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森
[摘要]“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突出特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取之不盡的重要資源。它的內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實生物的辯證法、和而不同的價值觀、貴和持中的方法論和天下大同的理想觀。“和”文化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增強其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構建高校和諧校園。要采取多種措施,發揮“和”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關鍵詞]“和”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372(2014)02-0033-05
On the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armony” cultu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Ming-se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Animation,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Harmon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t is also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the cosmology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the dialectics of harmony actually fostering new things, the value of harmony in difference, the methodology of peaceful execution, and the ideal concept of one nation. Harmony cultur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moral quality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to enhance theirnational self-respect and national pride and to build harmonious campus. So we shoul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play the role of harmony cultu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harmony”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一、“和”文化的內涵
論“和”文化,要從“和”說起。“和”字古體為“龢”,“龢” 左邊“龠”像編管吹奏樂器,是小笙的前身,為形旁;右邊“禾”是讀音,為聲旁。因此,“和”字本義指音樂和諧,聲音相應和。后來被不斷引申,詞義逐漸擴大,從自然領域拓展到人際關系、政治領域、社會領域等各方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指凡事講和諧、調和、中和。“和”文化即由“和”引申、發展而成的一種文化,內容主要包括下述五個方面。
(一)天人一體、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天人一體、天人合一是“和”文化的宇宙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郎唬簧?,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地、天、道終究順乎自然,依據自然。道之所以能生萬物,因為道包含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生萬物,而形成和。和是萬物產生的根本。莊子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追求天人合一、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荀子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地和諧,萬物才能生長,陰陽相接,世界才能變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禮義結合,天下才能治理。人應該遵守自然的規律,順應規律,與自然“和”,天、地、人應緊密結合,相互為友,天人一體、天人合一。
天人一體、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一種整體觀、系統論及大局意識,這種對天、地、人的視角和看待方式、思維方法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深遠。中國歷史上的山水詩畫、田園詩、國畫等詩詞歌賦畫,文學性靈說、神韻說、意境說等學說都以此為其思想基礎。
(二)和實生物、相成相濟的辯證法
“和”是天地萬物繁衍生存、發展不息的基礎,和實生物、相成相濟是“和”文化的辯證法。《國語》言:“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薄昂汀碑a生新事物,完全相同則無法發展。不同事物互相作用而達到平衡為“和”,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只有量的增加而不能產生新事物。東漢王充曰:“天地合氣,萬物生焉,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碧炫c地在運動中“和合”,萬物得以生長。宋代張載指出:“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币磺鞋F象都有對立兩方面,兩方面相反、相仇、相互斗爭,最終歸于調和,萬物不斷產生、演化、發展。
“和”是多元統一的整體,陰陽互補,才能發生變化;剛柔相濟,才能融合和諧;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統一,收到和諧的效果。和實生物、相成相濟才是社會穩定的保證。
(三)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價值觀
“和”是做人做事的原則和人生應當追求的目標,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和”文化的價值觀。荀子指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比酥詾槿耍谟谄渖鐣?。作為社會性的人,如何安身立命、為人處世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本又v求和諧但不盲目附和,小人只求一致卻不講協調。道家提倡修身養性,致虛守靜,見素抱樸,凈化心靈,達到身心之“和”。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把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比較,認為人和是最重要的。《尚書》云:“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以道德為本,先是和諧家族,后是和諧百官,再去感化其他的邦國,邦國和諧,最后民眾和諧相處。總而言之,“和”是人自身、人際間、各種組織及國家間處世行事的準則。
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以承認雙方的差異、矛盾為前提,不是盲目附和,不是一味地順應,無原則地調和,而是主動地、能動地相適相和,既尊重同一性,又保持特殊性、多樣性,是差異的綜合、多樣性的統一。
(四)貴和持中、中和有度的方法論
“和”是個人倫理道德和社會治理的標準,貴和持中、中和有度是“和”文化的方法論?!抖Y記》“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通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中”與“和”乃萬物存在之本,達到中和狀態,宇宙萬物和人類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了?!墩撜Z》:“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以適度平和最可貴??鬃油瞥缰杏?,“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該是最高的道德了。北宋周敦頤曰:“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背填U曰:“若至中和,則是達天理?!鼻宄髡鹪唬骸爸泻?,道義由之出。”
貴和持中、中和有度作為人們處理人際關系、治理社會和國家的方法論,“中”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度,不偏不倚,既不過度、失度,也非不及、失衡,用持中的辦法作為實現并保持和諧的手段。在中國歷史上,貴和持中、中和有度的方法論影響深遠。
(五)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理想觀
