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懋瑩
【摘 要】自2009年《南方周末》發布了我國第一款手機APP后,新聞類APP大量增加。本文對主要的新聞類APP從內容方面進行分類,并對這些APP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新聞 APP 發展模式
一、新聞類APP的概念
APP(application)即應用程序,用戶可用智能手機在應用商店里進行下載。新聞類APP即通過APP應用程序來為手機用戶提供新聞資訊的服務,用戶通過在應用商店(或App Store)里下載該類應用程序,進行安裝后以獲得該服務。截至2014年6月,在蘋果手機的應用商店(Apple Store)里搜索新聞后可獲得約1060條結果,但其中可能不完全是純粹的新聞類APP,而是包含了有新聞內容的APP。此外,在百度移動應用里搜索“新聞”類APP后獲得約338條結果,這些APP都是適用于安卓(Android)系統的,而且同樣這些結果里也包含了不完全是純粹的新聞類APP,如最后幾頁上的結果還包含了微信、風行視頻、最美天氣等與新聞只沾一點點邊的應用。這其中除了幾家有名的新聞門戶網站或網媒推出的應用程序如網易新聞、新浪新聞外,還有一些報紙推出的應用程序如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也有訂閱式的應用程序如ZAKER、Flipboard等。有學者將新聞類APP分為三類:UGC、PGC和AAC。前兩個分類最開始廣泛應用于互聯網,包括社交網站、視頻網站、照片分享網站,分別代表用戶產生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縮寫UGC)和專業人士產生內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縮寫PGC),而AAC在已有的文獻資料上并沒有太多介紹,僅解釋為算法產生的內容。后文將對這三種模式和三種模式里具有代表性的幾款APP進行介紹和對比。
二、新聞類APP的發展現狀
若將新聞類APP具體歸在三類中的哪一類其實都并不是最準確的,因為其中的兩類其實是有交集的,既可以是UGC,又可以是PGC?;蛘咴赑GC里還有AAC的內容,在此筆者對這些分類會參考其他文獻的歸類方法,盡量以比較貼切的方式來歸納。
1、專業整合內容為主,用戶貢獻內容(UGC)為輔的交互式新聞類APP
以規模龐大的網絡用戶群為依托,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騰訊新聞。騰訊新聞依托于騰訊QQ用戶,新浪新聞則依托于新浪微博用戶,網易用戶的“神回復”和跟帖蓋樓也使其在這個類別里榜上有名。其實這類APP多為以新聞門戶網站為依托,如果說這個類型的APP完全就是用戶產生內容,那是非常片面的,因為這類APP的新聞來源主要還是出自編輯,網站編輯具有專業素質,將熱點新聞整合編輯后放到門戶網站上去,其次這些新聞門戶網站也有自己的記者,因此在這里用戶只扮演參與者角色,對內容的生產有貢獻但不是完完全全的生產者。如2011年3月上線的網易新聞APP里有一些內容,其中既包括文字,還包括語音或視頻,這些內容多半就是網易用戶貢獻的,這就響應了網易新聞倡導的“無跟帖不新聞”。這些用戶多為非專業人士,對某些熱點時事新聞有自己的看法。騰訊新聞也會推出一些熱點話題,騰訊微博的用戶可參與討論。新浪新聞并未太多與微博相結合,做的更多的也只是新聞內容推送,用戶雖然可以參與討論,但是并沒有太多貢獻。搜狐新聞有三大原創欄目,神吐槽、歡樂網事和辣熱評也很好的促進了用戶的參與。
2、專業生產內容(PGC)來推送新聞的APP
