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濤
摘 要:網絡信息源可信性是指網絡信息可以信賴的程度,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的影響因素包括其來源、信息鴻溝、區域差異性、時效性、組織序化質量、易用程度、用戶自身的信息素養等。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主要根據信息源來源、傳遞方式、時效性、內容質量進行,還可借助于“馬太效應”間接判斷;同時要增強自身信息素質,提升網絡信息源的判斷力。
關鍵詞: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影響因素;判斷方法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197-02
一、網絡信息源及其可信性
網絡信息源,是指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和國際互聯網為依托的條件下,用數字化的形式記錄、多種媒體的形式表達,以及分布存儲在互聯網中不同主機上、通過計算機網絡通訊的方式進行傳遞并在網絡終端顯現的具有“檢索意義”或“參考意義”的各種信息資源的集合或總稱[1]。如各種網站信息、廣告推薦信息,開放存取、博客、百科、QQ交流即時信息等。網絡信息的可信性,是指對網絡信息可以信賴的程度 [2],網絡信息源的可信性通常包括信息來源的可靠性、準確性、可信任程度、滿足用戶獲取信息心理預期或利用的程度。網絡信息源匿名性、分布廣、多樣化、良莠不齊、形式多樣的特點,在為網絡用戶獲取信息、進行交流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為網絡信息源的可信性判斷帶來了困難,如何有效判斷信息源的可信性顯得較為困難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網絡信息源進行可信性判斷是獲取有效可用信息的重要前提,而信息源生產者、信息源分布、信息獲取者素質等因素的不確定性,為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帶來了困難。
1.網絡信息源來源——提供者帶來的影響
由于網絡信息源生產及提供的自由性、隱匿性,導致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的困難。目前,基于web3.0的網絡環境,為網絡用戶提供了自由、開放、便捷的信息生產加工、傳遞、交流、利用的平臺,任何網絡用戶都可以成為信息生產加工者,網絡用戶自身專業知識水平、主觀認識、人生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的差異對信息源的質量、可信程度產生重要影響。而信息用戶對于分布廣泛、具有一定隱匿性的信息源提供者則不甚了解,這可能為信息源可信性判斷帶來影響。
2.網絡信息分布鴻溝產生的影響
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不同,造成了網絡信息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分布存在網絡信息鴻溝,從而給網絡信息源可信性程度判斷帶來困難。據有關報告顯示[3],代表先進程度及訪問資源量的IPv6使用及流量統計中,全球排名前十中歐洲占據了八個席位,比利時位居榜首,美國和秘魯則是僅有的兩個美洲代表,而排行榜上沒有任何亞太地區。就國內來看同樣存在信息分布鴻溝,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報告顯示,國內大陸IPv4地址數的前三名分別北京、廣州和浙江,后三名為寧夏、青海和西藏[4]。
由于不同區域網絡信息資源的訪問存在政治、經濟、區域安全、人為障礙等因素,網絡用戶信息獲取的完整性將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他們對信息源質量、信息源可靠程度的判斷。尤其是對于信息資源稀少稀缺地區的用戶,如經濟發展中或較為落后的國家及地區,他們信息獲取的完整性及對信息源可信程度的判斷將有很大困難。
3.網絡信息源區域差異性帶來的影響
不同國家、地域可能因為區域文化的不同、信息源的語言表達習慣不同影響對網絡信息源的理解,從而造成對信源本身的判斷,對網絡信息資源利用的要求不同。如果跨國利用他國資源,在不考慮地域文化差別、語言表達習慣的情況下,盲目的利用,可能會利用到錯誤的信息。如英、法、俄、德、中等多個語系網絡信息源的組織、表達、獲取各不相同,可能影響對信息源理解的客觀性、全面性和準確性,從而影響其可信性判斷。
4.網絡信源的易用性帶來的影響
傳統的紙質信息源,如圖書、報刊等,使用簡單方便;而網絡信息源則需要通過軟硬件平臺進行提供和展示。如果軟件界面接口的交互性好、信息源中信息內容格式兼容性強,用戶就能夠方便訪問該信息源并能獲得較為完整的信息。相反,如果該網絡信息源格式奇特、兼容性差、界面接口交互性不強,那么用戶就不能較準確或是完整地獲取該信息源的內容,只能獲取片面的、甚至是次要的內容,從而造成對該信息源可信性的判斷困難。
5.網絡信息源的組織序化程度帶來的影響
網絡信息源的組織序化程度可能影響用戶對其可信性的判斷。組織有序的網絡信息源主題明確、語言表述清晰、思路條理性邏輯性強,易于理解且傳遞的內容完整準確;而組織紊亂的網絡信息源不知所云、主題不突出,語言及思路較為紊亂,用戶很難準確把握其主題,從而導致無法準確判斷其核心內容從而影響對其的可信性判斷[5]。如目前部分網絡信息源“標題高大上,內容空亂差”。
6.用戶自身知識信息獲取能力不足帶來的困難
用戶自身信息素養程度不高將會影響其對互聯網信息源可信性的判斷。用戶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綜合、信息評價等能力,這些能力與用戶知識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關。如果用戶信息素養較低,將會影響其對信息源分布、信息源內容、信息源質量、信息源獲取工具的使用和信息獲取途徑等諸多方面產生影響,進而為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帶來困難。相反,如果用戶信息素養水平較高,則能夠獲得較為準確的信息源可信性判斷。
