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艷
摘 要: 轉專業政策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體現。大學生轉專業有內因和外因, 其中學習興趣和就業前景是主要動機。大學生轉專業是對高考“一考定終生”的彌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轉專業學生面臨學業適應等問題,給學校管理帶來一些難題。高中階段針對學生給予職業指導、完善高考招考制度、對大學新生開展專業思想教育、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輔導及針對轉專業學生的不適應方面做心理輔導及學業幫助,可以解決轉專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轉專業 存在問題 應對措施
中國本科大學生轉專業始于2002年復旦大學,隨后諸多高校相繼出臺轉專業政策,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并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對大學生轉專業做出了明確規定,即“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學生轉專業由所在學校批準”,繼而自2006年起全國高校相繼出臺轉專業的相關文件。
何為專業?何為轉專業?潘懋元、王偉廉主編的《高等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中的定義是:專業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因而在談到課程時,也就包含這種組織形式。薛國仁綜合各類專業定義的優缺點,自行下了一個定義:專業是指根據學科分類和社會職業分工需要分門別類地進行高深專門知識教與學活動的基本單位。這個專業定義既有高深專門知識教與學活動的屬性,又有分門別類地進行這種活動的基本單位的屬性。
我國大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大多選擇了自己將要學習的專業。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大學生發現對所學專業不滿意,根據自己的意愿,通過學校制定的轉專業政策及程序,從一個專業轉向另一個專業進行專業學習的行為,即轉專業。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轉專業制度不僅是教育制度的革新和進步,而且是更尊重大學生主體精神、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的體現。這對高校教育和管理,對大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都起到積極作用。目前,大學生轉專業已成為高校的一項常規性工作且已制度化。
一、中國計量學院學生轉專業政策介紹
中國計量學院是我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鮮明的計量標準質量檢驗檢疫特色的浙江省重點建設大學。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200人,研究生1200余人。轉專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彰顯學校辦學理念的學校管理行為之一,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學校轉專業管理辦法經歷了兩次改版,對轉專業對象(本科一、二年級學生)、條件要求、操作程序及教學管理做了相應規定。符合條件要求的本科學生在大一、大二兩個學年四個學期均有一次轉專業的機會,成功轉專業后不能再申請轉出。專業所屬人文社科類、理工科類專業學生可相互轉專業,藝術類專業和非藝術類專業不能互轉。
符合條件的學生提出申請,學生所在二級學院審核同意后將相關材料交擬轉入二級學院。擬轉入學院根據擬轉入專業的要求,對擬轉入學生進行考核,如報考人數多于計劃數,須至少考核2門主干課程。原則上轉后專業內大行政班班級人數不得超過45人,小行政班(藝術、外語等)人數不得超過25人。學生轉專業后執行新專業的培養計劃,已修課程如新專業培養計劃未做要求,可申請剔除該課程。
二、大學生轉專業的原因
綜合研究者調查,大學生轉專業的原因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內部原因有個人興趣愛好、填報志愿時對專業了解程度、專業滿意度、專業適應程度等。外部原因有專業的熱門程度、就業前景、父母文化程度、專業是否屬于調劑等。
1.個人興趣愛好是大學生轉專業的主要動機。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部分大學新生在入學后發現自己對所學專業并不感興趣,從而導致失望、沮喪等負面情緒,甚至出現厭學、沉溺于網絡游戲等問題。學生不能讀自己喜歡的專業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父母專制,逼迫學生學他們認為有前途的專業,不考慮學生的喜好;二是考分不高,被調劑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三是信息不對稱,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對所選專業認識不足,對自己的興趣并不真正了解。大學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偏好、能力可能會發生顯著變化,表現出與就讀專業的不匹配性,使其特長與能力無法得到較好地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轉專業可謂是高校“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體現。