“和”是國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理想,天下大同、天下為公,是“和”文化的理想觀。《禮記》“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描述了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世界大同,即人民相互關愛,各有所養,社會安定誠信,天下一家。《周易》“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指天地陰陽相互作用而和諧,萬物由此產生,圣人感化人心,百姓和諧,天下太平?!豆茏印贰靶笾缘?,養之以德。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 認為畜養道德,民眾和合,國家和諧,所以團聚,和諧團聚,就不會被傷害。
“和”文化為社會、國家及“天下”描繪了一幅理想圖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心平氣和;社會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國與國講信修睦,和平共處;各種文明協和萬邦、融和相容,天下大同,天下為公。
二、“和”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和”文化已形成一種集體無意識,積淀并反映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思維和行動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和”文化也發揮著諸多功能。
(一)“和”文化的化人功能,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個人思想道德素質
《易經》記“圣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圣人觀察天象,了解自然時節的變化,觀察社會各種現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治理天下?;耸俏幕罟爬献畛志玫墓δ?,“和”文化亦如此。
“和”文化主張以“和”作為做人做事的原則和人生追求的目標,以“致中和”為人格培養的目標,提倡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寬容,主張多樣性?!岸Y之用,和為貴”“仁者愛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非攻”“兼愛”“禮無往教”“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即是上述思想的反映。提倡朋友間真誠相處,相互關愛,用博大的胸懷來接納不同的人和事,尊重對方,尊重別人,而不是強行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于別人?!白非蠛椭C的天人關系和人際關系,形成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待人處世講禮儀、講謙虛、講寬厚的品格,形成溫良、平和的性格特征。”[2]培養一種與他人和群體和諧、協調的道德品格。這一思想對大學生拓展人際關系、改變自我中心甚至心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大學生增強集體主義意識,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塑造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個人形象。
(二)“和”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文化修養
杜維明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主要是一種“哲學人類學”,側重于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的修養?!昂汀蔽幕绕淙绱耍非笕说纳砼c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
“和”文化從人的身與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入手反思人。它以做人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人的人文修養和人格的完善,注重人格修養,追求超凡入圣、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提倡每個個體致力于做“內圣外王”式的人,反對人為物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價值觀,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理想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觀,“子釣不網,弋不射宿”、仁者愛人的博愛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恕”的忠恕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寬厚包容精神等即是這種思想的反映。同時,“和”文化提倡君子“志于道”,即君子以追求人類道德生活的最高真理為志向,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主張“舍生取義”,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們應具有“浩然正氣”。這些思想注重提升人的素質和修養,強調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解決當前大學生人文素質低下、人文精神失落的問題,完善大學生人格,陶冶其情操,提升其人文素養具有重大意義。
(三)“和”文化的穩定社會功能,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
文化是整個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產生的思想基礎,具有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功能。“和”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規范了兩千余年中國社會的運行,維護了傳統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前,我們要繼續發揮這一功能,為構建和諧校園做出貢獻。
高校存在的師生、教學科研、多校區辦學、后勤社會化、周邊環境復雜化、學生心理、制度重建及利益重分配等各種現象都存在“雙邊”乃至“多邊”關系的問題。從“和”文化角度講,“以他平他謂之和”,“和”的先決條件是“他者”的存在,允許“他者”的存在并得到發展,才能達到“和”。因此,要尊重“他者”,乃至“第三方”存在的現實與多樣性。“多樣性是自然、社會、人類存在的基礎,是自由的基礎。允許多樣性、尊重多樣性、保護多樣性、發展多樣性,這是‘和文化對現代社會的重要貢獻,是‘和文化的重要方面?!保?]即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尊重他人、寬和處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吸取“和”文化的智慧,尊重“他者”,理解“他者”,充分發揮高校各方面積極性,在師生之間、教學科研管理過程中形成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樹立和而不同的人際關系準則,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融合力,以人際和諧引領校園和諧,構建和諧校園。
(四)“和”文化的傳承載體功能,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人類社會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文化發展、傳承、進步的歷史?!昂汀辈粌H是我國古代先賢的思想理念,也是我國古典哲學的理論核心,還是我國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4]。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高歸納,具有傳承載體功能,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和文化經歷了孕育、萌芽、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國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三大哲學派別儒、道、釋分別從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對其進行了豐富和發展,使之積淀、凝聚為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傳統。”[5]儒家講“中庸”,由“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關系,擴展到“君子和而不同”“和為貴”的人際、社會關系準則和方法,再至“天下為公”的理想大同世界。道家講陰陽調和,著墨于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關系,提倡自然無為,修身養性。佛家講“六和”,主張以人為本,眾生平等,心靈解脫,心性和諧。“至宋明理學,儒、道、釋三大和諧論實現了辯證綜合,以物我和諧為目標,人我和諧為手段,自我和諧為基礎,儒、道、釋三大和諧論整合為了一個體用結合、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從而實現了對‘和文化思想理論體系的建構。”[5]所以,“和”文化的歷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歷史。通過“和”文化的教育學習,可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和”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兼收并蓄,充分利用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由此,我們在工作中要對“和”文化吸收、弘揚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發揚“和”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諸多功能。
