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花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全面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途徑。加強預習指導和預習習慣的培養又是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目前的語文教學,在預習上存在著重視不夠、效率不高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培養學生預習習慣與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之間關系的認識并沒真正清楚以及學生對預習的消極態度,使得教師對預習的深度、難度和要求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指導學生預習,提高預習的效率呢?
預習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改變學生的依賴心理,打破教師獨霸課堂的弊端。自主學習的習慣一旦養成,自學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這也就實現了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達到不教”的目的。葉圣陶先生提出的“預習、討論、應用、考察”四步教學法,第一步就主張預習。可見,預習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最終落實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預習是首要環節。“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漁,供人終生受用。”這句話告訴我們教師要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會預習、善預習、樂預習。讓學生學會預習,首先,預習不能只停留在查字典、給生字注音、解釋新詞上。而是指導學生不僅要讀課文,還要查看其他的有關書籍,甚至上網或上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做到“知人論世”。其次,要學會“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有意識地圈點批注,適時寫出自己的感想。當然,教師布置預習要明確,該預習什么、怎樣預習、為什么要預習。第三,充分讀課文和積極思考也是預習的基本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了學有所得,必須做到一邊讀一邊思考。教會學生把握“整體閱讀”的原則。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初知課文大意,了解課文脈絡,提出問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我在教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過程中,布置預習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課文開頭一段“閑話”對表現林沖的思想變化有什么作用?②課文有幾處描寫風雪?是怎樣描寫風雪的?③“風雪”環境的描寫有什么作用?通過這三個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問題,使學生明白該思考什么,如何預習。讓學生從對比學習入手,教會學生知識遷移,引導學生把過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應用到新的課文學習過程中,從而實現自我學習的橫向遷移。另外,預習只有布置不行,教師必須加強督促、檢查,確保效果。
總之,二十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只要我們多在“預習”上下功夫,注重對預習的指導和預習習慣的培養,就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