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讓緒
摘 要: 隨著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轉變,處在知識儲備、潛能開發、擇業就職、交友戀愛等人生關鍵時期的高職大學生心理沖突頻發。開展針對性強、科學而靈活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應對學生心理沖突的有效形式。
關鍵詞: 高職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活動探討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準確把握定位和發展方向,自覺承擔起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時代責任,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在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方面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边@就明確高職高專類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由過去“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調整為“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1]。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較強的現場管理能力和創新意識,有高端的職業資格證書、較高的薪資水平[2]。大學生正處于知識儲備、潛能開發、就職擇業、交友戀愛的人生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容易引發較多心理沖突[3]。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一、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學生在環境適應、人際交往、戀愛交友、學業壓力、工作就業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壓力、進行情緒管理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自身的發展變化,終極目的是促進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學生的求知和成長過程本質上是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滲透于個體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表現為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是以心理素質為中介的。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更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抗拒誘惑,承受挫折,自我實現。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并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活動中對自身的衡量、評價和調控,影響主體人格的發展,并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新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可以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的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開發。
二、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常規教育訓練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
(1)環境適應指導。每學期開學后,學生從四面八方到新學校報到,開啟自己人生的重要里程。他們身上背著并不理想的高考成績、帶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希冀著通過再一次的出發與努力實現夢想。面對新校區、校舍、同學老師、喜歡或不喜歡的專業……幫助他們盡快克服陌生、拘謹、不信任、不習慣,使自己融入新學校,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線[4]。
(2)學習心理指導。高職院校專業劃分比較細。以我校為例,由過去7家中專學校合并組建而成,所以專業類別多。學生并不都是經過充分了解填報錄取志愿的,因此入學后經過和別人的交流可能導致專業思想動搖,厭學、退學行為時有發生。所以學習心理指導首先要幫助學生培養和穩定自己的專業興趣和專業思想。其次,幫助學生正確科學地認識高職階段學習活動的本質、學習動機,適應新學校的教學規律,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3)情感教育。即教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疏泄消極情緒,并進行相關技巧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我表達訓練、放松訓練,等等。
(4)人際關系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朋輩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并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沖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等互動技巧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5)健全人格的培養。即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及要求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的培養,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質的培養。
(6)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即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認識,并在自身發展變化中始終較好地悅納自己及培養自信、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等。
(7)性心理教育,即關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掌握異性交往的有關知識與技巧,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2.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等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
(1)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專業厭倦、考試焦慮、學習困難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
(2)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如抑郁、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適與輔導。
(3)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征,如上網成癮、攻擊行為、偷盜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癥狀與反應,如神經衰弱、失眠、疑病癥、神經性強迫癥、癔癥等身心疾患的治療和矯正。
(5)性行為問題,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礙而產生的各種性變態行為等的矯正與治療,如偷窺癖、性心理倒錯等。
3.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具有巨大潛能,可以儲存五十億本書的信息。相當于藏書最多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總量(1000萬冊)的500倍人。而我們對它的利用卻不到10%。作為以學生持續性發展為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5],應該把對學生的潛能開發和創造力培養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教育內容,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能力、推理能力、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性思維等各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三、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利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1)通過課堂教學過程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幫助教師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效益和師生交往觀念,重視課堂心理氛圍的營造。
(2)結合學科特點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內容中開發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授課的組織方式中體現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6]。
2.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職能
高等學校成立有專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部門,或獨立或分屬于學院的某一個職能部門。由具有心理咨詢師資質的老師負責具體業務。是高等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主力軍,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可以組織系統的個體或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
[2]蘇志剛.校企對接,系統培養高技能型人才.
[3]李冬英.淺談高職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職教論壇,2009(10).
[4]王娟麗.論高職新生適應性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1總(92).
[5]劉德華,譚葉.科學發展觀與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改革理念.
[6]趙巍.大學生道德缺失及心理健康教育芻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