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柳玉琪
摘 要:結合西咸新區的現實條件,對其發展低碳農業發展模式的選擇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西咸新區低碳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西咸新區;低碳農業;模式;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039-02
引言
低碳農業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所提出的新型農業[1]。低碳農業是一種要求從能量輸入到使用過程到最終的能量輸出環節都要追求以高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及碳匯為基礎的農業;是綜合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現代農業、立體農業等相關優勢的多元化農業模式;是綠色、有機、生態、循環、觀光和體驗式農業。
2014年1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西咸新區為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位于西安、咸陽兩市建城區之間,總面積882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272平方公里,包括空港新城、灃東新城、秦漢新城、灃西新城以及涇河新城五個組團[2]。新區內擁有人口約90萬,城鎮化率23%,農村人口60萬,同時有渭水、涇河、灃河流過,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呈現出明顯的城市郊區和城鄉結合部的特征。基于此,西咸新區建設秉承現代田園城市的核心理念,要求保持大量的農業和生態用地,將現代化的城市服務和農村田園風光有機結合,以生態休閑、文化旅游等為特色,利用城市二三產業升級轉型的契機,把現代農業作為新區發展的支柱產業,使其成為連接城市鄉村的產業紐帶。
發展低碳農業是促進現代田園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實現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有效手段。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增加新區農民收入與就業;有利于打造新區綠色游憩空間和防災預留空間;有利于實現新區技術知識密集型、環境友好型以及資源節約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鄉協調發展。
一、西咸新區低碳農業發展模式選擇
低碳農業的發展模式包括以碳排放最小化為目標的產業鏈互動模式,如循環農業模式等;以碳捕獲為方向的碳匯農業模式,如生態農業、森林休閑度假和療養等旅游項目;以碳中和為要求的立體農業模式,如間作套種等[3]。低碳農業的推廣與發展不是模式的復制,也不是技術的復古[4]。對于不同的地區,由于自然環境不同、技術水平不同、資源和市場配置不同應因地制宜地根據區域布局優化與分工的原則,根據不同區劃的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環境容量、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選擇相應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綜上,西咸新區低碳農業發展模式的選擇,應遵循利用環境資源與自然生態,結合相關區域的農業文化、農家生活特色,集農業生產效益、生活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于一體,實現農業由第一產業向其他產業延伸的原則。
由此,空港新城、秦漢新城、灃東新城、涇河新城、灃西新城可以依據其相關地理資源優勢及功能定位以及不同側重的產業結構因地制宜,選擇相應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
空港新城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匯集的核心交通樞紐,其發展定位為第四代國際空港城市,主導產業為航空運輸業、航空物流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等。基于上述優勢,空港新城旨在著力發展融合現代高新生物技術與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及將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的都市型休閑農業。
秦漢新城作為中國歷史文明遺址的寶庫,文化資源深厚豐富,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捷。其發展定位為重點打造秦漢歷史文化主軸,打造渭河生態景觀帶、帝陵遺址風光帶和涇河生態景觀帶,實現城市與農村、現代與歷史的完美融合。因此,秦漢新城應重點建設主題特色的生態休閑農業。
灃東新城作為古代中國的政治中心,歷史文化資源充沛豐盈,區位優勢得天獨厚[5]。其發展定位為面向全國打造西部能源中心,立足陜西,樹立現代田園城市新標桿,引領西咸,建設高新技術研發和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因此,灃東新區應重點發展以農業及關聯產業廢棄物開發循環利用的新能源企業,圍繞歷史遺跡,建設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特色鮮明的主題觀光農業。
涇河新城作為大西安的北部中心,發展定位為以新能源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為主導,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云計算等優勢產業。根據區域規劃,涇河新城應在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上與灃東新城竭力合作,實現互惠共贏的局面。
灃西新城應遵照“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綜合服務副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的發展定位,著力打造農產品的銷售與流通市場,與其他新城構成農業產業鏈的優勢互補。
二、西咸新區低碳農業發展問題及原因分析
低碳農業不僅對種養產業布局、生物質利用、生產組織管理等農業內部體系有較高要求,而且對統籌協調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前后向關聯產業的依賴程度更高。隨著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金融、研發、培訓、設施建設、品牌評估等非農主體會進一步加入到這一系統中,成為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力量[6]。
(一)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
