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清
摘要: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我們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理念,將課堂由室內延伸到室外,有效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資源,在“融合”中拓展《品德與社會》教學時空,讓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融合 拓展 教學時空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時空絕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教師在教學時,應將本課程的教學與相關學科以及班隊活動、學校德育活動、社區活動社會重大事件等緊密結合,從中捕捉、挖掘鮮活的素材,調動學生在課外學習和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充實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同時將課內學習延伸至其他學科的學習或校內外其他活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我們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理念,將課堂由室內延伸到室外,有效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資源,在“融合”中拓展《品德與社會》教學時空,讓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融合生活實例
有一次,要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在選擇哪種交通工具時,產生了爭論:父親想要坐輪船,因為覺得坐輪船很舒適,還能一路欣賞美景;母親想坐飛機,想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而我卻想坐動車,動車既有速度又悠閑。在我們進行討論時,我想到了小學《品德與社會》中《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這一課,如果將這樣的真實案例放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豈不是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這一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于是,我在教學《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時,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實例:元旦假期快到了,教師想要外出旅游,但是老師不知道該選哪種交通工具,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嗎?然后給出四個選擇:汽車、火車、輪船、飛機,課堂上學生就這一論題紛紛展開討論。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總結出了這幾種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的不同特點,然后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出適合的交通工具。
這樣的問題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可能遇到,有時難以做出選擇。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把握住生活經驗所蘊藏的豐富教育價值,構筑一個真實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經過學生之間的討論、溝通,達到幫助學生深刻認識的目的。
二、融合德育作業
當前,我國的小學教育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正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不斷推進,德育作業也受到了教師和家長的重視。德育作業不再是強調專業的理論知識,而是注重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我們將課堂教學與德育作業進行有機的融合,不僅可以延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實效。
例如,在教學《讓爺爺奶奶高興》這一課時,我就布置相應的德育作業:回到家里幫爺爺奶奶捶背、按摩,陪爺爺奶奶逛花園,平時要多和他們談談心,多關心老人,讓他們高興。同時,設置一張表格,要求家長全力配合,要家長一起監督,時刻提醒學生完成德育作業,同時認真填寫表格,為教師反饋必要的信息。
三、融合班集體建設
眾所周知,學生除了家庭生活外,最重要的就是班集體生活了,可以說,學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同學及教師一起度過的,集體生活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品德與社會》作為小學的重要課程之一,其教學應該和班集體建設緊密聯系。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每個班級的不同特點,將《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融入到班集體的建設之中,將《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各種德育要求衍生到整個班集體的建設中,將《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課堂拓展為班集教育活動中。
例如,我在教學《我們的班隊干部選舉》時,和班主任老師合作,開展一次班隊干部選舉的主題班會,活動分三個環節:自我推薦,學生推薦,民主投票。在進行自我推薦時,學生要進行各種表演,或是講故事,或是演小品,或是朗誦詩歌,或是發表感言。總而言之,要勇于表達自己,要向同學和教師推薦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闡明自己能夠當好班隊干部的有利條件。這樣一系列的環節使學生的積極參與,在這過程中,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實際的班隊干部選舉進行有效融合,既是一堂班會課,又是一節品德與社會課,真是一舉兩用,學生的感悟深刻。
四、融合學校主題活動
《品德與社會》雖然是小學學科課程設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當前的課程體系中,課時安排比較少,要在這為數不多的課時內,拓展《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時空,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還需要不斷地開發、補充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容量,創新教學方式。與學校主題活動的融合,就是一種很好的拓展形式。學校會定期展開德育活動,種類豐富,非常適合學生的參與和學習。比如說,在“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等節日時可以開展“尊親敬老”專項德育活動,還有學校組織的其他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這些活動很多會涉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參與這樣的活動,親自進行實踐,真正體會到德育的意義,提高了思想道德品質。因此,當學校組織主題活動時,我們就應該主動尋求課程內容與活動的銜接點,將教學內容融合到學校主題活動中去。這樣的教學課堂,不再受到教室和時間的約束,拓展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時空。
五、融合其他學科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課程內容涉及社會、歷史、地理等等各個學科。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教學與這些學科緊密聯系起來,除了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教育之外,還要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使用教學內容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教學形式的轉變,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總是認為學科與學科之間是沒有聯系的,再加上教師強調學科的專業性,使得學生一直將《品德與社會》認為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通過與其他科目相融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就可以改變他們這種狹隘的思想,使得他們的學習由內涵極少的“質數”變為內涵豐富的“合數”。
總之,拓展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時空需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班級,創新教學手段,改革教學理念,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達到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韓桂玲.情境教學法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2(17).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