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 要:語言類型學致力于探尋世界語言的共性及單個語言的個性,并對共性和個性產生的原因做出功能解釋。本文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對日漢兩種語言中時體態的語序及差比句的語序進行了共性與個性的探討,指出二者雖然表面上語序不同,但在深層次上是具備共性的。同時指出若將這一研究思路和成果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能夠使學生在更高層面理解語言現象,增強學生對對象語言的理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語言類型學 日漢語序 共性 個性 教學應用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認為理論和實踐互為補充關系,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同樣,語言學的理論來自于語言,同時也必須反饋于語言。這里的“反饋”在作者看來包括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反饋”指語言學理論使得人類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語言,從而更加清楚地認識人類自身。比如通過對語言的研究從而發現語言是人類意識的外在表現,是人類認知、邏輯、思維、情感等的綜合表達。與此相對,狹義的“反饋”指的是語言學理論對語言教學的幫助。
本文主要舉例探討語言類型學(以下簡稱類型學)視野下的日漢語序對比研究在實際教學中的作用。試圖通過日漢兩種語言的語序對比,指出二者表面語言現象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在深層次上是存在共性的。本文將探尋二者之間存在的共性,同時也對體現出來的個性做出解釋。通過對表面不同的語言現象深層共性的探究,從本質上加深對對象語言的理解和掌握。將之運用到實際的語言教學中會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語言現象本質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語言類型學理論與語言教學
類型學是以探究世界上各種語言之間的共性為主要任務之一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之所以能夠成立存在,前提在于雖然世界上的語言林林總總、不盡相同,但人類的深層認知是共通的,表現在語言上必然有一定的共性。有這樣一個實踐基礎存在,類型學理論才得以成立。
類型學主要致力于探究人類語言的普遍共性,同時也對某種語言中表現出的不符合共性的個性做出解釋。這種解釋包括多方面,如語言的歷史變遷、語言中各種因素互相制約等等。在現實語言標本中,各種語言所體現出的個性可能要多于共性,但只要找到個性偏離共性的原因,個性也就變得不再奇怪,個性現象也可以得到解釋。
將類型學視野下的對比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在課堂上加以講解和應用,可以改變以往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模式,能夠使學生從更高層次理解所學的知識點,并且使學生具備探求語言共性與個性的思維,加深對兩種語言所屬不同類型的理解,從而更深層次把握日語語言現象的本質、了解日語的特點。這不僅能改變學生以往以中文思維來學習日語的學習方式,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學習視角,有助于提高日語能力水平。
二、日漢語序對比及在教學中的應用
將類型學理論指導下所探尋的共性與個性研究應用于教學,無疑將對教授第二語言起到很大的幫助。下面舉兩個可以應用類型學成果進行教學的例子。
1.日漢體、態語序 眾所周知,日語是OV型語言,漢語是VO、OV混合型語言,是兩種語序完全不同的語言。但兩種看似完全不同的語言的語序之間存在某些深層共性。
比如在學生們比較難以掌握的時、體、態的語序方面,日漢兩種語言表現出了很好的對稱關系。日語是黏著語,句子的時體態等要素主要通過助動詞的形式附加在謂語動詞的詞干后面。而漢語是孤立語,不存在類似于日語助動詞的形式,主要通過詞匯形式來表達相應的內容。
正在 讓(他) 吃 粥 お粥を 食べ
させ ている
體 態 謂語 賓語 賓語 謂語
態 體
