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媛
【摘 要】公共新聞事業是美國新聞機構內部發起的新聞改革運動,它指出新聞界不僅要如實報道新聞,還要積極參與公共事件,網絡時代公共新聞事業的理念更是在公民新聞上得到延伸。本文從競相博弈的新聞思想、發展歷程、領軍人物、意義與局限等方面對學界的研究現狀進行探析。
【關鍵詞】公共新聞事業 新聞思想 研究綜述
公共新聞事業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新聞機構內部發起的新聞改革運動,其締造者是紐約大學公共生活與新聞界工程主任杰伊·羅森和《危奇塔鷹報》主編戴爾斯·梅里特。公共新聞事業主要的訴求是媒介能夠而且應該改進公民討論和促成社區問題的解決。①90年代,公共新聞事業達到高潮,成為美國新聞界引人注目的現象。展江、李洋在“民主實驗和新聞變革”中把美國現代新聞事業發展史分為三個比較重要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20-30年代,新聞專業主義和客觀性理念的形成。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60年代,專業新聞事業發展到頂峰,同時新聞界展開了關于新聞客觀性、媒體角色的爭議;第三個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公共新聞事業“實驗”的階段。由此可見,公共新聞事業在美國現代新聞事業發展史上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尤其是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公民新聞成為這個時代的新鮮產物,公共新聞事業的許多理念在后者得到延續,比如,“參與”、“對話”、“協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內的媒體也逐漸意識到,美國公共新聞事業這場改革運動,在當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競相博弈的新聞思想
1、記者角色轉變,由“看門狗”變為“客觀參與者”
公共新聞事業既是一場新聞業的改革運動也是改良美國民主的社會運動。李洋認為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公共新聞運動是近年較為集中地體現美國新聞思想和社會思潮變遷的“實驗”行動,并引發了學界對于傳統新聞和民主理念的激烈爭議②。《民主實驗和新聞改革——美國公共新聞事業思想評析》一文中,作者更是把側重點放在媒介及新聞工作者角色認知、新聞理念的沖突,以及人們對民主和參與觀念,特別是對社群生活、公共生活理解上的分歧和爭議。是執著于“看門狗”還是向“公正的參與者”邁進?80年代美國公眾游離于民主政治之外,而新聞界卻又游離于公眾之外,媒介接近權終究不過一紙空談。面對這種現狀,一批敏感的界內人士提出,記者應該做“公正的參與者”,組織公眾討論、參與民主政治,但這種設想也許只能停留在理想國度,思想上的火花并不一定能付諸于實踐。轉變的瓶頸也許在于這種角色的蛻變無法讓記者們像“看門狗”那樣比較好地平衡“政治角色”和“新聞角色”的內在沖突,稍有差池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盡管很多學者對這種角色的轉變持懷疑的態度,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進步。它超越了傳統新聞事業,逐步吸取了社會責任理論的可取之處③。
2、挑戰新聞專業主義,由“客觀報道”變為“保持對話”
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客觀性”報道一直是新聞界的圣經,但自1920年以來對于新聞客觀性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息過。公共新聞事業所提出的“對話”的新聞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對“保持對話”傳統的復興。④公共新聞事業對客觀性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重新審視絕對“中立”的立場;二是放棄僵化的“分離”。李洋認為,公共新聞事業雖然對客觀性原則持批判態度但并非全盤否定,否定的只是其中的某些要素,但是這種觀點在專業領域支持有限,未成大器。
3、對民主參與和民主的思考
美國公共新聞事業不僅是新聞改革運動,也是民主改革運動,“民主”是公共新聞事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詞語。公共新聞事業的支持者希望借助這場運動改變人民對政治的游離,提升他們的政治參與能力。李普曼和杜威在20世紀20年代民主生存能力的論戰可以說是公共新聞事業的主要思想源頭,然而李洋認為公共新聞事業看似在推進民主,但最終推進的只是不能改變政治現實的公眾討論,或者說其沒有找到將民主的生活方式轉變為民主的政治制度的有效途徑,最終創造的只是一種民主幻象,是一場不算完美的民主救贖行動,其價值僅在于提醒了人們民主參與主體的存在。
二、發展歷程
美國公共新聞事業的發展有其過程,國內不少文章對其發展脈絡進行過梳理。 《美國“公共新聞事業”的實踐與理論探析》把這場運動分為三個階段:開始期(1988-90年代初)、理論成型并初步運用于實踐期(1990-1993)、蓬勃發展期(1994-2002)。雖然對其發展過程進行了時間上簡單的梳理,但在內容分析上卻不夠飽滿和深刻。
《美國公共新聞事業發源初探》則是對美國公共新聞事業是如何發生的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和探源。作者試圖通過公共新聞事業的領導者Jay Rosen的思考,探討公共新聞事業是否適合在我國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期待和深思的切入點,但把美國公共新聞事業的出現歸結為一人之功也過于草率。
《媒介·公眾·民主——美國公共新聞事業演變的內在邏輯》則拋開了時間和英雄式人物,從公共新聞事業的內在邏輯進行梳理,緊緊抓住了美國公共新聞事業的內在動因——媒介、公眾、民主這三者之間社會化互動進行剖析,然而也正如文章所說,雖然公共新聞事業的支持者找到了內因,但卻沒有能力給出解決之道,這也是其后來不可避免的局限發生的主要原因。
