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道珊+謝新才+張歌
【摘要】 目的:驗證治則“針刀和手法并重,軟硬兼施、動靜兼治”的正確性,為臨床提供一種更有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復合方法。方法:選取神經根型頸椎病90例,隨機分為刃針結合龍氏手法組、刃針治療組以及龍氏手法組,每組各30例,觀察和比較三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以及頸曲改善情況。結果:刃針結合龍氏手法組痊愈6例,顯效11例,好轉13例,臨床療效明顯好于其他兩組,頸曲改善方面亦優于其他兩組(P<0.05或P<0.01)。結論:“針刀和手法并重,軟硬兼施、動靜兼治”治則有效,刃針結合龍氏手法是一種更有效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復合方法。
【關鍵詞】 刃針; 龍氏手法; 神經根型頸椎??; 頸曲
目前,由于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頸椎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年齡越來越趨向于年輕化,而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一型,約占60%~70%。目前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與手段繁多。比如非手術療法,針灸、推拿牽引、手法復位、針刀、中藥內服及外敷、氣功及藥枕頸托等眾多方法對治療本病具有重要優勢。但是這些單一療法都存在療程長、療效不易鞏固、復發率高、就醫時間成本高等缺點。本課題組通過對頸椎病病因病機的深入探討,并對現有主要療法進行梳理,提出了頸椎病“針刀和手法并重,軟硬兼施、動靜兼治”的治療方針。并選用刃針結合龍氏手法作為一種復合治療方法,有效提高了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5月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門診以及住院部住院的9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1)頸、肩、臂疼痛、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2)頸部活動時癥狀加重;(3)頸椎旁壓痛;(4)肩及上肢感覺障礙,肌力下降;(5)壓頂試驗或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6)X線檢查符合頸椎退行性改變[1]。運用SPSS 10.0統計軟件產生隨機序列,將符合入選標準的病例隨機分為三組:刃針結合龍氏手法組、刃針治療組以及龍氏手法組。其中刃針結合龍氏手法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55.8±8.6)歲,病程(24.4±19.6)月;刃針治療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56.4±11.0)歲,病程(22.5±18.3)月;龍氏手法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53.8±8.5)歲,病程(23.6±19.8)月。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刃針結合龍氏手法治療組 器械選用北京特色東方醫藥研究院研制的0.7 mm×6 cm一次性刃針。定點:根據神經定位及有關影像學診斷確定病變頸椎節段,選取該節段的棘間、雙側關節突關節囊、棘旁明顯的壓痛點或硬結處。每次選用4~6點。體位:讓患者俯臥,令其下頜部和床頭邊緣齊平,低頭、下頜內收,充分暴露術區。操作:嚴格按針刀手術操作四步八法進行刃針治療。用龍膽紫做一點狀進針標記,在進針點周圍常規消毒鋪巾。刃針刀口線與神經血管、肌纖維平行,垂直于皮膚快速進針。緩慢探索到達相應的病變組織層時,分別行縱行及橫行切割、擺動,邊松解邊深入,當術者手下有松動感,患者出現酸脹感即可。出針后,注意按壓,防止出血。用無菌敷料外貼治療點。術后結合龍氏手法治療:臥位下以揉法放松頸部組織后,根據頸椎錯位類型正骨:頸軸改變和前后滑脫式錯位應用側臥推正法、左右旋轉式錯位應用低頭搖正法、側彎側擺式錯位應用側臥搬按法[2]。每周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2.2 刃針治療組 刃針治療同刃針結合龍氏手法治療組刃針治療部分,只是刃針治療后輔以常規手法進一步松解:(1)肌肉起、止點按揉:主要是頸1~6橫突前結節的前、中斜角肌起點,及第一肋骨上的前、中斜角肌止點;(2)側壓:頭頸壓向對側,鎮定,頓挫[3]。每周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2.3 龍氏手法組 治療方法同刃針加龍氏手法治療組手法治療部分,以上治療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3周為一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3 療效觀察指標和判定標準
