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航+張宜帆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可以看出,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中央更強調公平合理,惠民普及。如何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是在新型城鎮化道路中不能繞開的話題。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文化權益;公共文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032-02
黨的十八大上明確提出“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我們可以看出,持續和健康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必然要素,而城鎮化是維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城鎮化一詞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的概念,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師A.Serda的著作《城鎮化基本理論》,這一概念被用來大致描述鄉村向城市演變的過程。從國際經驗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創意城市”的研究表明,創意在城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藝術和文化培育了城市的宜居性、社會凝聚力和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創意階層,涵養了創意公民,滋生了全民創意。正如理查德·弗羅里達所言,“創意可以來自任何一個用創新方法解決問題的人,可以是一個社會工作者、一個商人、一個工程師、一個科學家或一位公務員。城市是一個聯合團隊,集合了不同見解的人,激發出最有趣的觀念和計劃。這也意味著創意城市既有富于創造性的政府,也有創新的個人、組織、學校、大學等。公共、個人和社會領域通過鼓勵創意并合法運用想象力,將極大地豐富解決城市問題的可能和潛在方案的智庫。” 由此可見,最大限度地釋放當地人才的潛力,激發全民創意,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動力和保障條件。
眾所周知,城鎮化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而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農民由于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不適應城鎮化后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尤其是在行使文化權益方面。所以我認為,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很難推動和保障農民進城后的文化權益。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通過經濟投資讓農民們進駐城市容易,但讓農民們融入城市文化氛圍,參與城市文化活動,行使城市文化權益卻有很大難度。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文化的構建和引領,只注重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必然失去內在的靈魂。構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是面向全社會各種群體的,尤其要注重農民群體。他們在生活環境和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這種差異會被逐漸放大,以致影響城鎮化的進程。本文提出以下建議,推動和保障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農民的文化權益。
一、發放《城市文化指導手冊》
推動和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首先應該把城市的文化分布和基本情況做普及性的介紹,例如城市的文化場館和文化設施的位置、類型、分布、交通、周邊情況和使用方法等基本信息。《城市文化指導手冊》應該是一種集科普、地圖、通訊多種用途于一的城市名片,對剛剛步入城鎮的農民來說是必要且必須的。同時應該安排專人對接和引導,真正把農民納入城市文化生活。
二、推出廉價精品文化套票
農民的消費觀念在長期的農村生活中難以轉變,對此應該有針對性的引導、鼓勵、支持農民的文化消費。政府財政應該以補貼的形式,積極推出精品文化套票,讓農民花費較少的費用,欣賞到優秀的文化藝術成果,例如影劇院、電影院、音樂廳、圖書館、博物館、主題公園、文體活動中心等。慢慢樹立新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從一人到多人,帶動家庭文化消費。
三、實行公共文化場館綠卡制
在國家積極推動下,大部分公共文化場館都開始實行免費游覽制度。為了吸引農民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建設中,建議發放“文化綠卡”,在游覽公共文化場館和參與公共文化活動時贈送一定的文化紀念品、明信片或小藝術品等。這樣有利于提高文化積極性、文化品位和文化層次、提(下轉42頁)(上接32頁)升城鎮文化建設水平。
四、推送文化專題講座活動
文化專題講座是一種直接的文化普及方式,將農民群體的移動聯系方式集中登記備案,借助移動通訊運營商的推送服務,有針對性的把文化專題活動信息推送給每個人。這樣有利于豐富文化生活內容。但要注意在這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對不需要此類服務的要給予退訂,以免引發抵觸和反感情緒。
五、開展“文化兼職”
針對有興趣愛好和閑暇時間的人群,還可以開展“文化兼職”,即到文化場館、文化活動中擔任志愿者或兼職工作,通過一定的專業化培訓,讓他們積極融入整個文化建設的氛圍中,找到自身價值和歸屬感,快速步入城市生活。同時還能夠影響周圍更多的人,形成一種輻射效應。
六、構建文化考評制度
文化是根本的民生工程幸福感、文化惠民、關乎廣大人民精神生命的安頓問題。農民文化權益的保障,不僅僅是一種號召或者倡議。在地區領導的政績考評中不能僅僅只是“唯GDP”論,更應該加入文化考評的制度。把民生工程,文化惠民真正落在實處。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進程中,最大的難點在于轉變農民的觀念。一方面,廣大農民對農耕文化仍難以割舍,對城鎮化消弭民俗習慣和風俗禁忌的同質化過程比較排斥,因此,容易產生缺乏產業支持、市場支撐和人口支撐的“空心城鎮化”,使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的矛盾進一步突出。另一方面,農民已經離開鄉村到城市就業與生活,但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許多方面并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政治權利,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容易產生“半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的城鎮化,要求新型城鎮的行政管理方式應改變以往自上而下的層級管理,變政府、公民、社會組織多方共同治理的新模式。在新型城鎮化的大潮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有待于我們去攻破、去解決,尤其是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型城鎮化最終還是要落到以人為本的核心上來,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最終走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農民不僅要物質生活走進城市,文化生活更應該走進城市。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