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閱讀對于提升高中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積累語言素材、提高文學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應從“坐穩板凳,靜心閱讀”“ 神游萬里,展開聯想”“ 獨立思考,深層領悟”“ 培養習慣,個性閱讀”“綜合發散,調動思維”五個方面入手,重點培養高中學生創造性閱讀的品質。
關鍵詞:高中語文 創造性閱讀品質
有效教學方法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的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閱讀對于提升高中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積累語言素材、提高文學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切實重視學生閱讀,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注重培養高中學生創造性閱讀。教師要想有效培養高中學生創造性閱讀,重點應做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坐穩板凳,靜心閱讀
多數情況下,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都會帶有某種程度的功利色彩,有些學生雖然坐在板凳上,但滿腦子都是分數,閱讀的時候免不了追求速度、斷章取義。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提升閱讀成效,這種成效的提升是建立在提高學生的閱讀品質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單純為了追求速度而失去了審美情趣。所以作者認為,培養高中學生創造性閱讀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導和培養學生坐穩板凳。
閱讀材料的來源其實是不受限制的。例如,學生在做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部分的時候,會涉及很多閱讀材料,學生對閱讀材料的來源不一定非要“舍近求遠”,只要是一些有益的閱讀材料就好。閱讀的第一階段也是初級階段,最需要的就是讓學生保持平靜的心態,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閱讀材料、文章,學生都應該坐穩板凳,將浮躁的心氣拋開。
例如,在一張試卷上,學生讀到關于“讀書”方面的文章,文中提道:“人雖有先天的稟賦、氣質上的差異,然而讀書和養氣可以是共同擁有的,也是共通的。莊子在《逍遙游》中說道:‘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讀書不足,養氣不夠……”學生在品讀這樣的閱讀材料的時候,只有坐穩了板凳,才能真正沉下心來,從閱讀材料中得到關于讀書的啟示,進而解出題目。
二、神游萬里,展開聯想
如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缺乏聯想和想象,那么他的閱讀思維就會受到禁錮。教師必須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和思路,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神游萬里,這樣才會培養出學生的高品質閱讀。所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是指當書中的主人公處于某種境地或者具有某種心情的時候,讀者也能有所感悟。如果沒有高品質的閱讀作為前提,學生很可能讀著讀著就進入了死胡同,不能張開想象的翅膀,無法跟隨作者的步伐。
學生之間的喜好有著巨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喜歡現當代的文學作品,有的學生喜歡古典文學作品……作為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引導他們在閱讀的時候不要受到思想的禁錮,大膽地展開聯想和想象,這就是所謂的“神游萬里”。
例如,有一個學生非常喜歡《紅樓夢》,她就利用暑假的時間加以閱讀,基于有些地方看不懂,作者就建議她一邊看作品一邊觀看87版的電視劇《紅樓夢》,這樣學生在品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就能有一個對照,有利于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和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還能使她對小說和電視劇作品進行評析。
三、獨立思考,深層領悟
閱讀是讀者對閱讀材料進行自我消化的過程。俗話說:一千個讀者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過程中,每個人的看法、觀點肯定是不盡相同的,如果學生的想法、觀點千篇一律,那就說明他們沒有完成閱讀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留足獨立閱讀和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通過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方式,對自己所閱讀的材料進行更深層次的領悟、挖掘。
例如,針對高考必背篇目《氓》的學習,作者讓學生思考課文的第一句話——“氓之蚩蚩”是什么意思?有的學生認為是忠厚老實的意思,有的學生認為是笑嘻嘻的意思。這個時候作者要求學生閱讀后面的段落,當讀到“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作者讓學生注意這句話里的一個微小的細節——“怒”。于是作者提問道:“通過這個‘怒字,你們可以看出文中的氓是怎樣的一個人嗎?”學生回答道“是一個脾氣急躁的人”“是一個性子很急的人”“是一個脾氣很不好的人,明明自己沒有良媒,還遷怒于人”。課堂上作者一般不公布標準答案,其實每個學生說的話都很在理。這個時候作者讓學生再去思考一下前面“氓之蚩蚩”的內涵,學生的回答就更加深刻、準確了。
四、培養習慣,個性閱讀
習慣對于一個人來說意義重大,在學生時代,學生如果可以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他的終身發展都會有著積極的意義。目前來說,很多學生之所以對閱讀不感興趣,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拿起課本就心生厭煩。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采用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創新型閱讀課堂的平臺,打造精品閱讀課堂。
作者鼓勵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一個小本子,可以不定期地將自己在課外閱讀中遇到的一些有意思的閱讀片段,或是一些名言警句摘錄下來。這一項記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學生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并有恒心去堅持。作者不定期地在語文課堂上開設閱讀課的小平臺,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
例如,在教授《滕王閣序》的時候,作者給學生講述了王勃的生平,并且將這篇課文先以故事性的敘述加以展開——王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創作并完成這篇文章的,駢文在古代的產生背景,王勃作為一個才高八斗的大詩人,他的生平是怎樣的。再從工具性到人文性加以展開,特別是講到王勃大膽承接創作任務,雖然引起主人家的不滿,但是最終還是獲得了贊美,得出只要是金子就會發光的結論。隨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有時候我們身上的光芒不會輕易被人發現,但是只要我們日積月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借此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
五、綜合發散,調動思維
閱讀過程中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綜合能力和發散能力是思維能力的核心,學生在閱讀中,應該根據所閱讀的材料,積極轉化為自己的情感、領悟、思考、收獲。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完成對閱讀材料的分析,這一過程會使學生閱讀材料后的抽象思維能力、概括總結能力等方面都能進行相應的創新與發展。
例如,教授《荷塘月色》時,作者利用幾個課時,對這篇文章進行深入解析。作者列出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句子“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卻很好”“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些句子看似是漫不經心而作的,但是卻給文章定下了淡淡憂傷的基調,渲染了這篇抒情散文的氣氛。這就是散文,具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在課文教學中,作者給學生講解散文寫作的方法——形散而神不散,要想寫好文章,學生本身必須要有內涵,要寫出真實的感受。在對課文進行深入講解時,作者引導學生關注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或是其他散文作家的作品。通過這樣的語文課,從單一的語篇教學到寫作教學,再到閱讀教學,實現了語文教學的橫向、縱向拓展。
總之,有效培養高中學生創造性的閱讀品質,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注入正能量。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條件,讓學生走在快樂學習語文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