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化啟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在消化內科疾病(消化性潰瘍)中的臨床應用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實施治療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3例)與對照組(43例),分別實施中醫與西醫常規治療,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經臨床治療,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7.7%vs79.1%),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2.3%vs18.6%),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可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緩解臨床癥狀,促進潰瘍的消失,降低復發率,療效確切,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醫;消化內科疾病;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084-02
消化性潰瘍為消化內科常見病,其主要以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為高發病,病情復雜,易復發,且并發癥較多,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影響[1]。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多采用西醫治療,但其臨床療效并不理想,近幾年我院實施中醫治療,并取得良好療效。本研究就中醫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的應用進行觀察,并探討其臨床療效,現結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實施治療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3例,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23至51歲,平均(37.83±5.93)歲;病程6個月至17年不等,平均(8.95±1.92)年;疾病類型:胃潰瘍18例,十二指腸潰瘍15例,復合性潰瘍10例。對照組43例,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22至51歲,平均(37.93±5.73)歲;病程7個月至18年不等,平均(8.75±1.96)年;疾病類型:胃潰瘍19例,十二指腸潰瘍14例,復合性潰瘍1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臨床診斷(1)入選標準:86例患者均符合《內科學》中關于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2],且均經臨床胃腸鏡檢查確診,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上腹疼痛、腹脹、反酸及燒心等腸胃癥狀,潰瘍發作時有局限性壓痛;(2)排除標準:排除消化道出血、幽門梗塞、潰瘍穿孔、合并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及潰瘍癌變等患者,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本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批準,且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實施西醫常規治療,即給予奧美拉唑(由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40188,口服,20mg/次,1日2次)+阿莫西林(由西安康拜爾制藥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61022524,口服,0.5g/次,1日3次)+甲硝唑(由威海華新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7021539,口服,0.4g/次,1日3次),14d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2個療程。
1.3.2觀察組采用自擬中藥方劑實施中醫治療,具體如下:基本處方為半夏11g,黨參28g,干姜11g,黃芩11g,黃連5g,甘草8g,大棗12枚,白芍28g。若為腹脹者,可加萊菔子14g,厚樸14g;若為胃脘灼痛者,可加竹茹14g,蒲公英28g;若為惡心反酸者,可加瓦楞子14g,海螵蛸14g;若為便秘者,可加薏苡仁28g,火麻仁28g。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服,14d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2個療程。
1.4觀察項目與指標(1)臨床療效:治愈為臨床癥狀及體征均完全恢復,潰瘍消失,且創面無明顯發紅或水腫現象;顯效為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效恢復,潰瘍基本消失,創面仍有炎癥存在;有效為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潰瘍縮小,但創面有明顯炎癥;無效為臨床癥狀、體征及創面均無顯著變化,甚至加重[3]。(2)復發率:對兩組患者進行1至6個月的隨訪,平均(3.56±0.83)個月,對比其復發率。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且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的有效率為97.7%,對照組的有效率為79.1%,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如表1所示。
表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組別 例數 治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觀察組
對照組
X2
P 43
43
22(51.2%)
8(18.6%)
10.638
<0.05 12(27.9%)
14(32.6%)
6.329
<0.05 8(18.6%)
12(27.9%)
7.531
<0.05 1(2.3%)
9(20.9%)
10.523
<0.05 97.7%(42/43)
79.1%(41/47)
9.756
<0.052.2兩組復發率對比隨訪(3.56±0.83)個月,觀察組復發1例,復發率為2.3%;對照組復發8例,復發率為18.6%。觀察組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消化性潰瘍為臨床常見病,其主要病因為胃酸分泌增多、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據相關研究顯示,該病也可由遺傳、藥物、應激及飲食等因素引起,臨床治療多采用西醫常規治療,以抗酸治療配合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為主[4]。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常用藥物為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此類藥物均為抗幽門螺桿菌藥物,可有效緩解胃腸不適癥狀,促進疾病恢復。另外,質子泵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對胃酸的分泌及幽門螺桿菌的生長均可產生抑制作用,且可促進潰瘍的愈合,起效較快,療效顯著,而且作用持久。但是,西醫治療復發率較高,且患者易產生不良反應,對臨床療效產生一定影響。
而中醫認為,消化性潰瘍屬中醫“胃脘痛”范疇,為常見多發病,多由肝脾失調、瘀熱內阻、胃失和降、瘀血阻絡及飲食不節等引起,多表現為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等,中醫治療應以益氣健脾、清熱化瘀為主要原則[5]。我院采用自擬中藥方劑實施治療,并取得良好療效。該方以半夏為君藥,可起降逆止嘔、散結除痞之功效;以黃芩、黃連及干姜為臣藥,可起溫中散寒、泄熱開痞之功效;以大棗、黨參為佐藥,可起補腎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配以甘草、白芍,可起補脾益氣、養陰平肝之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瘀、健脾益氣之功效。本研究就實施中醫治療的觀察組與實施西醫常規治療的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7.7%vs79.1%),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2.3%vs18.6%),p<0.05,有統計學意義;與胡應峰[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研究表明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可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潰瘍的消失,降低復發率,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任愛理,劉向東.中醫“和法”在消化內科常見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08(08):124-125.
[2]徐蓉娟.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81.
[3]容健偉.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104例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2,21(19):160-161.
[4]唐旭東,卞立群,王萍.中醫藥防治胃腸疾病新進展[J].環球中醫藥,2009,23(04):241-244.
[5]郭錦鈺.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07(27):497-498.
[6]胡應峰.淺談中醫在消化內科臨床中的應用[J].亞太傳統醫藥,2011,19(12):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