與專業生產內容(PGC)相近的還有職業生產內容(OGC,即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雖然都是由有專業背景的人來貢獻內容,但是OGC是要領取報酬的,PGC只是出于愛好來貢獻內容。但鑒于APP是一個大的平臺,內容貢獻者的報酬不明,所以在這里就不再以此具體分類,而總概括為PGC一類。作為專業生產內容的新聞類APP,幾大報業推出的APP就屬于PGC一類,如《人民日報》、《環球時報》、《China Daily》等,而以電視媒體為代表的央視新聞則是以電視媒體為依托。鳳凰新聞則既有鳳凰網又有鳳凰衛視兩大媒體為依托,也屬于PGC。這些APP有傳統媒體定期更新的新聞內容為基礎,而且是獨家、有版權的新聞,由媒體內部的專業人士(媒體記者)發布新聞,有把關人進行信息把關。但大多數PGC類的APP仍舊是照搬母體,從紙質版中挑選出一部分新聞粘貼到移動終端上,內容也沒有多大創新。
3、算法產生內容(AAC)的新聞類APP
進入大數據時代,強大的數據解決了很多問題。算法產生內容(AAC)就是通過數據挖掘來算出用戶可能會感興趣的內容和當日最熱的內容來提供每日的新聞,新聞內容主要來自以上介紹的兩種媒體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今日頭條、百度新聞、ZAKER和改版后的VIVA暢讀。在今日頭條里可以看到來自不同門戶的新聞資訊,如新華網、新浪網、央廣網、光明網等,而點擊標題進入文章后的鏈接也是來自文章的出處,標明文章來源。百度新聞與今日頭條的模式大同小異,只是板式設計和版塊分類有所不同。ZAKER雖然也包含了訂閱的內容,但是在“推薦”版塊里就有當日的熱點新聞或用戶可能感興趣的新聞。VIVA暢讀前期是以雜志內容為主,經過幾番改版后首頁的“頭條”版塊也根據AAC為用戶推薦來自其他媒體的內容,并用一個紅色溫度計標志和數字來表示該條新聞的熱度,用戶可以點擊溫度計來貢獻熱度。但是在這以上四個APP里,今日頭條和百度新聞更偏向于新聞類APP,ZAKER的訂閱式功能和VIVA暢讀的雜志訂閱功能使其更偏向于手機雜志與新聞相結合的APP,或稱為報刊類APP。
三、新聞類APP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如今,很多APP都成為流星APP,興起一時,吸引不了粘性用戶長時間使用。還有數以萬計的APP連成為流星APP的機會都沒有,一直保持低迷的下載量。新聞類APP由于定期持久地更新,可以吸引用戶不斷地對其內容進行關注,這無疑是其最大的優勢。而過多類似的APP導致的結果是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用戶粘性低,最終選擇一款用戶體驗最好的APP長期使用。根據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的《2013年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手機新聞客戶端中活躍用戶最多的是搜狐新聞(31.2%),其次是騰訊新聞(29.4),位居第三的是網易新聞(27.6%),第四是新浪新聞(21.8%),而同一用戶可能會使用多個新聞類APP。在滿意度方面,位居第一的是今日頭條(滿意度9.22分),之后依次是百度新聞(8.56分),搜狐新聞(8.23分),ZAKER(8.18分),鳳凰新聞(7.95分),網易新聞(7.52分),新浪新聞(6.71分)和騰訊新聞(6.17分)。用戶體驗度越好,滿意度越高。今日頭條通過算法產生的內容穩居滿意度榜首,自然有值得其他APP借鑒的地方。但涉及到的版權紛爭又是各家APP需要注意的地方。endprint
1、用戶體驗和用戶粘性
