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婧
教育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生產過程,而在這個生產過程中,把握住學生心理發展需要又是十分重要的。實際上,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教師教育方法不當或是在教師無意的說話或舉動中所造成的。
曾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某天同桌的鋼筆不翼而飛,當時的班主任教師雖然沒有說出是我偷了同桌的鋼筆,但他的眼光和說話的神情清楚地告訴我,他在懷疑我,那時由于膽小不敢找教師,唯一的奢望就是教師能私下找我談談,可事與愿違。那時我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甚至對班主任也產生了極大的怨恨。正因自己的心靈受過傷害,所以我在任教期間,尤其是擔任班主任期間格外注意揣摩學生的心理,盡量避免師生間產生隔閡,以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愉快地學習,快樂地成長。
師生之間的相處,特別是班主任和所帶班級的學生之間的關系更是關系到一個班級的穩定和和諧發展。為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體現在細微處,尤其是體現在與學生的心靈溝通上。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的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他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當了十多年的班主任,我對專家的話一直是深信不移。那么,如何與學生間架起心靈的橋梁呢?
一、善于聆聽
90年代出生的孩子,毫無羈絆,不受束縛,想做就做,不要任何理由。有時候我們用瘋狂來形容他們,毫不過分。他們往往是獨立的,又是相互依賴的。作為獨生子,他們少了生活的目標,喜歡被別人關心,卻往往自私不會關心別人,不愿意關心別人;懶散不能吃苦等。面對這個年代的學生,用我們當時做學生的經歷來教育他們,他們是不會感受到的,反而會被排斥。那么,我們應該多關注和學生的溝通、交流,認真聆聽他們的心聲。
曾記得某年六·一(星期一)時,由于家中有事我請假半天,誰知升旗儀式上,有幾個學生竟然大吵大叫。升旗結束后,學校領導讓我班學生留下,學生雖然留下了,可心中很是不服氣,其理由是很多班級都吵了為什么單單留下我們班。接下來,學生與領導間的矛盾持續近一個早晨。
待中午快放學時我來到學校,先向其他教師了解情況,隨后走進教室,我認為我一走進教室學生一定嚇破膽,可誰知他們竟一窩蜂似地圍上來,向我大吐苦水。見狀我真想將他們臭罵一頓,可理智告訴我學生還有半個月就要中考了,在這關鍵時刻我不可以采用這么極端的方法,可我也不能由其性子胡來。
思考片刻后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念了起來:“舉行升旗儀式時,在國旗升起的過程中,參加者應當面向國旗肅立致敬,并可以奏國歌或者唱國歌……”然后找了一名挑事者讓他談談對內容的理解。只聽他說道:“升旗是一個很嚴肅的時刻,應該保持安靜,可最近心里很煩。”
“那么為什么心煩呢?”我又問道。
“覺得考學沒有什么希望了?!?/p>
“你想考哪所高中呢?”
“××學校的體育特長!”
聽了這話我借機鼓勵:“我們還剩半個月呢,只要你調整好心態,好好努力再增加20多分就沒問題了?!?/p>
聽了這話該生很高興,接著真誠地說道:“老師,我知道錯了,不應該吵鬧?!?/p>
見到該生已承認錯誤,我繼而教育道:“既然升旗時班中有人說話,那么領導教育你們又該不該呢?”
“該!”只聽很多學生答道。緊接著我看到的一幕是:幾個犯錯的學生相繼站了起來,低下頭,并說道:“老師我們錯了?!?/p>
“知道錯了又該怎么做?”
“我們應該主動承認錯誤!”
聽到這我的心放松了,因為教育目的達到了。隨后的十幾天時間里,學生們更加勤奮、更加努力,帶著對青春的向往和對母校的感激,順利畢業。
只有學會聆聽,善于聆聽學生的心聲,及時排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學習壓力,那么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師的一片苦心。
二、善于鼓勵
有人說,好學生是教師夸出來的,壞學生是教師罵出來的。隨著教齡的增加我越來越篤信這句話的正確性。
曾記得我班上有個學生,不愛背課文。到了初二,語文漸漸跟不上,也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沒有什么興趣可言。后來一次偶然的課文檢查讓該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開始背吧!”我輕輕地走到該生的跟前并用鼓勵的目光注視著他并說道。
“不會背!”聲音雖然很小,但是底氣十足。
“開始背吧!”我又重復了一遍,此時教室里已開始有了笑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老師,我不會背了!”說著他拿起書準備往后面站。因為對于他來說,罰站會比背課文還舒服。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接著背!”在我的不斷提醒和鼓勵下,該生終于背完了第一段。隨后我評價道:“很聰明,就是懶!”聽到“聰明”一詞該生很激動,也很興奮,課堂上也能聚精會神地聽講,第二天竟能順利地背會第二段。以后,面對語文他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成績也有很大的進步。
鼓勵,就像無聲無息的山泉,滋潤學生的心田。
三、善于期盼
教師對學生的期盼,是學生進步的動力和源泉。對于志向遠大的學生,對他們的期盼會使他們更加堅定信念,持之以恒地朝著目標前進;對于自卑心理較強的學生,對他們的期盼會使他們樹立信心,修正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對于對自己毫無要求,渾渾噩噩的學生,對他們的期盼或許會幫助他們重新審視自己,不斷改進自我,取得進步……對于不同的學生,期望值也應有所不同。如果對學困生的期盼或期望過高,當他通過努力而無法達到時,就會感覺失落,空虛;如果對一個優秀學生的期盼或期望過低,他也會每天無所事事,白白葬送了他的聰明和才智。既然我們都知道因材施教,也承認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對每個學生的期盼切合他們的學習實際,高要求,高標準,讓他們能感受成功,體驗成功的快樂。
我曾經帶過個畢業班,其中有兩名男生都很聰明、活潑、成績優秀,但是比較自負。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他們聽明白了就不顧其他學生,而且還故意找不相關的問題打擾教師上課或者干脆不聽教師后面的講解。我知道后,找這兩名同學談話,其中一個平時在課后很遵守紀律,算是教師眼里的好學生,另外一個比較調皮,不把別的同學看在眼里,也不尊重教師。為了教育這兩名調皮的學生,我說,其實你們會做得更好,無論在行為習慣還是在學習上,尤其在學習方面,不但可以沖到班級前幾名,而且有可能與后面的學生拉開很大的差距。但是就你們現在的情況,雖聰明有余,但勤奮不足。聽了我的話后他們覺得有道理,并表示接受。誰知在后來的中考中,那兩個學生均以較理想的成績升入了高中。
對一個人的期望,的確可以讓他重新審視自己,重新對自己定位,樹立新的奮斗目標,才能挖掘他最大的潛能,使其走向成功。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對健康做這樣的定義:“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笨梢姡睦硭刭|已成為構成人的整體素質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和目標。學校教育理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迎接21世紀新的挑戰。而教師更是要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平等地與其相處并更好地幫助他們。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