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應連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健康教育為主的護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患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間收治的94例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兒各47例。觀察組應用以健康教育為主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觀察比較不同護理模式對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效果。結果:在退熱隨機和皰疹消退時間及肢體抖動、易驚、嘔吐等時間以及總有效率方面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以健康教育為主的護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患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對促進患兒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現實意義。
【關鍵詞】健康教育;護理模式;手足口病患兒;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234-01
本文旨在探討分析健康教育為主的護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患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護理手足口病患兒提供參考,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間收治的94例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兒各47例。觀察組中男性患兒25例,女性患兒22例。年齡5個月-5歲,平均年齡為2.5±1.4歲。病程0.5-3.2天,平均病程2.1±0.9天。對照組中男性患兒24例,女性患兒23例。年齡6個月-4.8歲,平均年齡為2.6±1.5歲。病程0.6-3.3天,平均病程2.2±0.8天。兩組患兒均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的診斷標準,發熱、皮疹、嘔吐等病情相近。兩組患者在數量、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觀察組應用以健康教育為主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
心理護理:研究顯示,家長的對患兒的生活質量和病情恢復產生重要影響,而患兒的健康狀況對家長也產生一定影響,當患兒發病后其家長多會出現自責、緊張、恐懼、無助等心理,而口腔皰疹導致患兒疼痛、無法進食而焦慮、煩躁、哭鬧,二者互相刺激導致家長、患兒均出現較大的心理壓力。鑒于以上情況,我院在病區設立專職健康教育護理人員為家長、患兒提供心理疏導及護理支持,增加家長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專職健康教育護理人員由經驗豐富、年資高的護理人員擔任,并根據患兒手足口病相應的特點制定評估輔導內容,對家長手足口病知識掌握程度、手足口病護理常識、病情觀察能力、消毒隔離意識、心理狀況等進行評估和針對性的指導,針對家長的心理問題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使家長能掌握手足口病的發病規律和治療康復步驟,鼓勵家長參與到醫療、護理活動當中,充分發揮家長在治療、護理當中的作用。此外,還應征求家長對臨床手足口病治療、護理方面存在的意見和建議,并將家長提出的合理意見和建議反饋給予責任護士、管床醫師,并及時追蹤問題的解決情況。
健康教育:強調家庭成員對患兒康復的促進作用,以家長為中心進行護理干預,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指導家長如何科學、合理的照顧患兒,使家長的護理意識提高,認識到護理對患兒康復的促進作用,使家長能夠給患兒提供科學、合理的護理,以促進患兒的康復。我院主要通過向家長發放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手冊、開展健康教育講座、設立教育教育宣傳欄、召開家長座談會等,向家長傳輸手足口病的病情觀察、口腔護理、皮膚護理、消毒隔離、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方面知識,建立通暢有效的信息渠道,提高家長對疾病信息的分享和認識,使家長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臨床治療方案、護理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活動當中。
護理實踐:實施合作性的護理實踐,由家長、巡視護士、責任護士共同參與患兒的護理管理,制定科學的手足口病患兒病情觀察巡視表,觀察患兒的呼吸情況、精神狀態、有無驚戰、末梢循環等表現,家長負責配合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巡視護士每隔半小時進行一次巡視,責任護士負責具體的護理操作,巡視護士、責任護士還應對家長進行有效的指導和演示,使家長掌握觀察病情、配合護理操作的能力,做到及早發現疾病變化,及早采用治療控制措施,降低危重癥發生率。所以在這也環節中,家長和巡視護士及責任護士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可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和滿意度。
1.2.2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觀察比較不同護理模式對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效果。
1.3護理效果評估標準 顯效,即治療3天內患兒的體溫恢復到正常水平,皰疹干燥結痂,一般情況好轉,恢復正常進食,精神狀態較好;有效,即治療4天內患兒的體溫恢復到正常水平,皰疹基本干燥結痂,一般情況基本好轉,進食基本恢復;無效,即治療5天后患兒的體溫未恢復到正常水平,皰疹未有減少或者增加,或者出現潰合并發細菌感染,進食未有改善。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結果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具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不同護理模式對手足口病的護理指標比較,詳見表一:
表一 兩組患兒不同護理模式對手足口病的護理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退熱時間(天) 皰疹消退時間(天) 肢體抖動、易驚、嘔吐等時間(天)觀察組
對照組 47例
47例 1.1±0.6
2.0±0.9 4.5±1.2
5.6±1.5 1.9±0.7
2.5±0.9由表一可見,在退熱時間和皰疹消退時間及肢體抖動、易驚、嘔吐等時間以方面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兒不同護理模式對手足口病的護理效果比較,詳見表二:
表二兩組患兒不同護理模式對手足口病的護理效果比較
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觀察組(n=47)
對照組(n=47) 23例
19例 20例
19例 4例
9例 91.49﹪(43/47)
80.85﹪(38/47)由表二可見,在總有效率方面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發的傳染病,有20多種/型腸道病毒可引發手住口病,其中以CoxA16(柯薩奇病毒A16型)和EV71(腸道病毒EV71型)較為常見。手足口病患者以5歲以下的兒童為主,臨床主要表現為口痛、低熱、厭食、手足口有小皰疹或者小潰瘍出現,多數患兒在患病后1周左右的時間自愈,但少數患兒會并發無菌性腦膜腦炎、肺水腫、心肌炎等并發癥,極個別的患兒因病情進展迅速,出現神經系統受累、心腎衰竭癥狀而死亡。由于手足口病患兒以嬰幼兒為主,患兒無行為能力,需要家長精心的照顧和有效的護理,而多數患兒家長對手足口病的認識不足、缺乏護理知識,對患兒的康復產生一定影響。本研究顯示,應用以健康教育為主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在退熱隨機和皰疹消退時間及肢體抖動、易驚、嘔吐等時間以及總有效率方面明顯優于應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以健康教育為主的護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患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對促進患兒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愛玲.“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3,01(上),200.
[2] 曾鳳好.健康教育路徑表在手足口病患兒家屬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2),108-109.
[3] 胡霞,周春霞,胡丹,等.住院手足口病患兒家長,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護理學報,2010,17 (11B):14-16.
[4] 李燕,趙永艷,田慶玲.手足口病患兒家屬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 ( 21 ):3216-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