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通過以湘西花垣縣吉衛鎮機司村小學為定點支教實踐基地,本人探索高校定點支教。利用高校豐富的教育和人才資源,對口對落后地區進行定點支教,能夠發揮高校的教育和人才資源,對落后地區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和補充作用,促進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同時可以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共同富裕。
關鍵詞:定點支教 留守兒童 道路探索
一、可行性——類比對口援汶
對口援汶堅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方針,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有關省市積極為災區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各種形式的支援;受援地區樹立地方為主的思想,充分發揮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互幫互助,苦干實干,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08〕53號)。當下,高校暑期“三下鄉”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高校短期的“三下鄉”活動依然存在時效性不長、針對性不強、連續性不高等諸多問題。通過對口援汶,我們了解到利用發達地區先進的技術、良好的管理模式、優秀的人才儲備、資金等優勢資源來援助汶川地區,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有促進作用。因而,類比對口援汶,利用高校豐富的教育和人才資源,對口對落后地區進行定點支教,能夠發揮高校的優勢資源,平衡教育資源,對當地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同時可以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共同富裕。
二、必要性
三下鄉是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化下鄉包括:圖書、報刊下鄉,送戲下鄉,電影、電視下鄉,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科技下鄉包括:科技人員下鄉,科技信息下鄉,開展科普活動;衛生下鄉包括:醫務人員下鄉,扶持鄉村衛生組織,培訓農村衛生人員,參與和推動當地合作醫療事業發展(14部委聯合開展關于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相關研究表明,“三下鄉”活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著部分大學生的態度不端正、參與面不廣、針對性不強、連續性不夠、實效性不高、考評不科學等問題(揭陽新聞網,2011.8),這正逐步引起教育界和社會的關注。2013年暑假,湖南省花垣縣拒絕了兩支支教隊伍,存在不講衛生等問題。同時,“三下鄉”團隊,多數為第一次參加活動,為期4~7天不等,并沒有計劃對同一地點開展長期性活動,存在時效性不高和針對性不強等問題。然而,只有極少數支教團隊明顯認識到了短期支教的局限性。由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和深圳大學等三所高校學生組成的“蒲公英社”,在普寧市梅塘鎮內豐村支教時,支教隊員就感受到了短期活動的不足:“高校團隊支教須建立在對當地教育情況有充分把握的基礎上,但農村教育的數據庫、檔案庫建設又普遍滯后,定點支教需要長年積累。”同時,華南師范大學的齊梅教授在接受“蒲公英社”咨詢時表示,短期支教固然可以開闊學生視野,但是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教學效果的可預計性都較差。針對短期不定點支教存在的以上問題,需要高校長期定點支教。
三、定點支教道路探索
(一)“行為習慣培養為主,日常教育教學為輔”的定點支教模式
本人在去年支教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了“行為習慣培養為主,日常教育教學為輔”的定點支教模式,放棄以“語、數、外”為主的日常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農村孩子們的日常常識”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包括教孩子們學習溺水搶救方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讓孩子們掌握了一項求生的技能。
(二)留守兒童問題調研研究方法化,推動政策化來解決相應的問題
在學校和當地村委的支持下,我們團隊在花垣縣吉衛鎮機司村小學進行了定點調研活動。我們通過抽樣和分層調查,調查從學前班至初三的留守兒童的學習和健康狀況。我們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學習和健康狀況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分析,我們研究出應對留守兒童學習和健康所面對的實際問題的策略。同時我們團隊對當地人文地理、經濟來源、風俗習慣等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調研,我們有針對性地分析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方法化,推動政策化來解決相應的問題。目前我們團隊支教撰寫的調研論文《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現狀以及探究分析》和《留守兒童身體現狀以及干預措施探究》均被《教育教學論壇》錄用并發表。同時,也保持了調研的連續性,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地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
(三)體育比賽增強留守兒童的健康意識
2013年,我們團隊在研究留守兒童身體現狀發現,在被調查的27位孩子中,22位孩子父母不在家,留守兒童約占調查總人數的81%,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管。然而,約60%家長只受過小學教育,約11%家長為文盲。家長受教育程度較低,健康知識淡薄;絕大多數臨時監管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為文盲,憑經驗撫養孩子。約74%的孩子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獲得健康知識,約4%主要通過電視媒體獲得,約9%通過課外書籍獲得,只有約13%通過長輩獲得(王春,2014.1)。孩子們主要從課本上獲的健康知識。然而落后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使得課本上的健康知識少之又少,留守兒童健康知識空白。因此,我們舉行了一次體育比賽。通過體育比賽,我們旨在增強留守兒童的健康意識,增加鍛煉方式,豐富業余生活,健康地成長。
(四)文藝匯演培養留守兒童的文藝素養
文藝匯演是我們定點支教成果的展示。機司村小學只有四名老師,三名為代課老師,老師采取包班制,教學條件落后,因而,學校沒有開設音樂課。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支教隊員分工合理,每位支教隊員承擔了一項或多項文藝節目,在音樂課上、課間、還有放學之余,我們會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合唱、獨唱、小品等文藝節目,每次的文藝匯演都是孩子們的成果展示。通過文藝匯演,我們可以彌補學校教學的不足,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健康快樂成長。
四、結語
本人深知支教是一個長期性活動,需要大家一如既往地將這一活動開展下去,并且呼吁更多高校學子和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到這一神圣的活動中來,本人堅信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注下,高校學子的共同努力下,長期對落后地區進行定點支教,利用高校豐富的教育和人才資源,平衡城鄉教育,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的通知,〔2008〕53號
[2]關于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1996.12
[3]王春.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現狀以及干預措施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