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月珍
【關鍵詞】古詩詞 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88-01
針對古詩詞表達形式較含蓄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習慣,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經過反復誦讀、情境創設、課后鞏固,使學生逐步記憶、感知、理解、掌握、鞏固古詩詞。
一、反復誦讀,增強古詩誦讀語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強調了誦讀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誦讀尤為重要。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中能初步感知詩詞的意境,增強語感,拓展思維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加強誦讀方法的指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對詩中的生字詞、節奏、基調等進行逐一指導,如教師范讀,或采用多媒體播放標準朗誦音頻等,讓學生讀準詩中每個字詞的音,分清朗讀時的輕重音,指導學生明確全詩的情感基調。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誦讀質量的檢測,隨時掌握學生的誦讀情況。學生掌握古詩的誦讀方法后,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變的檢查形式進行科學的檢測,如對學生進行分組朗誦,或者單獨挑選幾個學生對古詩進行通篇誦讀,主要是對古詩的字詞誦讀是否正確,音調、節奏是否和諧等進行檢查,并采取適當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糾正不足之處,同時激勵學生發揮良好的表現。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春曉》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古詩的標準朗誦音頻,學生跟著音頻小聲讀,掌握多音字“覺”在詩中的讀音為“jué”,并在詩句中生字“曉、眠、啼”標上拼音,引導學生根據錄音對詩句進行斷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最后全班學生模仿古人讀詩時的動作、表情自由誦讀。通過反復吟誦,學生增強了誦讀的語感,引發了對古詩情境的想象,從而體驗詩人的感受,品味詩詞的意境。
二、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豐富想象力
情景教學法是現代小學教育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它借助幻燈片、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展示與之相對應的意境,從而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整體感知內容,幫助學生盡快把握知識點。情景教學法的實施要求教師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理解和掌握古詩詞的內容特點,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全方位搜尋與之相對應的音樂、視頻、圖片等。在情景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配樂誦讀,對古詩詞的意境有初步的感知。接著,通過播放詩中場景的視頻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詩詞中的情節和場景。最后,學生自主感悟,通過自由聯想與想象充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詩的主旨。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江雪》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跟著背景音樂《牧羊曲》進行朗誦,再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段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天地間一片白茫茫的場景,最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詩人,站在白茫茫的天地間,心里是怎樣的一種情感。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將學生帶入詩中的意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三、巧設課后練習,提高教學效率
課后練習的設置是教學鞏固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古詩詞課后練習的布置中,大多數教師會讓學生背誦全詩。不少學生雖然能背誦全篇,但對詩詞的情感主旨卻理解不到位。為了改變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教師可以在學生背誦全詩的基礎上設置古詩詞思想情感的鞏固練習,可根據小學生所處年齡段特點布置游戲類作業,如情景劇表演、講故事等,讓學生在課后對古詩詞的內容和情感表達進行獨特的溫習;還可以定期舉行匯演活動,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分享彼此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回鄉偶書》一課的作業布置中,筆者要求學生進行情景劇表演,學生以小組為活動單位進行分工合作,對詩中所描寫的情景進行故事編排,其中有一個小組進行如下匯演:
情景劇以《淡淡憂傷的溫馨》這首曲子為背景音樂,學生A旁白:“在一個大雁南飛,秋風蕭瑟的季節,一位老人面容消瘦,兩鬢斑白,駕著老馬車走在闊別已久的回鄉之路,一路風塵,一路期盼……”
生1(賀知章)以椅子為馬車,進行旁白所描述的表演。生2(孩童)、生3(孩童)、生4(孩童)在村邊嬉戲。
生2(孩童):老人家,你是從哪來,要到哪去呢?
生1(賀知章):我是……(望著孩子,想到自己離家的時候也跟這孩子一般大,而現在卻已背景離鄉數十年了,不禁潸然淚下)
通過情境表演,學生鞏固古詩詞學習,并對詩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是抓好啟蒙教育的關鍵,廣大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朗誦教學,讓學生多讀多背,并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場景聯想,了解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游戲類的作業布置,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