比如在上述例子中,日漢兩種語言不僅語序不同,而且表達形式也有所不同,日語的體、態是通過謂語動詞詞干后的助動詞表達的,而漢語是通過詞匯形式表達的。但二者在深層次上又確實存在一定的關聯和共性,上述圖例很好地體現了兩種語言的對稱關系。即表示體的“正在”和“ている”處于句子的最外層,表示態的“讓”和“させ”在其內層,再內層是謂語動詞,最里層是賓語。雖然表面上兩種語言的表現形式似乎完全不同,但通過上述圖形結構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二者之間的共性。在兩種語言中,表達同一內容的語言成分都位于同一軌層上,不會脫離自身的語序位置,體現了不同語言在深層次上的共性。
類型學不僅致力于對語言共性的探尋,同時也致力于對語言偏離共性的個性進行功能解釋。就上述日漢語中體態所表現出的語序,類型學也有著自身的解釋。
首先,離動詞詞干最近的是“態”。野田尚史(2006)認為“態”有著同自動詞(不及物動詞)與他動詞(及物動詞)的對立相類似的一面。自動詞、他動詞的不同會改變所使用的格,如“ドアをける”“ドアがく”,態的不同也會改變格關系,如“子どもが行く”“子どもを行かせる”。因此將與態有關的相關表達放置于距離謂語動詞詞干最近的位置是合理的。
“體”主要是與動詞有關的語法范疇,是從時間角度對行為或變化所處階段的描述。金立鑫指出“體”是與運動密不可分的現象,它表現的是運動的“狀態”,某一種運動處于什么樣的狀態,也就是我們所見到的這個運動所表現出來的樣子。① 如“正在進行”“已經完
成”“將要進行”這都是一種狀態。我們所見到的所有運動都伴隨一定的“體”的運動,“體”是運動的一種內在特征,“體”的形式就是運動的形式。以至于像漢語這種語言,可以沒有“時”的語法范疇,但必須有“體”的語法范疇。因此,相對于“時”,“體”與謂語動詞之間的語義關系更加緊密,在句法距離上離謂語動詞詞干更加近。
日漢兩種語言中體、態所體現出的語序反映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是語言模擬現實世界的“像似
性”的一個表現。
表示體、態的助動詞是日語初級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們難以掌握的內容之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確實會發現很多在時、體、態的語序方面的誤用實例。這是因為漢語中沒有類似于日語助動詞的成分存在,同時日漢兩種語言表面似乎沒有共通性和可對比性,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參照物,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進行學習。
但通過上述類型學理論的分析可以發現日漢兩種語言并非完全沒有可比性,在時、體、態的語序方面,二者雖然表面完全不同,但在深層次上是具備一定的共性的,表示相同內容的成分在兩種語言中雖然語序不同,但都在圍繞謂語動詞詞干的相同軌層上運行,在表面上形成完全相反的鏡像關系。而且這種共性的存在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人類共通的認知在發揮著作用。通過類型學理論的這一視角對日語體、態的語序進行講解,同時與漢語的相關語序進行對比解釋,會使學生們對日語有更直觀的了解,而不是僅僅死記硬背。
2.日漢差比句語序
上述日漢兩種語言中體、態的語序在深層次上呈現出非常和諧的對稱關系,但并非兩種語言中所有的語序都呈現出如此一致的對稱關系,也有例外的情況存在。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即每種語言都存在自己的“個性”,如日漢差比句的語序。
例(1) 比 他 高
比較標記 比較基準 比較參項
例(2) 彼 より 高い
比較基準 比較標記 比較參項
在日語和現代漢語的差比句中,比較參項都位于最末的位置,但兩種語言中的比較標記和比較基準的語序卻恰好相反。兩種語言中差比句的三個要素的語序表面上不僅不一致,而且也并沒有表現出相反的對稱關系,似乎雜亂無序,沒有可比性。
對于這一現象,類型學也進行了功能解釋。類型學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聯系項居中原則”,即聯系兩個成分的語言單位的理想位置是插入兩者之間。這是因為聯系項跟被它聯系的兩個成分都有聯系,插在中間就能使它跟兩個被聯系的成分都直接相連。比較標記就是一個聯系項,它是用來引出比較基準或比較從句的語法標記或虛詞。在句法上比較基準是修飾比較參項的狀語,因此加在比較基準上的比較標記的理想位置就是位于比較基準和比較參項之間。
日語嚴格符合這一原則,比較標記一直處于比較基準與比較參項之間。而現代漢語則不然,比較標記“比”位于比較基準之前,而不是處于比較基準之后,即沒有在比較基準和比較參項之間的位置起到聯系項的作用。劉丹青(2008)對現代漢語的這種比較特殊的現象做出了解釋。
例(3) 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
