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以學生發展為本。隨著新課程的逐漸實施,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也在進行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要逐步轉變觀念。下面筆者就當前課改下語文教學狀態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新課改教學狀態下,教學思想的轉變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已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傳統的教學觀念與保守的教學方法嚴重阻礙了教學效率的提高。近年來,許多教育改革家把信息方法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為古老的班級授課制增添了新的生命血液,課堂改革的觀點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現在的學生思想活躍,富有創造和獨立性,自我意識強烈,個性化突出,他們強烈地希望用知識豐富自己的大腦,隨著知識的積累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教師已經不能40分鐘一講到底,聽不見學生的反映和要求。在開放的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講課,而是,努力創設一種溫暖的、自由的氛圍。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教師的講解點撥一般只占10—15分鐘。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可以開展討論,可以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既是學生獨立活動,又是群體的協作活動,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才能使思維之花燦爛開放。這樣的課堂必定是開放的教學系統。
二、新課改教學狀態下,課堂氛圍的創設
贊可夫曾經說過:“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自由呼吸。”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有效的互動,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語文教師的創設機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善于質疑、誘導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沒有問題的教學,不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多少痕跡。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要善于驚喜質疑,悉心誘導,激發學生思考的火花。問的在理,課堂生動活潑,氣氛融洽;問的不得法,則緊張呆板,氣氛消極。良好的教學氣氛有賴于對學生興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激發。師生的情感共鳴尤為重要,因而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能力培養的活而不亂導而不牽的最佳學習氛圍。魏書生曾經提到“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的要求很有道理。
(二)教師要有威信,以積極的情感,感染學生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給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教師的情緒、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如果教師板著臉走進課堂,一進去就跟學生拉開了一個很大的距離,學生一看到你就望而生畏,感情上就有了距離。所以,我們上課應和顏悅色,使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優秀的教師經驗說明教師的積極情感有助于良好課堂氣氛的形成。
三、新課改狀態下,觸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為了更好更快的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讓學生上課前處于自由狀態,轉向集中狀態,這就需要我們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貓》一文時,教師提出:“同學們,你們喜歡貓嗎?如果讓你們寫貓,寫貓的什么呢?”有的說:“想寫貓烏黑發亮瞳孔會變的眼睛。”有的說:“想寫貓的梅花似的爪子,走路沒有聲音。”有的說:“貓白天睡大覺晚上捉老鼠本領可大了。”……學生把自己心中的印象貓的特點說出來了。這個時候教師把話題一轉,問:“大家想知道語言大師老舍先生是怎樣描寫貓的嗎?”這樣,就把學生的興趣引上到課文上來了。又如《新型玻璃》是一篇介紹玻璃的特點和用途。由于學生的年齡小,知識面窄,如果只求理解課文內容,不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力,玻璃的特點就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課一開始教師就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樣的玻璃?它有什么用途?”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當學生興趣被激發起來后,教師隨即發問:“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不同種類的玻璃?他們有顏色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展示自己的成果。這時,教師再問:“你們知道這些玻璃應用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嗎?”通過這樣的對話,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隨即學生急于想了解課文的內容。總之,以趣導學是指導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尋求答案、理解知識的重要方法。
四、新課改狀態下,誘發課堂情感的語言行為藝術
在教與學相互聯系作用的過程中語言行為藝術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運用聲情并茂、形象生動的語言渲染氣氛感化學生,使學生如臨其境,目睹其景,感受其情,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應。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教師以慷慨激昂、入情入境的朗讀來再現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激發學生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增強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在對后進生的問題上,教師對于學生的一瞥,信任的一點頭,愛扶的一摸,輕聲的詢問都是“師愛”情感的流露。這樣課上將出現一種和諧的氛圍,這樣可以讓學生有一種信任感、親切感,樂于親近教師。當學生意識到教師是真心實意愛護他們,為他們操碎了心時,他們對于教師提出的要求,傳授的知識就會產生肯定的傾向并自覺地接受。從而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學思想的轉變,教學模式的創新,給新課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傳統模式所不能比擬的。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長期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魏本亞.語文教育學.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
[2]大衛·拉澤爾[美].智慧的課程——利用多元智力發掘學生的全部潛力.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上海三聯書店,1999.
[4]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吳立崗.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