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誠權
摘 要:隨著人們的文化素養不斷提高,更多的人開始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比較關注。特別是教育部宣布在中小學中實施戲劇教育后,一些中小學紛紛開設了戲曲課。但因為一些教師相應的技能和知識缺失,使中小學戲曲教學中還有許多問題存在,重點探討了如何在中小學中開展戲曲部分的教學。
關鍵詞:戲曲;中小學;教學;人音版
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發展和傳承戲曲文化,意義非常重大。而自從中小學課堂實施戲劇文化教育后,對更好地傳承我國傳統藝術,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對于傳統藝術教育的期望。
一、人音版音樂教材的概述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在很多地區開始正式出版和使用人音版中小學音樂教材,為中小學音樂教育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既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對中小學音樂教學改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在編寫思路上該教材一直都是遵循新課程理念,以學科為基點、以文化為主線、以審美為中心,在教材中始終貫穿對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加強滲透和綜合、創造與實踐,教材中有眾多的亮點,圖歌并茂、圖譜教學,將主題單元進行了突出,使音樂課堂更加富有活力,同時也使音樂教學更加豐富。
二、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戲曲部分
中國戲曲有著名目繁多的種類,而作為國粹的京劇,是音樂教學的重點,同時更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因為戲曲具有古典藝術的手法,而成為形象思維發展的精品,令眾多的觀眾為之陶醉和癡迷。由于中小學生接觸京劇的機會較少,不太了解京劇的知識,也看不懂京劇,這樣無形中就與京劇拉開了距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挖掘各民族文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育部倡導讓京劇走進課堂,讓高雅的藝術走進孩子們的生活,讓更多的學生喜愛京劇并了解京劇。而對于戲曲教學研究的光榮使命,需要由中小學音樂教師承擔。
三、音樂課中的戲曲教學研究
1.明確戲曲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
教育部在做培訓工作時重點強調,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進行戲曲教學,其宗旨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素質。作為我國的國粹,戲曲包括了諸多的藝術元素,如臉譜、伴奏、表演和文學等,而戲曲表演蘊含了豐富的審美內涵,不僅有著精湛的記憶、多種多樣的風格,同時還形神兼備。優秀的戲曲劇目是我國倫理道德、民族精神的藝術載體,同時也是加強民族文化傳統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對本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是弘揚文化特征的必然選擇,而京劇走進課堂,不但可使青少年的藝術視野得到開闊,同時還可以豐富藝術教育資源,提高青少年的審美水平,對一種向上、向美的校園文化進行營造,培養青少年深厚的民族情感。作為一種普及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戲曲教學,并不是培養戲曲藝術的專門人才,所以不能用專業演出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要求。也一定不要刻意追求出彩,以達到某種驚人的效果。學生只要能學唱一些經典的京劇唱段,掌握一些基本的戲曲知識,就已經實現了提高審美修養的目標。
2.做好師資培訓,解決教育資源問題
教師是戲曲教學的第一要素,所以要真正上好戲曲課,就要求教師對戲曲的基本知識進行了解,通過系統的學習,真正鉆進去,并在教學實踐中對戲曲進行欣賞和學習,并因地制宜,對當地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和開發。或者是將戲曲愛好者、京劇票友、劇團專業人士、京劇表演家聘請到學校,通過培訓教師,或者是對學生課外興趣小組進行指導,對教學資源問題想方設法地解決。
3.由易到難,提高戲曲教學實踐的水平
音樂課堂教學和戲曲教學的口傳心授方式不同,是教師將某一個唱段讓班級的學生欣賞或者是學唱,這樣的教學方式不應操之過急,必須循序漸進,善于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培養學生對戲曲的感情和愛好,并從易到難、逐步推進,正確選擇教材。如,在教《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段戲曲時,先教學生唱簡單的片段,并在這個過程中對戲曲的文化和知識進行培養,逐步對難一些的唱段進行學習。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段演唱之后,要對唱腔進行分析,對合適的教法進行選擇,找到難點,對教學方案進行設計。教師首先要對人物和故事情節進行介紹,再逐句逐段地進行解釋和分析。在戲曲教學中有一點非常的重要,那就是讓學生對原唱進行欣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完整地演唱,并養成在演唱中拍打節奏的習慣,做到節奏準確,將音樂教師的長處充分的發揮出來,對京劇的韻味進行體會和表現。
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技能和戲曲知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從源頭上解決戲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使我國的傳統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奔騰不息。
參考文獻:
[1]馮莉.高中英語閱讀課個案分析:淺談師范生的培養[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10).
[2]李琳.喚來春風化冰凌:《戲曲大舞臺》的教學與反思[J].語文建設,2008(3).
[3]京劇進入中小學課堂[J].中國戲劇,2008(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