例(4)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在先秦古漢語的差比句中,比較標記“於”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比”,位于比較參項和比較基準之間,起到了聯系項居中的作用。“於”是前置介詞,“於虎”“於藍”是介詞短語。在幾千年的語言變化中,漢語最主要的變化就是介詞短語前移至謂語前,這樣一來,本來位于比較基準和比較參項之間的比較標記就失去了中間項的位置,移倒了最前邊。
為了彌補這一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漢語漸漸在介詞短語的名詞與句子的謂語之間添加新的詞來填補中間項的位置,如“她比我要高”,其中的“要”便是用來填補中間項位置而產生的。如此一來,漢語就產生了“比……要”這種“框式介詞”的用法。可以說框式介詞是漢語語序在變化過程中的一個產物,是漢語介詞短語前置的結果。漢語差比句語序由符合語言共性向呈現出的自身“個性”的變化軌跡變得一目了然。
比較基準 比較標記 比較參項 比較參項
比較標記 比較基準
日語差比句采取了符合語言共性的語序,而現代漢語的差比句語序雖然在表面上有悖于語言共性,但若從歷時變化的角度進行分析便會發現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所以說雖然日語與現代漢語的差比句語序既不一致又不相反,表面似乎沒有可比性,但二者之間仍然存在著深層共性。
在日語初學者中,按照漢語的語序思維,諸如“より彼高い”之類的誤用不在少數。但若教師在講解差比句語序的時候能將類型學的視角介紹給學生、將上述類型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中的話,相信不僅能夠避免類似錯誤的出現,而且通過這樣的解釋學生便可以明白現代漢語中這種特殊的語序產生的緣由。這種解釋淺顯易懂,但又與人類深層認知相關,課堂講解會非常生動有趣,枯燥的語法知識也將不再乏味。
日語和漢語雖然同為亞洲語言,但分屬不同的語言類型,日語是黏著語,漢語是孤立語,日語是OV語序,漢語是OV、VO混合語序。在實際教學中,很多零起點的學生會覺得入門很難,從而喪失了學習興趣。這是因為以往傳統的教學往往只注重知識點的灌輸,卻忽視了日漢分屬不同語言類型這一前提,沒有從本質上對語言現象進行講解。
本文試圖舉例說明在類型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語序的對比會發現二者表面語言現象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在深層次上是存在共性的。探尋二者之間存在的共性,同時也對體現出來的個性做出解釋是類型學的目標。通過這種對表面不同的語言現象深層共性的探究,能夠從本質上加深對對象語言的理解和掌握。
類型學的這一研究思維不僅對于語言研究有所幫助,將這一思維及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也是可行的,而且會非常生動有趣。以往的語言教學主要通過知識點的講解和學生的死記硬背來實現,而類型學更加關注母語與對象語言之間的聯系,從二者共性與個性的角度進行對比講解,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語言與母語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關聯,能夠從人類共通的認知角度認識語言,認識人類自身。這一視角獨特而高深,能夠跳出背誦一個個知識點的束縛,從更高的角度審視語言、學習語言。這一視角不失為今后語言教學的一個很好的嘗試。
① 金立鑫:《語法的多視角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頁。
參考文獻:
[1] [日]野田尚史.語の順序·成分の順序·文の順序[J].日本語文法の新地平1形·敘述內容編,2006.
[2] [日]角田太作.世界の言語と日本語[M].京:くろしお出版,1999.
[3] 劉丹青.語法調查研究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 陳前瑞.漢語體貌研究的類型學視野[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8.
基金項目:本文獲上海對外經貿大學“085工程重點學科專業建設”項目資助(項目編號:Z085WGYYX13064)
作 者:李 波,文學博士,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漢對比。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