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時代飛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高校高校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敵對、偏執等五方面分別明顯高于非高校貧困生。這些狀況在嚴重影響高校貧困生學習生活的同時,也影響了高校的穩定發展。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治理和解決高校高校貧困生問題的新理念。輔導員作為一線工作者必須提高自身素質,研究、探索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加強高校貧困生心理指導,從物質上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讓貧困大學生在精神上、心理上徹底擺脫貧困,引導他們健康的成長,順利的走向社會。
關鍵詞:人文關懷;心里疏導;高校高校貧困生
本論文為“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結題,項目名稱為“高校思政教育視域下貧困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里疏導研究”,課題編號為:20140346
1 “人文關懷”與“心里疏導”內涵
1.1 “人文關懷”的內涵
在漢語中,“人文”原始意義與“天文”相對應,“人文”表示人類的文明或者文化。“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周易》中,《周易.賁辭》中說:“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這里,人文與人類文明密切相關,它蘊含著秩序、人世間條理和規范等意思。在西方,“人文”包含著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保障人權等含義。現代社會中,“人文”通常指社會各種文化現象或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就是人類社會化進程中所呈現的以人為中心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
總的來說,人文關懷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對人自身的高度關注,尊重人的需求、肯定人的價值,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發展人、尋求人性的回歸,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對人的終極關懷的一種價值取向。人文關懷與其它關懷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文關懷突出“人文”特性,它除了對人生存狀態、價值、主體性等方面的現實關懷之外,更加注重對人的精神的關注與呵護,對生命的敬畏和珍重,對人生理想信念的尊重與引導。
1.2 “心理疏導”的內涵
心理疏導源于心理學概念。狹義的心理疏導是指建立在心理咨詢與治療基礎上,由經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師或專家,運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相關理論緩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問題,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協調方向發展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所提出的心理疏導則是廣義的概念,即心理、觀念或思想方法層面上的疏通和引導。具體來說,疏導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過解釋、說明、教育、支持、幫助,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改善或改變受眾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等,達到降低、消除不良心理狀態,培育健康心理狀態的目的。疏導不同于教導和指導,更加注重對人性的審視、對對象的尊重和對現實的關切,是人文關懷的具體體現。
不難看出,人文關懷統攝心理疏導,心理疏導體現人文關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內涵豐富,貼近時代、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具有很強的科學依據和理論意義,應予充分重視。針對當前高校貧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加強高校貧困生心理指導,從物質上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讓貧困大學生在精神上、心理上徹底擺脫貧困,引導他們健康的成長,順利的走向社會。
2 高校貧困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龐大的貧困學生群體日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黨和政府、社會、學校給予高度重視,先后采取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使高校貧困生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基本緩解。貧困學生因經濟貧困而導致心理困惑甚至少部分貧困學生存在心理病態,形成了“雙重貧困”。而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礙往往比物質上的貧困更難解決,更容易產生負面效應,影響他們健康地成長。
2.1 在人際交往層面高校貧困生封閉、自卑現象嚴重
在人際交往方面,貧困大學生明顯表示出自我封閉、自卑現象,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有融入群體的強烈愿望,但又擔心自己拮據與寒酸的外表讓同學看不起,導致矛盾和沖突;他們有得到周圍環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卻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憐憫。因此,很難與群體中其他成員溝通、交往合作。
2.2 在經濟層面高校貧困生需要面對生活巨大壓力
高校貧困生時時為經濟拮據所困擾,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巨大壓力,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對生活、對未來沒有目標,從而消極地對待人生,消極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個人生帶有濃重的灰色調,常常自慚形穢,郁郁寡歡。長期處于郁郁寡歡的不良心境狀態,且又缺乏調節情緒的能力,故造成部分高校貧困生抑郁孤僻的心理。
2.3 在心里層面高校貧困生容易產生情感、認知障礙
高校高校貧困生面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貧困”,嚴重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一些高校貧困生急于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物質上的匱乏和精神上的自卑。希望自己處處比別人優秀,但現實情況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從小所處的教育環境造成了他們進入大學時綜合能力素質上的差距。這種矛盾致使他們的情感、認知心理出現障礙。常常為自己家庭貧窮,甚至“父母無能”而苦惱萬分。還有的思想偏激,以高校貧困生為恥,憤世嫉俗,對社會和學校懷有敵意。
3 人文關懷與心里疏導相結合做好高校高校貧困生心里健康教育,提升高校貧困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心理疏導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通過解釋、說明、溝通等方式,疏通心理障礙,側重于解決人們的心理障礙問題。而人文關懷側重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相結合,做好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適應了高校貧困生這一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思想狀況及心理因素的特殊要求,教育工作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以人文關懷為指導,營造以艱苦樸素為榮的校園環境,同時建立健全高校高校貧困生認定和資助體系
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源頭是經濟貧困,因此要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首先要對其提供一定的經濟幫助,消除其后顧之憂,但考慮到高校貧困生接受資助過程中會產生各種不良的情緒及錯誤的思想。為此,學生工作者必須應以人文關懷為指導,本著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的理念,在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營造以艱苦樸素為榮的校園環境的同時,規范高校貧困生認定程序,根據高校貧困生的不同家庭經濟情況學生提供助學貸款、學雜費減免、學校定期補助、勤工助學、社會資助等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高校貧困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困難。
3.2 通過心理疏導有效幫助高校高校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貧困學子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講要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核心。通過心理疏導的方式應讓貧困大學生懂得貧困的境遇是暫時的,可改變的,不要因為當下貧困而喪失了追求理想、實現抱負的信心;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增強認知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能力,充分發揮高校貧困生在艱苦環境的磨煉中培養起來的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情操,提高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成為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大學生。
3.3 合理運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開展多種形勢的心理教育,解除高校貧困生心理困惑,提升高校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以人文關懷為指導,通過高校貧困生樂于接受的形勢加強溝通與交流,解除高校貧困生心理困惑。心理輔導老師、班主任加強對高校貧困生輔導的同時,開展朋輩輔導,在學生中選拔有健康人生觀、價值觀,親和力強,自立自強的優秀高校貧困生,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專業培訓,讓他們擔任朋輩心理輔導員,以其相似的經歷和感受幫助其他高校貧困生疏導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問題。
運用心理疏導的方法,正確引導高校貧困生成長成才。在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學生因追求上的失落、奮斗過程中的挫折、情感受傷害、學習壓力大等困擾而產生不良的情緒體驗。在平常的疏導工作中,開展自信心教育,教會學生排解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幫助高校貧困生正視貧困,面對現實,自信、自立、自強,把貧困導致的壓力轉化為學習和生活的動力。通過團體輔導活動,開展耐挫折訓練。學校要注意加強班級、宿舍、學生會、社團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喚醒貧困學生的主體意識, 不斷地激發其發展欲望和追求理想的自覺性,讓他們感到社會和學校的溫暖、人與人之間的誠摯感情,從而消除高校貧困生因經濟困難可能帶來的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綜上所述,社會、學校、家庭等外在因素及貧困大學生主觀因素的影響,自然會造成高校貧困大學生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何培養貧困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解除高校貧困生心理困惑,提高貧困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情緒調控能力,促進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合理運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開展多種形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達成疏導貧困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楊芷英.淺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疏導”有機統一的實現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0
[2]馬德秀;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J];中國高等教育;2011
作者簡介
張帆(1980—),女,漢族,保定學院歷史系團總支書記、輔導員 碩士研究學歷,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