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內容摘要:文章就是運用語言的學問,一篇文章,語言質量不過關,即便其它方面都很好,也稱不上佳作。而借助對偶訓練語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
關鍵詞:對偶 訓練 語言
人們常說,繪畫是色彩和線條的學問,音樂是節奏和旋律的學問,舞蹈是肢體造型的學問,那么,文章就是運用語言的學問。一篇文章,語言質量不過關,即便其它方面都很好,也稱不上佳作。筆者認為,作文課必須要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而且應當放在首位。那么怎樣在作文課上,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呢?
我覺得采用對對子,也就是給學生提供上句,讓他們對出下句,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這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提高語言能力的傳統做法。前幾年,我國在高考語文語言運用題中,曾有給上句讓學生對下句的題型,用來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種訓練語言的好方法,只是被我們忽略了,我認為,作文課完全可以把這種方法運用起來。
要想做好這一工作,首先要讓學生掌握對偶句的特點。所謂對偶句,就是上下兩個句子,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相同,平仄相反,語義相關。比如:蝴蝶飄去尋香艷,蜜蜂飛來找甜蜜。這個對偶句,字數均是七字,結構都是主謂賓句,詞性均是名詞﹢動詞﹢動詞﹢形容詞,兩句話合在一起,共同表達春天昆蟲繁忙的景象。至于格律方面的平仄要求,現代文大可不必太講究。對偶句的類型大概可以分成三種形式:一是正對,上下兩句的意思相互補充,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如天空一鳥飛,大地兩牛行;一是反對,上下兩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如善人定走好運,惡人難逃法網;一是流水對,上下兩句的意思或是條件關系,或是因果關系,或是假設關系,或是承接關系。如“只因一著錯,弄得滿盤輸”,兩句之間是因果關系。
掌握了對偶句的特點以后,老師便可以在每一節作文課的開頭,先用多媒體投影幾個對偶句的上句,讓學生對出下句。同時找幾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然后師生一起對學生所對的下句進行評價。這項工作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開頭要出淺顯的句子,比如上句是:“桃花吐紅映日”,學生對“柳枝染綠迎風”,上句是“文科生,理科生,文科理科,科科出狀元”,學生對“南山松,北山松,南山北山,山山長棟梁”。
也可以利用寫讀書筆記練習寫對偶句,比如讓學生寫二三百字的一段話,讓學生最少用五個對偶句。今年晚春時候,百花飄落,筆者讓學生以《落花》為題寫一段話,對落花進行描寫,抒發對美好事物遭到摧殘的傷感心情。我給學生的擬的答案是――
東風喪失溫情,變得暴戾起來。它斜立枝頭,一朵一朵揪捽,一瓣一瓣拋落,弄得紅也飄飄,白也飄飄……
桃林邊,一脈修水。流水有意,滿載紫艷溫香,送向迢迢遙遙的大海。夕陽泣血送行,揩紅白云的手帕。
梨園下,一泓藍塘。漣漪有情,承托著粉面玉容,不忍孱孱弱質沉下塘底。冷月垂淚,灑成天邊的小星。
黛玉若在,定然噙淚拈花,置之于香囊。繼而,手把花鋤,挖穴塋香,筑起花冢。年年歲歲,祭奠不歇。
只是伊人已逝,無人問津。一任風也蕭蕭,雨也蕭蕭。風蕭蕭,擄掠紅頰粉腮;雨蕭蕭,鞭撻粉面素容。
到處是白水流霞,彌望是碧波漂雪。弄得我眼也流淚,心也流血。化成斑斑點點,紅紅白白,滿地飄泊。
在這段文字中,對偶句比比皆是,比如“一朵一朵揪捽,一瓣一瓣拋落”“風蕭蕭,擄掠紅頰粉腮;雨蕭蕭,鞭撻粉面素容”。不光有對偶句,第二節和第三節,在結構上也是相對的。
這種對下句的方法,不一定局現在作文課上,也可以向語文課上延伸,即利用語文課開頭的幾分鐘,讓學生做對下句的題目,還可以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利用課外閱讀課,到圖書、室閱覽室閱讀時,摘出精采的對偶句。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出上句,對下句。
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作文課上,要向學生提出要求,要求他們在文章適當的地方,多用對偶句,從而增強文章的文采。為了讓學生有寫對偶句的意識,可以讓學生寫好作文后,把自己文章中的對偶句用波浪線標出來。以便老師批改檢查。
一學期堅持下來,學生的語言質量會逐漸提高,語言提高了,作文水平也就水漲船高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棠張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