2.就業前景是大學生轉專業的主要動機。部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謀求更好的職業,專業就業前景成為大學生選擇專業時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大學生在選擇轉專業時一個主要考慮因素是未來就業。特別自高校擴招以來,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就業壓力日益增大,較好的專業意味著較大的競爭優勢,自然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吸引力。中國計量學院特色專業為計量標準質量檢驗檢疫,其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和質量管理工程專業就業較好,在申請轉專業時,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轉專業申請人數/接收人數最高時達4∶3。
三、大學生轉專業的利
1.對高考“一考定終生”的彌補。在高考錄取時,只有30.9%的學生在大學所學的專業是第一志愿,而高達69.1%的學生是非第一志愿,其中被調劑錄取的占42.2%[1],使得學生非常有可能進入一個興趣不匹配或不了解的專業,學生極有可能對此專業不感興趣、學習能力不強,從而對所學專業不滿。轉專業政策是對高考“一考定終生”弊端的一種彌補,為大學生的個人成功發展提供另一種可能。
2.轉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研究表明,成功轉專業的學生相比轉專業失敗而繼續留在原專業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這符合各大高校實施轉專業制度的初衷。學生對自身和專業是否匹配這個問題考慮了很久,然后慎重地做出轉專業的決定,一旦成功,就會更珍惜在新專業的學習機會,產生更持久的學習熱情和自我效能感,同時經過理性的選擇,新專業相比原專業確實與學生自身興趣、性格和能力更匹配,從而使學生適應起來更容易,更能獲得學業上的成功,建立專業認同感和個人成就感。
3.縮小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大學生正處于職業生涯探索與生涯定向階段[2]。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轉專業大學生進行了與專業相關的探索及職業探索,更早地把專業選擇和今后職業發展聯系起來,這一過程對他們之后的職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進行的“十年本科生就業跟蹤調查”統計數據顯示,有過轉專業經歷的大學生在以后的職業發展過程中“主持或專家”及“業務骨干”所占的比例都比沒有轉專業經歷的大學生大。
四、大學生轉專業存在的問題
1.學生方面。對大學生而言,與中學階段相比,存在環境、生活、人際交往和學業適應等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業適應問題。對轉專業大學生而言,還需再次面對因轉專業帶來的專業適應性問題。張大鈞認為,適應性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改變自身或環境,使自身與環境協調的能力,它是認知和個性因素在個體適應—發展—創新行為中的綜合反映,是個體生存和發展中必要的心理因素之一[3]。唐文清認為大學生專業適應性是指大學生在基本能力素質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通過與所學專業及專業環境相互作用,主動調整自己的專業認識和學習行為,達到自身在專業上和諧發展的心理和行為傾向[4]。
學生轉專業后,在學習方面,由于執行新專業的培養方案,需要補修一些課程,也就是說在修讀本學期的課程以外還要補修第一、二學期未修的課程,這樣累積下來,有的學生一個學期修讀課程多達17門,精力不足,學習壓力大。有的補修課程與正常課程上課時間沖突,只能申請自修,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專業課程是系統性的,各門課程互有聯系,轉專業的學生沒有學過基礎課程而直接上專業課程,導致學習難度加大。以上問題導致轉專業學生在學習上超負荷運轉,心理和身體上都承受極大的壓力。
學生轉專業后,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集體,需要在環境和人際交往中重新適應。部分學生溝通和適應能力較差,對其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不僅影響了其身心發展,而且影響了其學習的積極性。
研究表明,大部分轉專業學生都能基本適應新專業,但接近四分之一的轉專業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專業。基于內在原因轉專業的學生專業適應性高于因外在原因轉專業的學生;進行過職業生涯規劃的轉專業學生其專業適應性水平整體高于未曾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了解專業之后才轉專業的學生專業適應性更好;接受過專業指導幫助的學生專業適應性更好[5]。
不同專業對轉入名額均有限制,并設置申請條件,這就使得不是每個學生都有轉專業的機會。如中國計量學院有的專業要求學生在原專業成績排名前30%,沒有不及格成績,高考理科學生,不癡迷網絡游戲,學習自覺等。當前的轉專業制度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個“優中選優”的過程,學生在當前專業的成績對申請轉專業成功與否有決定性影響,而學生在新專業中的學習潛質則幾乎無從考察。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因為專業成績沒有達到要求而失去轉專業這個改變現狀的機會,只能在原來專業中繼續“掙扎”。
2.學校管理方面。高校實行轉專業實質上是一項補償性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會給高校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如學籍管理難度加大,轉專業學生相關課程的補習,班級、宿舍等方面的變動,等等。這是當前許多院校對大學生轉專業實行一定限制性條款(如在人數比例、專業跨度、學科成績等方面予以限制)的原因。但這些限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難以充分體現轉專業政策本身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教育主體地位的人性化一面。
