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玲芳
內容摘要:關于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研究十分豐富,其中大部分研究指向如何提高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而筆者認為欲真正提高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效率,首先應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什么。目標指引方向,教學目標對于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閱讀教學的目標到底是什么?這是大多數一線教師都不夠明確的問題。結合新課程理念,筆者認為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宏觀目的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三、發展獨立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中小學 閱讀教學 教學目的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教學活動,無論何種形式的教學,教學目標都應該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學目標是教學的一面旗幟,指引著教與學的方向。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對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進行了規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總目標中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必修課中關于閱讀與鑒賞的總目標指出:“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能利用多種媒體搜集和處理信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還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都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注意習慣、方法、能力的培養,也要獲得注重情感體驗,在閱讀中充實精神生活,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基于此,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的宏觀目的應該一下三點是一、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三、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發展獨立的閱讀能力。
一.培養濃厚的閱讀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都有極強的求知欲望。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在課程的安排,教材的選編上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然而在巨大的應試壓力之下,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卻嚴重忽視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方法單一,從小學到高中基本上閱讀教學的流程都是:作家作品背景介紹,字詞識記,梳理結構,概括段意,歸納主旨及寫作手法。同時很多教師認為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獲得。教學方法的單一,教學理念的滯后,學生的求知欲和閱讀興趣都被壓制,從而對語文,對閱讀產生一種厭煩感,又談何從閱讀中獲得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因此,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應該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閱讀興趣的培養是實現其他一切閱讀目標的基礎。而閱讀興趣的培養應該從小抓起,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心理,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閱讀教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到閱讀的成功和快樂。
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毫無疑問,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指出,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圖書資料,愛護圖書,樂于與同學交流,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西方發達國家十分注重從小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猶太人會在書上涂上一層蜂蜜,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同樣日本從1965年起,民間每年發起“親子讀書運動”要求大人每天至少陪孩子看20分鐘的書。2001年11月日本還制定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讀書活動的法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都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形成中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理應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青少年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首先,我們應該在全社會營造一種積極的閱讀氛圍,傳播人人崇尚閱讀的理念,推動國民閱讀行為的改變。只有當我們的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熱愛閱讀,崇尚閱讀的良好風氣,才能更好的促進青少年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其次,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對于青少年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學校首先應該改變應試教育的觀念,擯棄將閱讀教學課上成支離破碎的千篇一律的文本解讀課。而應該真正從素質教育的觀念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終使學生獲得獨立的閱讀能力。最后,家庭也應該加強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和鼓勵青少年進行積極的閱讀活動。
三.發展獨立的閱讀能力
可以說,在今天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熱愛閱讀,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善于閱讀,會閱讀,將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生存能力。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無疑應該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關于閱讀能力目標指出“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我們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沒有得到質的飛躍,并沒有掌握較好的閱讀方法。endprint
關于閱讀能力的界定歷來有多種說法。是不是說兒童發展了閱讀識字和篇章的能力,就已經學會了閱讀呢,顯然不是。現代閱讀學的奠基人葉圣陶在《論國文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中把屬于基礎訓練的閱讀能力分解為六項:“需要翻查的,能夠翻查;需要參考的,能夠參考;應當條分縷析的,能夠條分縷析;需要縱觀大意的,能夠縱觀大意;言在意外的,能夠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義有疏漏的,能夠指得出它的疏漏之處。這六項閱讀能力分解要求中學生應該具有初步的查閱能力,分析性解讀能力,綜合性整讀能力,鑒賞性品讀能力。這個序列從低到高,逐步要求,是一個較為完善的閱讀能力體系。而錢夢龍認為:“閱讀能力目標體系”應該包括四個方面:①閱讀常規(使用工具書、圈點勾畫、質疑問難);②閱讀方式,有音讀(朗讀和背誦)、視讀(掃讀、跳讀、精讀)、抄讀(提要式、摘錄式、類書式)、③閱讀步驟(認讀、辯體、解題、提要、問答、評述、復習)④閱讀心理(內驅力、注意力、記憶力、思考力、想象力)。這種分類從閱讀常規、閱讀方式、閱讀步驟、閱讀心理四個方面對閱讀能力做了較為全面的概括。而現在大多數中小學生基本只具有初步的瀏覽能力,只能進行較淺層次的閱讀,閱讀方式單一,多為默讀,閱讀策略使用較少,閱讀心理不夠積極活躍,閱讀技能普遍偏低。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閱讀教學目標不夠清晰,對于閱讀能力理解不夠全面,沒有注意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有計劃有重點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認識到發展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應當是所有閱讀教學目標中的重中之重。
四.結語: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耗時最多的教學活動。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要有效地改善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必須首先明確語文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何在。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地熱愛閱讀,對閱讀具有濃厚的興趣,從閱讀中收獲知識、快樂;養成良好而持續的閱讀習慣;發展獨立的閱讀能力,真正學會閱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教育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教育報,2001.
[4]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5]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6]葉圣陶.論國文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8.年.
[7]李燕芳.課外閱讀的現狀與對策[J].綜合天地,2006年.
[8]施書霞.淺析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3年.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