(一)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
“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6]。文化自覺旨在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
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是發揮“和”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各項功能的基本前提?!白鳛橹袊膶W生,要有一個立足點,即要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修養。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識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情感”[7]。錢穆在其著述《國史大綱》的扉頁上寫道:“凡讀本書者,應先具備下列諸信念,第一,每一個自認為知識在水平線以上的國民,都應該對本國的知識和文化有所了解,否則你不配說你是一個有知識的國民;第二,所謂對本國的歷史和文化有所了解,必須附隨著一個對這個文化的溫情和敬意,否則你所了解的那些知識不過是一些外國史的知識”[8]。當代大學生要下工夫學習我們自己的文化,了解我們的歷史,特別是哲學、文學、歷史方面的經典著作,明智、鑒史、愛國。社會和高校也要努力營造氛圍,把高校校園建設成為所有學生可以孜孜以求、思考人生的精神家園,可以發奮學習、揮灑才能的人生舞臺。只有了解自己的歷史,才能產生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覺,才能樹立對“和”文化的信心和“溫情和敬意”,增強對“和”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如此,大學生才能肩負起民族的重任,履行歷史的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早日實現貢獻力量。
(二)科學認識、批判繼承“和”文化
發揮并應用“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應堅持科學認識、批判繼承的原則,對于其局限和不足,如不利于大學生民主法制觀念的培養、權利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培育等等要堅決剔除。毛澤東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供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9]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保?0]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根據黨和國家的具體教育政策要求,進行清理、改造和發展, 忌照抄照搬,宜聯系現實,加強說服力。與當今時代發展脈搏相適應,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相適應,與馬克思主義相適應,增強實效性。要與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我們倡導的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精神,公平正義、民主法制要求,合理的功利主義、個人民主權利意識的正當,“中國夢”、民族復興的大任等時代特點相結合。通過這種批判繼承、結合現實和辯證思考,使大學生科學、獨立、創造性地認識“和”文化,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和”文化素養
作為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高校輔導員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和”文化之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認真學習“和”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養,自覺將“和”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努力探索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契合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時,高校要通過招聘、選調等多種形式,把那些政治素質高、年富力強、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吸納到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來。
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和”文化相關的典籍、經典的文學作品、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國哲學、中國對外關系等都可以反映“和”文化,都可以成為授課內容。無論是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都要重視教育教學技巧,將“和”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注重對“和”文化進行現代轉化;要結合具體實際,從大學生當前思想、心理、需要和生活實際出發,提倡對“和”文化進行“心得式”解讀,強調通俗化、現實性、啟發性和教育性。
(四)綜合運用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要積極探索網絡環境下“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網絡媒體以其即時性、互動性、多媒體性、海量性和全球性等特點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和使用。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設立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搭建網絡互動平臺如BBS、微博、微信等,把“和”文化相關文字內容、歷史文化作品、文物等知識以現代形式如漫畫、動畫、影視劇等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感受到“和”文化的魅力。要發揮黨團組織的優勢,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等活動載體,創造“和”文化的氛圍和環境。如組織學生社團、學生會、班級,利用傳統節慶日、重要歷史人物的紀念日等舉辦相關的文化活動、校園活動、社會活動?;顒又?,一要“引進來”,邀請優秀專家學者來校開展關于“和”文化的學術講座,邀請具有傳統文化內容的話劇、戲曲、歌劇、綜藝節目、優秀文化展覽等進校;二要“走出去”,聯系、利用社會“和”文化資源,例如聯系博物館、民俗館、文化遺址、科研院所建立社會實踐基地、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等,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和”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南懷瑾,徐芹庭.白話易經[M].長沙:岳麓書社,1988:46.
[2]侯萬福,孫萬國.高校德育中的傳統文化觀與實踐路徑思考[J].黨史博采,2006(7):53.
[3]戴秋霞.從“和”的語源義看“和”文化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J].湖南社會科學,2013(1):250.
[4]王殿明,路紫,劉景嶺.我國“和”文化思想內涵與研究體系評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42.
[5]馬璇.中華傳統“和文化”及其當代價值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5.
[6]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7]范緒鋒.著名史學家張豈之談入世后傳統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擁抱世界[N].中國教育報,2002-01-05(2).
[8]彭林.大國發展的文化戰略思考—彭林教授在東南大學“人文大講座”上的演講[N].解放日報,2009-07-05(8).
[9]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10]新華社.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EB/OL](2007-10-24)[2014-04-29].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
[責任編輯張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