如果無限制地允許學生轉專業,不僅會造成專業間新的不平衡,造成教學管理工作混亂,還在一定程度上浪費教育資源,更會助長學生動輒想要換專業以逃避問題的惰性,同時,過多的轉專業指標會打破高考公平原則[6]。
五、轉專業存在的問題的應對措施
1.高中階段針對學生做職業指導。霍蘭德將人格類型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同時提出了與六大人格類型相匹配的工作。霍蘭德認為六大人格類型與各個職業并非一一對應關系,每個人不只適合一種職業。他編制了職業適應性測驗(SDS)并廣泛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在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這樣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他們能根據興趣愛好及特長,填報直接指向自己未來職業的專業,提高大學新生專業選擇的有效性,避免盲目選擇,減少入學后轉專業的可能。
2.完善招考制度。從高校招生制度來說,比較理想的做法是按大類招生,入學一段時間后再根據自己的意向及學校組織的相關考核,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目前,某些高校已采用了這樣的專業招生手段,使學生在專業選擇上多了理性思考的空間和自由。
3.對新生開展專業思想教育。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環境,全面了解所在專業的教學計劃、師資特色,及早地規劃設計自己的成長路徑,除了招生簡章中對全校專業的介紹外,中國計量學院從2013級開始,每個專業編制《本科生專業學習指南》,幫助新生了解專業情況、培養方案和就業去向,并提出學習和選課建議,幫助新生建立對自己專業的認同感,盡快適應本專業的學習。另外,新生導師(同輩輔導員)幫助他們適應學校的生活,促進人際交往,并幫助認識專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發現自身的專業優勢等。同時,全校范圍的(不僅是分系或學院,甚至是分專業進行)專業思想教育,結合專業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輔導,也會一定程度地增強新生對自己專業的認同感,即使申請轉專業,也是理性的,消除轉專業給大學生和高校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
4.指導大學生,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輔導。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師或職業指導師,結合大學生的個性愛好、學科成績、理想追求、家庭環境等因素對轉專業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指導,避免大學生轉專業的盲目性。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是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選擇并確定適合自我的社會角色,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實現五個目標:①我是什么樣的人;②我想做怎樣的人;③我能做怎樣的人;④環境允許我做怎樣的人;⑤現實中我能做怎樣的人。培養和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咨詢及職業指導方面的教師應成為高校轉專業工作的必要條件和措施。
5.針對轉專業學生不適應方面做合理引導。學業適應不僅是學生學業成就與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而且是未來適應社會的重要保證。轉專業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成功地轉入理想專業,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得到最大程度地激發。但是,相較于本專業學生來講,轉專業學生學科基礎相對薄弱,學習壓力大,需要學院和相關指導教師幫助他們夯實學科基礎,提高學習成績。輔導員要多多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及時發現他們面臨的問題,幫助他們盡早適應新專業的學習生活。
轉專業政策是高等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體現,給學生一個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重新選擇專業及做職業規劃的機會,這對于學生個性和潛質的發展有重大意義。學生申請轉專業,基于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大多是理性的選擇。但是,在這過程中,學生和學校方面相應地存在一些問題。學校應及時發現這些問題,給予學生引導和幫助,在學校管理上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使轉專業這項制度從根本上落到實處,有利于學生發展、學校發展和教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黃偉達.我國高校本科生轉專業動因調查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3).
[2]王立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53.
[3]張大鈞.大學心理素質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21.
[4]唐文清.大學生專業適應性量表編制及其應用[D].西南大學,2007:10.
[5]張海燕.轉專業大學生專業適應性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2:30-40.
[6]夏仕亮.高校大學生轉專業若干問題探討[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11(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