與傳統農業相比,低碳農業項目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系統性工程,如生產用房、農田改造、道路建設等都需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在改善硬件設施的同時,發展服務型農業和產品型產業的軟件設施也需同步完善。西咸新區低碳農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如農村生態文化以及圍繞休閑觀光體驗農業發展的商業配套設施建設滯后,各項農業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究其原因,一是相關政府的財政補貼制度設計不盡合理。現行的補貼政策中針對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項目僅限于少數幾項間接補貼,缺乏必要的制度來推進農業發展;二是低碳農業的操作人大多是資金匱乏的個體農戶,依靠個人力量根本無法滿足低碳農業經濟長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
(二)農業技術要素的投入不足
技術是低碳農業提供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技術的使用可以實現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高效利用。陜西省科教綜合實力僅次于北京和上海,是中國教育科研中心之一。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擁有7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兩個國家級培育學科以及省部級以上農業科研中心20多個[7]。而根據陜西省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關中地區農業技術人員共有2.61萬,僅占全體農業從業人員的0.42%[8]。由此可見,西咸新區并未充分發揮其科研力量雄厚的優勢,將其運用到對新科技的發明、吸收及接納等的實際操作,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使得農業技術的推廣存在嚴重的供需結構性矛盾;農民參加農業技術培訓的積極性不高,使得新工藝、新品種難以快速推廣;技術研發相對滯后,對于核心的廢物利用技術和污染治理技術等研發投入不足,尤其在關鍵的技術方面,并為形成企業間聯合攻堅的局面,多數企業使用技術裝備相對落后,難以形成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endprint
(三)農業主體組織化程度不高
低碳農業發展的要求傾向于規模化種養以及管理公司化,具有綜合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規避生產風險等特點的農業發展模式。相比之下,西咸新區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小農經濟仍占絕大多數,農業生產規模下而分散,難以形成合作社、農戶與公司之間的緊密合作聯盟,難以形成高效率的產業整合,實現低碳農業產業鏈的延伸。究其原因,在于絕大多數農民對于低碳農業缺乏足夠的認知,對于規模發展意識薄弱。
三、西咸新區低碳農業發展對策
(一)增加資金投入,完善制度設計與安排
建設低碳農業經濟體系,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障。其一,相關政府應設立低碳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建設完善基礎設施以及對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其二,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與政策,拓寬低碳農業建設融資渠道;其三,相關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金融產品,支持低碳農業建設,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新區農業與農村建設;其四,要探索完善低碳農業發展的相關金融制度與政府政策,積極調整農業低碳發展模式。
(二)加大農業技術要素投入,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科學技術是低碳農業得以建構和運轉的基礎與保證。其一,加大低碳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制定科技人才培養方案,吸引科技人才的流入,力爭在短期培養出一批適應于低碳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其二,根據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大低碳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及新模式的研發,加大沼氣發酵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生物質能源技術等的研發;其三,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相關低碳農業發展的經驗,為新區低碳農業發展積累經驗,為政府制定正確的低碳農業發展政策提供依據。
(三)加大宣傳教育,樹立低碳農業發展理念
發展低碳農業,一要加大低碳農業宣傳力度,要通過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使農民群眾對于低碳農業發展形成初步認知,營造良好氛圍;二要重點利用網絡、光盤等現代媒體與技術,結合宣傳卡片、村務公開欄、科技入戶等形式,對廣大農民以及相關開展更有效的教育與培訓。
參考文獻:
[1] 羅吉文.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探析[J].生態經濟,2010,(12).
[2] 王月英,石會娟.城鄉統籌背景下的西咸新區城鄉發展模式思考[J].西北大學學報,2013,(2).
[3] 劉靜暖,于暢.低碳農業經濟理論與實現模式探索[J].經濟縱橫,2012,(6).
[4] 程克群,馬友華.低碳經濟背景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應用——以安徽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2).
[5] 西咸新區官網,http://www.xixianxinqu.gov.cn.
[6] 郭曉鳴,廖祖君.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11,(12).
[7] 劉勤燕.西咸新區都市農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技,2013,(3).
[8] 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省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http://www .sxzys.gov.cn.[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