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邦鋒
摘 要: 面對時代飛速發展和新課程改革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戰,面對政治課教育理念落后和方法陳舊這雙重壓力,我們需要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上下工夫,即教師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創造性、開放性、民主性、平等性、情趣性、活動性等特征。
關鍵詞: 政治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
面對時代飛速發展和新課程改革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戰,面對政治課教育理念落伍和方法陳舊這雙重壓力,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培養學生活躍的思維方式和批判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進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筆者認為這需要教師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上下工夫,即教師在政治課教學過程要體現創造性、開放性、民主性、平等性、情趣性、活動性等特征。
一、政治課堂教學從課堂結構到課堂組織形式應充分體現創造性特征。
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固然應當以豐富的知識和合理的知識構成作為基本前提,但絕不是單向度的知識灌輸所能奏效的。創新首先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結構和組織形式上,必須通過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和組織形式改善學生的思維狀況,引起學生內在思維的優化,才能發現和開發蘊藏在學生身上的潛在創造品質。
在課堂教學結構上,要科學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導入新課要富有情趣,讓學生充滿好奇和興致地投入學習;教學各個環節要銜接自如,又要求變求新,富有“戲劇性”變化;還要能夠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取不同教學方法,并不失時機地精心制造教學高潮,使學生達到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積極狀態,不能每一節課都同一模式、千篇一律;結尾要富有啟發性、思考性,讓學生有充分想象、思考、創新的余地。
在課堂組織形式上,要打破單調機械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傳輸組織形式,代之以師生互動的雙向教學組織形式。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活動的開展,教師把學生引入一個又一個的創新機會里,引發學生生命潛能中創新的火花。一方面,教師應及時抓住一些有利時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以絕對權威自居、獨占課堂,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只是給予引導、鼓勵和幫助,充當教學的組織者。學生與教師處于網絡組織的平面上,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在學問面前,師生完全平等。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把課堂變成一個啟迪學生積極思考的王國。允許并鼓勵學生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向老師質疑問難,除非是大是大非的重大政治問題,應允許有多種見解、多種看法存在。
二、教學內容應具有相對開放性。
舊有的以考試為目的、以獲得分數為目標的封閉式課堂教學,導致了學生與社會、與實踐、與生活相隔離;與知識更新的速度相脫節,抑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新課程以廣闊的自然和社會為背景,與社會、學生的實際有廣泛聯系。因此,政治課應具有開放性。一是內容應與生活相通,與學生所見所聞、與社會實際、與當地實際相聯系。引生活活水進入課堂教學,這不僅可以激發課堂教學的生機與活力,加強課堂教學的應用性,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增強他們的運用能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二是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加強各學科之間的廣泛聯系和相互滲透,從而進一步增強教學的綜合性。三是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課內課外應相互銜接,在課內與課外之間搭橋鋪路,建立起一種聯系。進行社會調查和撰寫政治小論文是巧妙地把教室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鼓勵學生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學習新方法、新經驗、新知識、新觀念等。
三、教學氛圍應具有民主性、平等性。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人格上凌駕于學生之上,以種種神圣的借口心安理得地壓制、強迫、役使學生,在教師的觀念中,自己面對的不是各具個性的具體的獨特的人,而是失去了特點的抽象的學生。這種“師道尊嚴”下的學生處于從屬、絕對順從的地位。從而使許多被剝奪了自主性、被傷害了自尊的學生,對老師抱有反感,甚至怨恨,師生關系時常處于沖突和對立當中,導致政治課堂上四面楚歌,遭到更多挑釁。
而新課程所體現的現代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是以人道、平等、民主作為基礎,具有愛的品格。因此,要求師生能肝膽相照、心心相印,教師愛學生之所愛;想學生之所想;樂學生之所樂,尊重學生的意見。對學生與眾不同的疑問、見解及異想天開的設想,對學生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的勇氣要表現出極大耐心、寬容和尊重,并投以贊許的目光和微笑。在此基礎上,教師以課堂討論的平等參與者或辯論方一員的身份,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等方面,給予平和講解,這樣,教師給了學生不計其數的學習機會,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參與的可能,機會是均等的,參與也是公平的,課堂才能步入一個相容而和諧的世界,教學才能成為一種賞心悅目、最富有創造性、最激動人心的“精神解放活動”。這樣,教師為師生間的心靈溝通付出了愛,學生才能親近、信任老師,師生之間才能產生情感共鳴,學生才能變被動接受知識為自覺要求。
四、教學節奏上要具有情趣性。
在舊課程標準下的教育模式中,有許多教師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和發展,置學生的興趣愛好、自主追求知識的欲望和情感于不顧,一味地“傳道、授業、解惑”,不能讓學生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從教師身上看到教育所折射的耀眼的人文主義光芒。由于種種原因,政治課教師在課堂上總是避免帶有任何主觀感情色彩,缺乏激情和熱情,在學生面前表現得一本正經,從不顯示自己的喜怒哀樂,好像政治老師不食人間煙火。整個課堂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寓情于理的情緒感染,這也是造成學生討厭政治課的原因之一。
哲學家黑格爾曾說:“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一切偉大事業都是不能成功的。”感情和熱情是一切藝術的靈魂。事實上,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既是一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因為思想政治課是在塑造學生的心靈,更離不開健康飽滿的、熾熱的情感。如果政治教師在教學節奏上注意情感表達的濃淡、高低、強弱等有規則、有秩序的變化,隨著教學內容的需要,或歡快、詼諧和幽默,或莊重、肅穆和沉重,或舒緩、悠閑和輕松,或強烈、緊張和急迫,這些富有啟發性、誘導性、鼓舞性的情感層次的變化,將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和激蕩,可以使教學活動生動、形象、富有情感性,培養興趣,激發動機,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和課堂吸引力。
五、教學過程應充分體現活動性。
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的活動,更主要的是學生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活動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前提。因此,只有通過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使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得到真正解決,達到教育教學目的。所以,政治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現在的教材雖然為我們提供了讀、說、想、憶等訓練形式的活動,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還應當通過其他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而這樣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比如開設“學生論壇”——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展開討論;“虛擬劇場”——讓學生進行情景劇表演,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實話實說”——讓學生現身說法,提高知識可信度;“模擬法庭”——讓學生活用知識,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另外,還可以把參觀訪問、社會調查、撰寫政治小論文等活動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使課內活動延伸到課外活動,等等。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把以上幾個方面真正落實到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那么政治課堂教學質量一定會得到較大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