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海
摘要:高中物理情境創設的目的,在于對物理概念、現象、規律等的本質的提煉,對學習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促進,以及對物理價值的感受。基于“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將其方法分為兩類,即適度簡化的生活情境和引人入勝的虛擬情境。
關鍵詞:高中物理 情境創設 目的 方法
余文森在《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一文中,認為情境有兩個維度,即“境”與“情”,前者是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認知背景,后者指激發學生樂于參與、關注和活動,并引導學生浸潤于對認知背景的探索、思維和發現的情感。顯然,“境”的創設是教師的教學手段,而“情”的激發才是教師的目的。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我們應怎樣認識情境創設的目的與方法呢?
一、物理情境創設的目的
高中物理教學中情境創設的首要目的是對物理概念、現象、規律等本質的提煉。華羅庚在談到數學學習的時候曾說過這樣的話:“學習數學要善于‘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一般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訣竅”。把這句話放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同樣是適用的。因此,物理情境的創設要關注情境的本質,要引導學生在物理情境中自主探索本質、體會本質。這尤其表現在對物理概念的學習方面。這是基于中學生物理概念學習中的一些常見問題。例如,經驗中形成的錯誤概念對物理概念教學的干擾,學生抽象思維的欠缺直接影響到對概念的理解,經驗概念與物理概念間的混淆等。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對物理概念的正確的、科學的認識,非要引導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不可。例如,學習“功”時,創設送水工人肩扛水桶送水情境,告訴學生送水工做的是“工”而不是“功”。如果按“功”算報酬,送水工的“工”是白干了,一分錢也掙不到。這樣的說辭,嚴重背離學生的經驗與認識。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學習的渴望,即成為自然。
第二個目的是促進學習主體對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引發學生成功完成某項學習活動的渴望。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挑戰性的任務,渴望成功的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學生有這樣的特點,教師有希望學生成功的愿景,兩者的良好結合促使教師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幫助與服務于學生對成功渴望的體驗。做到這一點,設疑激趣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山重水復疑無路”可以激發學生在“疑”中思考、學習和探索不止,“柳暗花明又一村”則在欣慰學生的學習與付出,體驗成功,積累成就感的同時,在更高的層次上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志趣。以對“自感”的學習為例,我以實驗創設燈泡“通而不亮”和“斷而不熄”現象,在為學生制造探索任務的同時,直接引發了學生“為什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幫助學生感受物理學習的價值是情境創設的另一個目的。學生有持久的學習意愿、動力并為之付出努力,是因為學生感到自己需要這種學習,所學的知識是有價值的、重要的。因而,教師借助情境創設,溝通日常生產生活中蘊含的大量的物理知識、現象與學生的物理課程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這種必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直指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的生活與物理學習間融合,會形成龐大的教學資源并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例如,有學生在乘坐電梯時有頭暈現象卻不知原因,將此情景重現于“超重與失重”內容的學習,必將使學生有茅塞頓開之感。
二、創設物理教學情境的方法
關于情境創設的方法,已經有很多研究,在不同的角度與標準下會有不同的方法。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我們大致可以“生活”為據,將情境創設氛圍適度簡化的生活情境和引人入勝的虛擬情境。
(一)適度簡化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與學生已經具備的一定的生活經驗直接相關。將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與高中物理學習直接對接,以此情景構建學生的認知背景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心向,對于提高高中生的物理學習效果,其影響是積極的。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這種情境創設也可以細分,一是直接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并調動學生的經驗進入物理學習。這種生活現象為學生熟知卻不一定作過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二是利用某些生活情境的開放性提出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與解決的問題;三是將生活問題轉化為物理問題;四是模擬生活問題解決物理問題;五是直接利用部分學生的某些生活經驗幫助其他學生理解某些物理現象與問題等。對此幾點,在很多情況下相互間的分野并不十分清晰,而是相互交融。在物理教學與情境創設中,有些情境會兼具其中幾者,很難說某一種情形是主要的。例如,前述乘坐電梯之例,既是生活問題又是物理問題;在利用其引入“超重與失重”教學時,并不是每一名學生都有相關經歷與認知,也不是每一名學生都對其有所思考,學生經驗的交流又會符合第五點的情形等。
(二)引人入勝的虛擬情境
虛擬情境與現實生活情境緊密相聯,但又有所不同。例如,很多故事情境中就蘊藏著非常深奧的物理學道理。所以說,將故事情境適當改編作為課堂情境出現,在給學生一種輕松感的同時,會吸引到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產生盎然興趣。又如,游戲情境也可以引入高中物理課堂。高中物理教學中,很多內容沒有現實的生活情境,就可以采用這種虛擬的游戲情境來展開教學。例如,為了明確引入角速度概念的必要,我以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地球與月球進行辯論情境?!暗厍颉闭f:“你繞我作圓周運動每秒鐘走過的弧長為0.99千米,而我繞太陽作圓周運動每秒鐘走過的弧長為29.78千米,所以我跑得快!”“月球”說:“我繞你轉一圈只需要28天,而你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我跑得快!”辯論一出,學生自會產生到底“誰跑得快”的問題,探索由此開始。
總之,與情境創設的目的相適應,情境創設的方法也會有多種。但不論是采取什么樣的情境創設,教師都要認識到,好的情境創設不僅僅是形式好看,更應是學生學習的“導火索”和物理知識與物理思想的“承重墻”,其目的在于開拓學生思維的空間,引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思考。
參考文獻:
[1]賴建斌.創設情境用情感驅動思維[J].遼寧教育,2013(13).
[2]申正文.淺談創設物理情境打造高效課堂的策略[N].學生周報·教師版,2012(45).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