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軍
摘 要:通過調查與分析,作者發現學生不喜歡體育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體育教師上課死板,學生沒有自由活動時間;學生自身身體素質不好,高強度的鍛煉容易受傷;體育課又苦又累,不是主要課程等。結合高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高高中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滲透德育因素,關注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體育鍛煉意識深入人心。
關鍵詞:體育課 德育 興趣 對策
體育課是教師培養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基礎課程,其廣泛的外延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研究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并在教學過程中自覺滲透德育因素,尊重學生的興趣。但在教學實踐中,作者發現許多高中學生對體育課并不感興趣,還有一些學生甚至對體育課有厭煩心理。
一、學生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的原因
1.心理特征
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其心理的發展具有成熟和幼稚、獨立和依賴等諸多矛盾并存的特點,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行為問題。傳統體育課的特點只是強調學生身體的參與,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高中學生獨立自主、重視自由活動時間、注重情感體驗的心理要求在傳統體育課上難以得到滿足,從而影響了高中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
2.有過不良運動史
很多學生在以前的鍛煉中,由于自身或是他人因素受過身體上或精神上的傷害,造成心理上的恐懼、不自信,不敢進行類似的體育活動,導致學生對體育課興趣不高。
3.自身身體條件的限制
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與生俱來的差異,而體育課上,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卻是一致的。有些學生不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標準完成任務,在學習中很容易被其他學生落下,使其自信心受到打擊,從而對體育課失去興趣。
4.體育教師素質的影響
由于體育課活動的空間是開放性的,教師對學生的管理相對較難。體育教師往往更看重肢體語言,喜歡令行禁止,不喜歡說“廢話”,在與學生的溝通上不夠民主。許多學生因行為受到束縛或動作不得要領而享受不到參與活動的樂趣。
5.對體育鍛煉主觀認識上的不足
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體育鍛煉的意識淡薄。這既有應試教育的影響,也與家長的過分疼愛有關。現在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過于溺愛,許多學生連基本的家務都不會做,更別說讓他們堅持鍛煉了。
二、 激發學生體育課興趣的對策
高中體育課需要的是一種新穎、有創造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身心為基礎、以特殊的練習方法為重點、以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同時,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使學生在放松、愉悅的環境中去實現各項學習目標,并逐步養成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因此,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進與創新勢在必行。
1.注重學生情感體驗
沒有主體情感體驗的教學是不會成功的。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形成一種“我參與,我快樂”的意識,不僅要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學到新知識,在技術上得到提高,還要留給他們思考空間:如何才會有進一步的提高。這份堅持與自覺探索的精神必須建立在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愉快體驗的基礎之上,學生根據課堂的重點,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實踐、練習,教師在練習中要參與其中并加以啟發。
2.主動設置疑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想對體育課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可以有目的、有預見地給學生設置疑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解決問題。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獨立自主的心理需要,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了學生的思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
3.多采取游戲競賽合作形式
在潛移默化間達到教學目的,是每一位教師畢生追求的教育境界,教師可以嘗試將游戲、競賽帶入課堂,使學生在玩耍嬉戲中明確教學要求,提升能力。教師在競爭中引導學生合作,體驗共贏的快樂,然后根據興趣遷移的規律,來提高教學效率。
4.提高體育教師的表達能力
樹立“體育教師的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同樣重要”的觀念,充分發揮教師“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師的講解要能抓住教學要點,講清知識內在的規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的示范要準確到位,給學生以生動直觀的形象感受。
5.開設分項目教學
教師針對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與興趣特長,開設分項目教學,可以使體育課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這一授課模式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給予學生選擇、展現的空間,讓學生的每一次體育課,都有體驗成功、體驗進步的空間。
6.多搞活動,提升學生對體育重要性的認識
每年定期舉行“校園運動會”,每天分年級進行花樣跑操,組建興趣特長訓練隊,讓更多有運動特長的學生脫穎而出。
三、結論
高中學生對體育課的內容和形式都具有較高的要求,要使更多學生自發地、積極地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來,體育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自覺滲透德育要求,為學生努力創設主動參與、自主選擇的條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持久穩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