1.3.1 癥狀體征評分、療效判定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頸椎病中醫證候分類病理分型標準,制定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體征評定表。即按以下9個癥狀:頸部疼痛與不適、肩胛部疼痛與不適、上肢疼痛與麻木、頸部活動度、頸脊壓痛、感覺、腱反射、椎間孔擠壓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從無或正常到很嚴重分成4個等級,分別取0~3分,計算總分(0~27分)。臨床療效判定:改善率[計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治療前評分×100%]作為判定依據。臨床痊愈:改善率≥90%;顯效:改善率≥75%、<90%;有效:改善率≥30%、<75%;無效:改善率<30%。
1.3.2 頸椎曲度值測量 治療前拍攝頸椎正側位X光片,療程結束后拍攝頸椎側位X光片。通過在頸椎側位X線片上測量頸曲值以觀察頸曲的改變。按照目前應用最多的Borden[4]法,即自樞椎齒突后上緣到C7椎體后下緣畫一直線,從此線至C4椎體后緣畫一垂直橫交線,測量此橫交線的數值即為頸曲值,其正常值為(12±5)mm,>17 mm為曲度變大,<7 mm為曲度變直,0為曲度消失,負值為反弓。,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的分析比較采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刃針結合龍氏手法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刃針治療組和龍氏手法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刃針治療組和龍氏手法組臨床療效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endprint
2.2 三組治療前后頸椎曲度改善效果比較 三組治療前頸椎曲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三組頸椎曲度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1),且刃針結合龍氏手法組頸椎曲度改善程度較其他兩組明顯(P<0.05或P<0.01)。見表2。
3 討論
頸椎病病因與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與頸椎病發病相關的因素有退變、創傷、勞損、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炎癥及先天性畸形等諸多方面,其中以退變和勞損最為常見。在發病機制方面,過去幾十年片面強調骨質增生或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為主的認識正在改變。
3.1 動態和靜態力平衡失調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機制 生物力學研究認為:骨骼和韌帶維持關節穩定和平衡的作用為靜態力平衡,肌肉維持穩定的作用為動態力平衡,動靜平衡系統共同作用,以保持頸椎的穩定。如在病因作用下導致頸椎的動靜力學失衡, 則可促進頸椎病的發生發展[5-6]。由此可見,頸椎病病機關鍵是軟組織急、慢性損傷以及椎體錯位,從而使頸椎動靜態力平衡被破壞[7]。
3.2 “動靜兼治”是阻斷頸椎病病理發展的關鍵 頸椎病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動態和靜態力平衡破壞后互相影響,比如動態平衡失調導致應力變化,必然引起椎體位置的改變:輕者曲度變化,椎體前后、左右、旋轉等移位;重者則可見明顯的椎體滑移、椎間盤變性、脫出、椎管狹窄等等病理改變[8](靜態力平衡失調)。而椎體關節紊亂、移位反過來也可導致軟組織損傷,兩者互為因果,互為影響,有時難以分清先后主次,正所謂“筋傷骨必動, 骨動筋必傷”。因此治療上必須同時對病變軟組織和紊亂、移位椎體進行治療和糾正。
3.3 維持頸曲正常狀態是預防和治療頸椎病的重要環節 在以上頸椎病發生發展的病理過程中,頸椎生理曲度的變化應受到重視:在各種椎體紊亂失衡中,頸曲變化反映了頸椎的基礎力學平衡。影響頸椎生理曲度的因素很多,可分為靜態性因素(椎間盤、韌帶、椎體和小關節)和動態性因素(頸部肌肉)。這些因素會使頸椎生理曲度不能維持,從而改變穩定性[9]。也就是說,靜態或動態力平衡失調均可導致頸曲的變化,頸曲能較準確地反映頸椎整體功能的變化。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頸曲出現早、可測量、變化明顯,作為一種X線客觀診斷標準,對半數以上的頸椎病患者的早期診斷極具意義[10]。臨床上Χ線觀察到低齡頸椎病(15~19歲)主要是頸椎曲度值改變,而與骨質增生關系很小[11]。在與退變相關的頸椎病中,頸曲也廣泛存在著變直、反張、S型、中斷等異常,約為52%~97%[12],尤以頸曲變直為主。在頸椎發病和康復過程中,頸椎椎間盤退變、曲度異常和骨質增生三者中唯有頸椎曲度的變化是可逆的。有資料表明通過觀察頸椎異常曲度變化與臨床癥狀改善對比,證實糾正異常頸曲在頸椎病治療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13]。
