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 崇斯偉
【摘要】語言模因論理論指出,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語言模因被模仿、復制、傳播的過程。本文從語言模因論理論入手,分析了語言模因的復制性、傳播性及創造性等特點,并將之與朗讀這一傳統的語言學習方法相融合,力證朗讀是克服輸出不能的重要途徑之一,有利于提高學習者英語綜合語言技能,在大學英語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模因 朗讀 語言技能
朗讀是我國自古以來一直推崇的語言學習方法之一,是指用重音、節奏、語調等手段把語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也就是清晰地把詞匯、句子、文章等語言文字材料誦讀出來。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說過:“語言習得的規律是這樣的:學習母語是說在前,讀在后,而在沒有外語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學習外語,是讀在前,說在后。” 朗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各個層面的語言能力——語音、語調、詞匯、句法、句子結構以及對篇章的理解。語言的習得要靠直接感受和積累,朗讀能幫助學習者直接感受語料,加深對朗讀材料的理解,對于詞匯積累、聽說能力、英語思維及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朗讀不僅在實踐中受到教師及學生的推崇,在理論上也有強大的支撐,語言模因論就是其中的支撐理論之一。
一、語言模因論
模因(meme)這個術語,最早是在英國牛津大學著名動物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Richard Dawkins 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現,是指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并散布開來的思想或主意。模因用了與基因相似的發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導致相似”的意思,它是指文化基因。基因是通過遺傳而繁衍,而模因卻是通過模仿而傳播,是文化的基本單位。任何東西,只要能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有可能成為模因。聯系語言而知,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模因也寓于語言之中,任何字、詞、短語、句子、段落及其篇章,只有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有可能成為模因。模因的傳播有四個周期:同化、記憶、表達和傳輸。模因靠復制而生存,當某種信息模式出現,在它被復制或被復制傳播之前,它還不算是模因。只有當這種信息模式得以傳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規律使得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大學英語教學階段的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模仿美國人或英國人的發音習慣,從而培養標準的語音語調,同時,可以潛移默化的掌握各種句法結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熟練運用各種特定語法形式,并融入新的信息。根據模因論理論,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模因被模仿、復制、傳播的過程。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兩種形式,即基因型(內容相同形式各異)和發現型(形式相同內容各異) 。 而朗讀正是不斷加強這兩種語言模因的有效途徑。通過大量的朗讀,學生可以習得大量的優美、地道的句子,段落,篇章,在口頭或書面交流時自發運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二、語言模因論與朗讀的契合
學習語言的本身就是語言模因復制、傳播的過程。學到手的各種語言表達手段,要靠復制來與別人交流,達到傳播的目的。模仿、復制不只是百分百的“克隆”,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組。有一些模因保存著內容,以不同形式出現;而另一些模因則根據相同的形式放進不同的內容來擴展。 何自然先生關于模因論對外語教學實踐的啟示的敘述讓我們更加確定了模因論與朗讀這種學習方法的契合。對于一段語料的反復誦讀就是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遞。誦讀不同語境中的內容能使我們掌握不同的表達方式,同時朗讀要學會有助于我們依照英語的地道表達形式來與別人交際交流各種各樣的不同思想。此外,朗讀的過程完全契合語言模因傳播的四個周期,即:選擇語料進行朗讀,獲取大量的語言模因,學習者熟悉語料內容,實現學習者與語言模因的同化;多次朗讀促進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朗讀使學習者接觸和記憶了大量的語言模因,即語言材料,然后通過話語表達出來,鞏固了學習者大腦中的模因規范;學習者通過朗讀積累了大量的語言模因材料,又通過表達不斷把這些語言模因傳輸給其他人,加速了語言模因的推廣與實踐。
三、朗讀對于大學英語學習階段的意義
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階段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是:能在學習過程中用英語交流,能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能用英語就一般性話題進行比較流利的會話,能經準備后就所熟悉的話題作簡短發言,表達比較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 但是,進入大學階段,學生學習英語的狀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通過四六級考試成為學習目標,而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進入大學校門,低空通過四級考試并不是費時費力的困難的事。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不強,參與課堂活動的少,平時亦鮮有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口語能力提高甚微。而且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在校園里或教室里,幾乎聽不到任何人朗讀英語的聲音,學生學習的英語的狀態基本是要么戴著耳機聽英語,要么埋頭閱讀做題。把語言分割成了聽說讀寫獨立的幾個部分,結果既不能聽說,也不能讀寫,有限的口語表達又明顯的受漢語負遷移的影響。這種情形距離大學英語課程口語目標要求相距甚遠。朗讀是學習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學習語言的基本要求。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例證朗讀能夠幫助學習者感悟語言內涵,領略語言魅力,儲存語言材料,在反復的朗讀的過程中,更好的識字悟義,遣詞造句、增強語感。因此,大學英語學習階段,也必須重視和加強朗讀的實踐。
1.朗讀有助于學生培養標準的語音。語言的質地是發音,發音不標準就會引起理解障礙,交流不暢,有時甚至誤會。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方言、口音眾多,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很多人受家鄉口音影響,不能正確發出英語中某些音素,尤其一些輔音。但這種問題是可以通過訓練進行修正的,朗讀就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訓練方式。開始朗讀訓練時,最好選擇視頻材料,要完全模仿視頻人物的語音、語調進行大膽模仿,及時糾正自己的發音錯誤,模仿后可以自己誦讀,強化記憶。對于教材中的課文,可以先聽音頻仿讀,然后大聲朗讀,如果篇幅較長,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進行朗讀,朗讀時要全情投入,領會語料內容,反復朗讀可以促進對語料的記憶,同時,不斷對比自己的發音與正確發音,可以訓練自己的辨音識別能力,促進聽力能力的提高。
2.朗讀有效解決了學生英語輸出能力弱的問題。在課堂問答、小組討論或與外國人聊天過程中,那些不敢開口或表達差的學生,最大的原因是對于所學過的語言和句型掌握不熟練,語言輸入量不夠。語言的基本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五項,聽與讀屬于輸入范疇,說、寫、譯則屬于輸出范疇。輸入不足直接導致輸出不能。朗讀就是一種有效的語言輸入,經過輸入強化后,學習者可以內化語言材料中所包含的句法結構及詞匯,這也可以看做是語言模因的同化和記憶階段,經過學習者的內化后,能夠重新組織語言并能自由輸出。英語學習是有聲語言學習,朗讀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對于語言材料,不斷反復朗讀,最后熟記在心,作為語言信息儲存在記憶中,在合適的場景自如運用。朗讀量愈大,語言輸入量相對愈多,輸出的能力就能相對提高。朗讀時,掌握正確的朗讀方式對于促進語言輸入很重要。語言的質地是發音。發音不對,文法就不對,詞匯就不對。朗讀是理解而不是機械發聲,為了更準確的掌握英語發音、語言節奏、語感等,必要的理論知識之外,還要進行大量的仿讀,因此提倡聽錄音朗讀或觀視頻朗讀,這樣多聽、多看、多模仿準確的素材,在實際運用時才能做到準確,地道,從而提升說的能力。
朗讀在大學英語教學階段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要持之以恒,選擇良好的朗讀材料,就可以讓這種傳統的學習方法煥發出新的活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各種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鄭雷敏.朗讀對英語習得的重要性探究[J].英語廣角.2013.
[2]Blackmore.S J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