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張福民
【摘要】目的 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探討和分析。 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間收治的因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患者80例,并將此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患者。其對照組40例(每天兩次口服阿莫西林,奧美拉唑,克拉霉素藥物),觀察組組40例(每天服用2次與觀察組相同劑量的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基礎上外加20毫克的埃索美拉唑),經過一段時間范圍內的治療觀察,將兩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經過治療之后,經過觀察觀察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為95.0%,對照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為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幽門螺桿菌作為胃潰瘍發病的主要原因,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正確使用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的診斷儀器,在對患者進行確診后根據其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合理的靈活運用醫療措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以H2受體拮抗劑為基礎或是以質子泵抑制劑為基礎的三聯療法都能很好地的提高幽門螺桿菌并發胃潰瘍患者的治愈率,有效減輕患者痛苦以及家庭經濟負擔和醫院所承受的壓力,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感染; 胃潰瘍; 奧美拉唑
【中圖分類號】R5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96-02
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是引起人體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發病原因之一,經國家權威醫療機構調查后可以發現,目前我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及其潰瘍的發生概率大約在12%—22%之間,這一比例要明顯高于非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并且在臨床實踐之中已有數據表明,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有效地治愈消化性潰瘍,大大縮短潰瘍的治愈時間[1]。因此我院選取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間收治的因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患者80例,對埃索鎂拉唑與奧美拉唑在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和觀察。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間收治的因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患者80例。該80例患者在經過院方胃鏡檢查后均被確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患者,其 中男55例,女25例,年齡38~63歲,平均(44.54 ± 2.21 )歲。病程2~9個月,平均( 5.23 ±0.41) 個月。對所有80例患者詳細詢問其病史,并對其進行包括肝、肺、腎等器官進行檢查后并未發現器官功能衰竭或是有藥物過敏史。之后對此80例患者進行隨機平均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齡以及癥狀方面均無顯著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每天兩次口服阿莫西林1000mg,奧美拉唑50mg,克拉霉素500mg,治療7d。觀察組患者每天服用2次與觀察組相同劑量的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基礎上外加20毫克的奧美拉唑,共治療7d。觀察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的癥狀變化以及對藥物的反應,做好相應的記錄工作。
1.3 療效判定:兩組患者應當在進行治療前以及治療結束后1個月各進行一次電子胃鏡的檢查,同時取得位于患者胃竇以及胃體的黏膜樣本各2塊,對其進行尿素酶實驗和病理組織學檢查,檢查結果呈陰性則說明患者的幽門螺桿菌已得到根除,若電子胃鏡下潰瘍或是瘢痕小時,則認為潰瘍已達到了愈合的標準[2]。
1.4 統計學方法:將本次試驗所得數據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成組比較,并以X±s表示。以成組比較的t檢驗進行假設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進行檢驗。
2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經過治療之后,經過觀察觀察組患者已有38例患者的幽門螺桿菌得到了根除,根除率為95.0%;對照組患者有32例患者的幽門螺桿菌得到了根除,根除率為80%。觀察組患者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觀察組和對照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的對比
組別例數完全治愈根除率對照組4032 95%觀察組4038 80%P <0.05<0.053討論
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臨床上都認為胃潰瘍的通常是由胃酸分泌過多所引起的。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今醫學界已經對胃酸的分泌機制有了一個全新的解釋,胃酸的過量分泌通常都是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導致的,在治療消化性潰瘍方面,當前主要采取的治療手段便是通過根除幽門螺桿菌來實現的[3]。
在治療機理方面,由于埃索美拉唑作為一種質子泵抑制劑為弱堿性,在壁細胞泌酸微管的高酸環境中通常會聚集并逐漸轉化為活性形式,從而對該位置的質子泵產生抑制作用,并且該抑制作用要強于奧美拉唑,其具有更加長的強度和持久性[4]。通過對本次試驗的臨床觀察來看觀察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為95.0%,而對照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為80.0%,著表明埃索美拉唑比奧美拉唑在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方面更加有效,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曉景,萬同己.幽門螺桿菌耐藥防治新進展[J].贛南醫學院學報, 2009, 29(3): 483-485.
[2]王麗惠,成 虹.幽門螺桿菌感染常用治療方案及治療中存在的問題[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 2009, 7(4): 1-5.
[3]李國慶,夏華向.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治療失敗的原因及其對策[J].胃腸病學, 2005, 10(1): 37-43.
[4]于樂群.老年性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60例診治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 2005, 14(3): 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