生那天起就應考慮如何進行個性化教育,為他們的將來打下良好的基礎。即使到了上學階段,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家校合作往往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那些性格上有怪癖、人格上有缺陷的往往來自于家長不重視教育的家庭。重視家庭教育而培養出優秀人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培養的方式也不一而足。美國虎媽蔡美兒采用的是威逼、利誘,甚至是辱罵等高壓強制的教育方式,把女兒都送到了哈佛,這算是一個挺極端的例子。而另一個極端的例子是貓爸,他對女兒從不提要求,采取寬容、尊重的教育方式,也把女兒送進了哈佛。相對來說,我們大多數人更贊同貓爸的做法,因為他是完全尊重女兒的個人選擇,任其自由發展自己的個性,而虎媽則剝奪了女兒的很多選擇權,也失去了童年時期孩子該有的許多歡樂。盡管如此,筆者認為,這兩種教育方式都體現了個性化教育的精神,尤其對虎媽的做法,許多人不以為然;我倒覺得,只要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雖然年輕時吃了很多苦,但也為以后的更大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學校個性化教育應從實際出發,制定個性化課程
學校是普世教育,一個學校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如果為每一個孩子都去實施個性化教育與教學,似乎不太可行。但是在制訂教學計劃,設定教學目標時,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分層。比如,同一個學科,根據學生的接受水平進行分層教學,每一個層級的學生給他們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等。在學校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改革中,北京十一學校是一個成功的典范,經過多年的實踐,該校的個性化教育日趨完善,全校4000多名學生有4000多張課表,他們組合成1430個教學班,學生實行走班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程,因材施教的命運從過去教師的手上轉到了學生自己的手上。該校校長李希貴在他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中寫到: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與此同時,國際教育課程中的優秀項目也被一些敢于進行教育改革的學校悄悄引進,其中國際文憑預科項目(IBDP)被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家長接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我想應該是該課程的理念吸引著大家,該項目不僅提供給學生很多選修課程外,還要求學生完成規定時間的課外活動以及社會實踐,而這些活動和實踐學生可以自由選擇。
在進行個性化教育的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學校大膽嘗試,各種個性化教育的計劃、方案層出不窮;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國際教育項目等不斷沖擊著改革中的校園,希望我們的學生在不斷完善的新型教育體系中成長為既有自己獨特個性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的精英!
【參考文獻】
[1] 余冠仕. 改革創新,積極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N]. 中國教育報,2010-01-23 .
[2] 褚寶良.運用科學發展觀 開創學院學生工作新局面[J]. 經營管理者,2010(12).
【作者解介】
王東煥(1968-)男,漢族,籍貫:江蘇泰州,單位:廣東碧桂園學校,研究方向:國際教育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