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要:美術教學是學生獲得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促進學生審美個性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新課改背景下,美術課堂教學在不斷優化,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教材內容,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設備,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美術作品的魅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關鍵詞:美術課堂 教學情境 創設
美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美術教學是學生獲得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促進學生審美個性發展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美術作品的魅力,激發學習興趣,表達自身感受,產生創作欲望?研究表明: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的有效程度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包括物理環境、情緒環境兩方面。物理環境是指學生學習的場所、教學設施、設備等,情緒環境是指學生學習時的精神狀態,而“情境化環境”的創設則包含了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美術是運用豐富的視覺形式傳遞思想感情的文化行為,要通過欣賞、評述、應用、綜合等方法來完成,只有豐富多彩的情境創設才能把這些方法有效地融為一體,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審美個性的發展。因此,我認為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本,有目的性地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動形象的具體情境,讓美術課堂教學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煥發活力。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抓住情境教學創設的特點,靈活應用發揮“情境”的優勢,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情趣盎然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氛圍,讓他們在視覺、聽覺、感覺中享受“美”的同時,能發揮想象,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作品,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優雅的“藝術情境”,發展學生的欣賞力
藝術欣賞是一種感性、高雅的行為,“審美”是在學生的心理和生理上形成的獨特的認知和感覺,是面對作品欣賞時出現的奇特、豐富的心理活動。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凈化、美化并營造藝術般優雅的學習環境。現代化的美術多媒體教室,設備齊全,配上黏貼在墻上的書畫作品,櫥柜里整齊擺放的陶瓷藝術品、工藝品等,創設出一個優雅的藝術殿堂般的環境,讓學生一邁入教室就能感受到濃厚的藝術氛圍,如墻上掛著的《賀拉斯的宣誓》《自由引導人民》,讓學生感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不同的藝術魅力;《簪花仕女圖》讓學生從畫中仿佛看到唐朝當時雍容華貴的縮影,體會宮廷女子的現實生活,從仕女的裝扮感受當時女性的審美觀和服飾文化的轉變。那么,我們的美術鑒賞課就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二、創設生動的“聲像情境”,提高學生的理解力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首要問題,教學內容一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理解、掌握、探討所學的內容,從而轉變為學習的動力。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其直觀性和生動性容易使學生體會到作品形體的真實美、情感的真摯美,讓人身如其境,很適合用來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如在講解《進入歷史》這節課中的例畫《開國大典》時,我改變了過去唱獨角戲的教學方法,在課前設計好多媒體課件,運用清晰的視覺圖片資料,并結合《開國大典》的影視資料片段進行賞析,讓學生目睹了開國大典的偉大歷史場面,毛主席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天安門廣場上萬民歡騰、載歌載舞、盛大的閱兵儀式,整個場面威武、歡慶,氣勢雄壯。學生看得興致勃勃,也被影片中的情境所感染,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通過觀看片段學生不但對作品的內容美有了一定的理解,而且對作品表現的形式美的認識也有了更深的層次了解。然后我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和理解對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從歷史題材繪畫中發現藝術家個性的能力,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涵以及畫家所要表達的思想境界,在欣賞過程中滲入了思想教育。
三、創設真摯的“情感情境”,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藝術是講究感性與情感的,在鑒賞課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運用情感思維來加強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讓學生動之以情地感受、思考、理解與評價。繪畫是用線條和色彩等元素巧妙的組合在紙上的空間藝術,作用于人的視覺,觸動觀者的心靈;音樂則用節奏和旋律等手段,作用于人的聽覺,陶冶人的情操。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能把學生帶入特有的意境中,喚起學生精神情感的共鳴,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美術教學將這兩門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創設了良好教學情境,通過旋律把學生引入教材中的作品,感受畫家創作的情感,與畫家進行心靈的交流,給學生以聯想,并從中受到熏陶和啟發。比如在學習《不同的歌聲》這節課中的例畫列賓的《伏爾加纖夫》時,我先通過播放《伏爾加船夫曲》音樂,并在旁邊附上歌詞“哎嗨喲嗬,哎嗨喲嗬,齊心合力把纖拉;哎嗨喲嗬,哎嗨喲嗬,拉完一把再拉一把……”學生聽著壓抑低沉的歌曲,展開聯想,反復看到衣衫襤褸的纖夫在烈日下拉著貨船,步伐沉重,一步一步艱難往前走……在學生仍沉浸在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中時,教師展示美術作品,學生就能很快地投入到畫中的感覺,更好地體會畫家繪畫這幅作品的情感,教師再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式、形式以及社會學鑒賞法,從作品的主題、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對作品的感受方面來進行分析討論,也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四、創設多樣的“創作情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想象是創造的翅膀,創造是美術的靈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形式來創設適合教材內容的情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發揮想象,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獨特的作品。如在上《新的實驗》一課,視頻播放波洛克藝術創作影片,教師設問“這樣算不算藝術作品?這樣的作品與同學們所了解的傳統繪畫作品有什么不同?”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后鼓勵學生動手嘗試創作一幅潑墨式作品,通過潑灑墨水、吹墨法或換成色彩顏料進行嘗試創作,理解現代實驗性藝術創作的觀念、表現形式和材料,作品的價值和內涵,培養學生形成理性、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體驗發自內心沖動的繪畫,以及繪畫中的愉悅感,明白繪畫原來也可以這么自由隨意,這么簡單快樂,藝術原來是這么貼近生活的,體驗學習的樂趣,開拓學生的創作思維能力。
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美術課堂教學也在不斷優化,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教材內容,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設備,科學、合理地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知美、追求美、體驗美、創造美,培養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使他們在接受美育教育中快樂和諧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周宏,高長梅.教學改革與發展全書.
[2]符詩崖.情境化教學的創設與運用—小議高中美木鑒賞課的教法.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