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劉洪凱
我國作為全球裝備制造業大國,許多裝備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工藝落后,面對這樣的現狀,對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已是當務之急。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一個國家裝備制造業的主要影響因素,發展職業教育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教育仍然是以“學科為本位”、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與“生產、實際和社會脫離”的傳統教育方式。職業教育沒有辦出相應的特色,培養出的畢業生達不到企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職業教育迫切需要深化改革,以培養企業和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就是堅持走校企合作辦學的路子。
“校企合作教育”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的美國。德國的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產生于19世紀末,1897年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形成年,開始在職業教育領域開展校企合作模式。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概況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形式,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學習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按照企業和學校的各自特點來進行分工與合作。企業的培訓按照聯邦教科部和有關專業部共同頒布的培訓條例進行。如:教育內容、時間安排以及考核辦法等。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以企業培訓要求為前提,實施普通和專業教育,深化企業培訓中的專業理論。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會負責。考核時間上分為期中考核和畢業考核,考核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通過考核的學生則可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聯邦具有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企業教育的管轄權利。由聯邦職業教育法授權給各行業協會負責企業職業教育的具體管理,主要包括企業職業教育辦學資格的認定,實訓教師資格的考核和認定,考核與證書頒發,培訓合同的注冊與糾紛仲裁等。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點
1.學生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企業里進行實踐技能培訓,且所學內容為企業正在使用的設備和技術,不僅有利企業核心技術的傳承,而且新技術出現時,能迅速地應用到生產中去。同時減少了教學費用,并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
2.企業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起到主體的作用,要求企業須是具備一定的經濟與技術實力的大型企業或企業的聯合體。學校輔助企業去完成與技術相關的理論教學。專業設置更加適應經濟和企業的發展需要,突出專業的針對性。
3.政府的法律和法規是雙元制職業教育過程進行的有力保障。
三、探索適合我國的“校企合作”模式
我國的職業教育也越來越重視校企合作的實施,目前的常見形式有:由學校與企業領導,共同審定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和學時的安排等;學校為企業定向培養,并到企業對口實習、頂崗實踐;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師、技術、管理專家等為兼職教師,聘請有專長和實踐經驗的高級技師、高級技工擔任實習指導教師。
我們要根據我國的國情、經濟基礎、教育背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探索出符合我國實際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此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1.全社會樹立正確的職業教育觀念。職業教育并不是低級教育,并不是初中教育中淘汰學生的再教育,我們應正確看待職業教育,一個國家從事制造業工人素質水平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從事制造業的技術工人是遠遠多于研究人員的。
2.以校企合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由當今工業發達國家各種校企合作教學的經驗表明,只有培養出的人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學生所學的內容能夠滿足崗位需要。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教學,如何獲知企業的用工需求和崗位相關知識?校企合作能使職業教育成為有的放矢的教育。
3.國家要出臺鼓勵措施。首先,國家要鼓勵實體企業技術發展,加快生產技術改造,增加對技術工人的需求量。其次,國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事業,具有一定經濟和技術實力的大型企業可聯合幾所相關專業的學校進行,對于不具有這些綜合實力的小企業,可由本地區的幾家企業聯合后,和相關的學校進行。教育不僅只是學校的任務,作為職業學校學生的用工企業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4.國家要制定配套的法規體系保障。完備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是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得以順利發展的一個前提。首先,要形成系統完整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其次,制定專門的校企合作法規,對校企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規定。確保整個職業教育有法可依。
5.實施企業用工職業資格制度。工人必須具有相應的職業資格才可從事相應的工作,從而督促企業和從業人員通過正式的教育培訓機構獲得相應資格,加強監管機制,必要時要強制執行。
要通過上述措施,形成一種法律有規定、政府有措施、學校、企業、學生有要求,既有動力又有壓力,更有吸引力的辦學模式,從而促進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衛紅.中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加強合作的措施[J].新西部,2009(6).
[2]陳洪.淺談高職高專實踐教學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J].教育與職業,2006(36).
[3]吳萍萍,郭延偉在.職業教育加強校企結合的重要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33).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