3.4 “針刀和手法并重,軟硬兼施”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有效手段 針刀松解不僅能夠直接松解軟組織粘連、刮除瘢痕、消除攣縮,還可消除不平衡的力[14],主要改善動態平衡失調。刃針可作為小針刀使用。但是,單純針刀、刃針治療不能直接糾正頸椎關節的紊亂(靜態力平衡失調)。龍氏手法則是龍層花教授創立的一套治療脊柱軟組織損傷、脊椎關節錯位等病癥的正骨推拿手法,改善靜態力平衡具有很好的優勢,較普通推拿手法具有更好的療效[15]。但是,其不具有針刀直接松解粘連、刮除瘢痕、消除攣縮的作用,改善動態平衡失調方面相對較弱。如此兩種方法結合,一硬(指針具)一軟(指手法),軟硬兼施,則可取長補短,既能針對性松解病變軟組織,又能針對性改善椎體關節紊亂移位狀態,動態和靜態力平衡失調皆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從以上筆者得出的臨床數據來看,刃針結合龍氏手法組療效確實優于單純刃針組、龍氏手法組,頸曲改善程度也優于其他兩組,這進一步支持筆者提出的上述觀點,即“針刀和手法并重,軟硬兼施、動靜兼治”是治療頸椎病的的較好手段。單純一種方法有效但并不理想,因為單一方法很難同時做到“動靜兼治”,復合方法才更有可能。因此,在治療此種疾病過程中,應選擇兩種或多種方法復合治療,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復合方法可以很多種,組合原則應堅持:動靜兼治、優勢互補。當然,筆者目前只是觀察了刃針結合龍氏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近期療效,下一步還要繼續進行遠期療效以及復發率的觀察。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段峻峰,寧俊忠.龍氏正骨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4):121-122.
[3]田紀鈞.刃針微創治療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98.
[4]周秉文. 頸肩痛[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8:55-56.
[5] Miyamoto S,Yonenobu K,Ono K.Experimental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mouse[J].Spine,1991,16(8):459.
[6]施杞,郝永強.動靜力平衡失調與頸椎病—頸椎病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13(1):52-54.
[7] 柳百智.針刀治療頸肩腰腿痛[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
[8] 龐繼光.針刀醫學基礎與臨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313-314.
[9] 俞魁,曹增忠.頸椎病X線征象與投照體位關系[J].中國中醫骨傷科,1994,2 (2):34.
[10] 王成林,陳建群,鄭勇平,等.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分型及早期頸椎病診斷標準[J]. 中華創傷雜志,1998,14(2):100-102.
[11] 張光發,郭維知,葉守貞,等.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病機及預防[J].中國中醫骨傷科,1996,4(5):16.
[12] 謝大釗.頸椎病X線診斷[J].中華骨科雜志,1982,2(2):17.
[13] 韋貴康,韋緊,周紅海.頸椎病頸曲改變對神經根與椎動脈的影響及手法治療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5(15): 259-261.
[14] 柳百智.針刀治療頸肩腰腿痛[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
[15] 段峻峰,寧俊忠.龍氏正骨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4)121-122.
(收稿日期:2014-06-16) (本文編輯:陳丹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