美國公共新聞運動的發生動因一直是學界比較關注的方面,無論是作為文章的一個部分還是單獨作為一篇文章都地位非凡。《美國公共新聞運動的理論背景及現實動因》一文認為“杜威的民主觀”和共同體主義與商議式民主理論是其主要的理論背景,美國民眾政治參與度與熱情度低的現實和某些媒體的艱難處境是其現實背景和社會政治動因⑤,這對于后來學者有一定借鑒意義。
《西方“傳統公共新聞運動”是超越現實的實驗》一文指出美國社會的種種矛盾迫使這種改革的美好愿望很快破滅。值得贊賞和肯定的是美國新聞界面對社會此起彼伏的矛盾,敢于從自身角度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貢獻社會,擔負起新聞界作為社會權利“第三方”應盡的責任。中國的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在恪守新聞專業主義的同時,也應該適時進行革新,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新型社會環境和新時代的受眾。
三、領軍人物
時勢造英雄,美國公共新聞事業運動中的重要人物更是學者們不能避開的研究范疇。紐約大學新聞系的Jay rosen教授是主要的理論構建者和積極倡導者。詹姆斯K.培騰是該理念的支持者和積極實踐者,佰爾·奧斯勃和大衛·布朗特也對公共新聞事業給予了大力支持。《美國“公共新聞事業”的實踐與理論探析》從對公共新聞事業的理論構建角度對這四個人物分別給予的簡單的論述,但并不是很充分。美國公共新聞事業受到杜威和李普曼關于“民主生存能力”論戰思潮的影響,杜威可以說是美國公共新聞事業教父,在這場運動中其思想影響深遠。《杜威參與理論與美國公共新聞運動》,詳細地分析了杜威的傳播思想是公共新聞事業的理論源流。
四、積極意義和局限
美國公共新聞事業雖然只有短短的數十年,但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積極意義,它向新聞界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向,也許在今天,網絡時代的到來,公共新聞事業的理念會借助其他形式越走越遠。《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互聯網語境下公共新聞事業的新發展》認為“公民新聞”就是對公共新聞事業基本理念的繼承,即“參與對話”與“解決問題”。 公共新聞事業幫助社區解決實際問題的理念通過公民新聞的開展,將走向更加草根化、開放式的發展道路。⑥⑦。
《美國公共新聞運動的內涵及其借鑒意義》認為其對我國的主要積極影響表現在報道方式的轉變,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新聞作品,如江蘇衛視《1860新聞眼》、湖南公共頻道的《公共新聞》⑧。《公共新聞事業與公共領域的建構和發展》則從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出發,認為美國的公共新聞運動對于社會公共領域的建構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作為參與者的公眾的塑造,還能使媒介成為公眾充分了解信息、進行有效溝通的理想平臺,更有助于促進社區共同體的發展、協助公眾達成共識。
美國公共新聞事業的無疾而終,雖然有其必然的社會現實原因,但是也和它自身的局限性有關。理念與現實無法接合,沒有切實有效的措施應該是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論美國“公共新聞運動》也指出美國的公共新聞運動無法擺脫媒體專業主義、企業形態、合作分工的影響,無法真正實現公眾為表達自己的聲音而要求的近用權,勢必被更為民主的“市民新聞”所代替⑨。
結語
對于美國公共新聞事業的研究,從已有文獻來看,主要是集中于公共新聞事業本身的研究,也有少數涉及到對其領導者、奠基人的研究以及公共新聞事業中蘊含的傳播思想的研究,但是總體而言研究成果并不是很豐富,尤其是這場改革運動的興盛和失敗都沒有更加深入的剖析,這一部分應該是這場改革運動對于國內新聞界啟示作用最大的地方。近些年,學界更多的是把研究的目光放在網絡時代下“公民新聞”的研究,不可否認這一塊應該是公共新聞事業研究的一個重點,但也不能忽視對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聞改革運動的反思研究。作為一場改革,它已經在上個世紀結束了,但是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在當初無法實現的理論假設,在今天輕而易舉地實現了。公共新聞事業發生在美國社會的轉型時期,中國如今也同樣面臨這些矛盾,如何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規避局限,是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①⑦鄭珮,《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互聯網語境下公共新聞事業的新發展》[J].《安康學院學報》,2011(23)
②④李洋、陳剛,《民主實驗和新聞改革——美國公共新聞事業思想評析》[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③胡立瀅,《淺析以社會參與為賣點的公共新聞事業》[J].《新聞天地》,2010(6)
⑤鄭一卉,《美國公共新聞運動的理論背景及現實動因》[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⑥宋薇,《互聯網語境下公共新聞事業的新發展——基于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的視角》[J].《中國報業》,2012(16)
⑧張敏,《美國公共新聞運動的內涵及其借鑒意義》[J].《新聞知識》,2006(3)
⑨邵培仁、李一峰,《論美國“公共新聞運動”》[J].《嘉興學院學報》,2007(4)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