在用戶體驗方面,幾家滿意度高的APP做得都不錯。例如打開APP有沒有歡迎畫面、能不能調節字體大小、切換夜間模式、有沒有主屏幕當日頭條新聞推送、圖文并茂、具有分享和評論功能、跨平臺注冊與登陸等,大多數滿意度較高的APP都考慮到了以上因素。而首次下載APP時,新手導覽圖也是用戶體驗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有一些地方性新聞類APP或自媒體的新聞類APP對于上述幾個因素欠缺考慮,因此在用戶體驗方面有些差強人意。而作為滿意度最高的今日頭條,不僅包含了上述幾個因素,用戶還可以離線看新聞,而且操作也很人性化。頂端排列出幾個版塊,用戶可以點擊右側的加號刪減頂端的頻道,并進行排序,交互做的也非常好操作。新聞的標題按通欄排列,標題下方小一號的是新聞來源、評論數和距離發布時間。標題右側是配圖,根據用戶流量不同可以設置省流量模式(有圖或無圖)。點擊標題可以查看文章內容,文章底部(無需下劃一直置底)有標星、評論和轉發、看別人的評論分享和舉報(或表示不感興趣)。分享也橫跨多平臺,包括微博、微信、QQ、人人網、郵件等。其他幾家新聞類APP也大同小異,區別在于顏色的采用、圖文排版的不同。
在用戶粘性方面,具有分享互動功能的APP無疑更加吸引用戶。但仍有一些小型新聞類APP或報紙轉電子版的APP在分享方面仍有限制,如英文版的APP僅限于twitter和facebook上分享,而這兩個網站在中國都是用不了的。因此多平臺的登陸和分享是吸引用戶長期使用的方法之一。其次是登陸、分享和評論獲得積分的獎勵機制,也是吸引用戶為獲得獎勵而長期使用的方法。
2、同質化與差異化
同一天打開幾個不同的APP,內容都是大同小異,甚至連標題都沒有太大區別。同樣可以分享、評論和收藏,分類也都大同小異,大體上都包括了社會、娛樂、科技、汽車、體育等版塊。同樣的文章可能會同時出現在幾個APP中,所以很容易引起用戶的乏味和厭倦。用戶極有可能對某個APP產生厭倦,從而專注只使用一個有特色的。迫于這樣的壓力,各個APP根據自己的實力和資源進行自身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如央視新聞,以電視媒體資源的優勢,倡導“看得見的新聞”,集視聽于一體,用戶不僅可以看圖片和文字,還可以聽到當日的新聞播報。騰訊新聞憑借自己的資源也有一些獨家,如“今日話題”、“新聞哥”等。網易新聞最具特色的是網友的神吐槽。而伴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和4G時代的開始,新聞類APP也紛紛在新聞內容中加入視頻,用戶在瀏覽圖片和文字的同時也可以觀看視頻。此外,還可以考慮多一些交互設計,讓頁面顯得更加獨特。
3、版權紛爭
雖然今日頭條的好口碑為自己贏得了大量用戶和美譽,但是不幸于2014年6月因涉嫌侵權被搜狐告上法庭。今日頭條只是其中的一個被槍打的出頭鳥,而其他以AAC為內容的幾家APP必然也存在同樣問題,由算法產生的內容,沒有經過原創方同意就直接轉載,雖然注明了出處,但從轉載到內容發布之間少了一個過程,即版權的合理性。整個互聯網都存在著同樣的版權問題,無論是視頻、圖片或文字一直存在著這個問題。北京市版權局版權保護處處長趙紅仕認為,“依據著作權法的規定,復制發行他人作品,只有在‘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前提下,才可能構成侵權。”雖然今日頭條的負責人宣稱自己采用的是先進的技術,不會存在版權問題,但縱觀今日頭條的內容,也只是規?;卣鞑?。這里還有一個對立問題是,如果考慮到版權的經過許可再轉載,那么新聞的時效性會淡化,新聞轉為舊聞。而早在2012年,網易曾宣布騰訊新聞APP抄襲自己的整體布局等,認為騰訊新聞APP侵權。在飛速發展的新媒體面前,我國的版權保護是遠遠沒有跟上的,未經授權就轉發的現象頻頻發生,而作者不注重維權也使得未經授權就大規模轉發的傳播者有空可鉆。因此,各個媒體需要增強自己的維權意識,新聞類APP需要規范版權管理制度?!?/p>
參考文獻
①艾媒網,《2013年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市場研究報告》[R].2014-03-03.http://www.iimedia.cn/37080.html
②王棋,《新聞客戶端發展現狀分析》[J].《青年記者》,2014-03-30
③傅若巖、劉曉羽,《新聞APP:盛世遇坎途》[J].《IT時代周刊》,2013-02-20
(作者: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