三、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的方法
1.根據網絡信息源來源判斷
網絡信息源來源包括信息源提供者、生產者、發布者等,信息源來源的權威性、信譽度等能夠為信息源自身的可信程度判斷提供基本的依據。就個人信息源來看,知名度、權威性越高,影響力越大的個人提供的信息源可信性程度更高;而單位或組織提供的信息源,則是政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新聞媒體等提供的信息源可信性更高。因此在判斷信息源可信程度時,可從網絡信息的域名(如域名以org結尾的為政府類網站,以edu.cn結尾的為教育類網站)、版權歸屬等獲取信息源提供者信息,從而幫助判斷其可信性 [6]。endprint
2.根據網絡信息來源的傳遞方式判斷
網絡信息源的傳遞方式可以細分為官方網站傳遞、第三方平臺傳遞、互動式平臺傳遞、隨機性傳遞、群發推送式傳遞幾個方式。官方網站的第一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最高,而通過第三方平臺傳遞、互動式平臺傳遞的網絡信息可信程度則要降低,隨機性及群發推送式的信息傳遞則通常帶有目的性或私利性,其信息源可信程度更低,甚至是有害的,如一些群發的垃圾郵件或病毒。因此,在對網絡信息源進行可信性判斷時,信息源的傳遞方式也是考慮的因素之一。
3.根據網絡信息源的時效性判斷
與其他事物一樣,網絡信息資源遵循生命周期理論,失效的網絡信息源通常毫無價值,甚至對用戶產生負面作用,從而對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產生消極影響。當前快速發展的網絡及信息技術促進了信息的傳遞和利用速度,大大減少了網絡信息資源的流通時間,縮短了信息的生命周期,有的信息也許只是一夜之間就會被新的信息替代、或是被證明是錯誤的而失效,完成了其生命周期循環。因此,在對網絡信息源進行可信性判斷時,時效性也是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4.根據網絡信息源內容因素判斷
網絡信息源內容質量包括信息源是否連續穩定、是否有專業人士維護、內容詳細程度、信息源內容的原創性、新穎性、信息源的更新頻率等[7]。如果網絡信息源連續穩定、信息源內容原創性新穎性強,信息源能過持續更新,則該網絡信息源可信性較高,反之,可信性較低。網絡信息源的組織序化程度是指網絡信息源檢索的易用性、信息源本身的條理性。如果該信息源導航設計科學合理,符合用戶習慣,信息源分類等序化合理,則易用性強,則能夠提升該信息源的可信程度。
5.合理恰當地利用“馬太效應”進行判斷
與其他事物一樣,網絡信息源同樣存在“馬太效應”,即訪問量越大的網絡信息源質量及可利用程度越高,因此在對其進行可信性評價時,通常可以認為,此類網絡信息源可信程度高。但同時需要注意避免受到偽用戶訪問量的迷惑,以及某些個別的訪問量很高但非法信息源。如被網絡水軍推高訪問量及網絡刷屏提升訪問量的信息源可信程度較低,還有一些以提供部分非法信息或炒作某個主題為手段提高訪問量的信息源,其可信程度都值得懷疑,在判斷時需要注意區分。
6.提高自身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能力
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帶有一定主觀性,同時需要考慮多個綜合性因素,因此用戶需要盡可能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從而提升其判斷能力。用戶可通過自學、參加圖書情報機構、咨詢機構的培訓等方式,學習信息資源獲取、信息資源評價等知識,加強國內外網絡信息獲取、信息源訪問工具的使用、信息提供者信息的識別、信息源分布及信息傳播方式識別、信息綜合分析等方面的技能,提高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能力,從而做出較為客觀準確的判斷。
四、結束語
當前,網絡信息源已經成為人們檢索信息越來越重要的對象,其可信性的判斷已經成為用戶日益關注的問題,也是相關領域關注并持續研究的課題。本文從網絡信息源及可信性概念出發,分析了網絡信息源可信性判斷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可信性判斷的基本方法,為用戶網絡信息獲取實踐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梁平.網絡參考信息源特點與類型研究[J].現代情報,2005,(8):47-51.
[2] 朱寧,陳紅勤,聶應高.網絡信息有效獲取與可信度的案例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09,(11):55-58.
[3] Akamai.2014年第一季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EB/OL].http://network.chinabyte.com/205/13002205.shtml,2014-07-03.
[4]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org.cn/hlwfzyj/hlwxzbg/,2014-
07-06.
[5] 李麗娜.網絡信息資源質量評價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1,(15):62-66.
[6] 陳仲僑.網絡時代的信源陷阱及預防[J].新聞實踐,2011,(10):47-50.
[7] 馬海群,呂紅.網絡信息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及其動態模糊評價模型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11,(2):166-171.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