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倩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膽囊炎圍手術期護理特點及方法。方法:對收治的45例急性膽囊炎實施了圍手術期護理。結果:本組45例患者均未出現各種并發癥,治愈42例,占92.86%;好轉3例,占7.14%。結論:對急性膽囊炎患者圍手術期加強護理,可有效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成功率。
【關鍵詞】急性;膽囊炎;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657.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313-02
急性膽囊炎是由膽囊管阻塞和細菌侵襲而引起的膽囊炎癥。臨床表現為右上腹持續疼痛,伴陣發性加劇。疼痛可放射至右側背部和肩胛骨下,隨之出現體溫升高和惡心嘔吐等癥狀。檢查時膽囊區有明顯的壓痛,莫菲氏征陽性。好發于女性,尤其以肥胖者多見。
1術前護理
[護理評估]
1.1健康史 (1)一般資料年齡、飲食習慣、營養狀況等。(2)既往史有無反酸、吸氣、上腹飽脹及類似發作史。
1.2 生理狀態
(1) 疼痛部位、性質、有無壓痛、反跳痛及放射痛;有無腹膜刺激征、有無包塊等。(2)全身 有無惡心、嘔吐、發熱、黃疸、腹腔積液等癥狀;意識狀態;生命體征情況。(3)輔助檢查膽管系統相關檢查及血生化檢查結果。
1.3.心理狀態
(1)了解患者對疾病認知情況及心理承受能力。(2)社會支持系統家庭、社會對病人的支持程度,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
[護理措施]
1).協助病人臥床休息,根據病情選擇舒適的臥位,有腹膜炎體征者宜取半臥位。2).急性期指導病人禁食,病情穩定后,宜食用低脂、高糖、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
3).疼痛的護理:(1)觀察腹痛部位及性質變化如出現寒戰、高熱或腹痛加重,波及全腹,應考慮病情加重,及時報告醫師并協助處理。(2)診斷及治療方案明確后,遵醫囑可給予鎮痛劑,以減輕疼痛。
4).高熱的護理:(1)高熱病人遵醫囑給予藥物或物理降溫,并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加強營養。(2)及時更換潮濕被褥,增進病人舒適。(3)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神志變化。5).根據醫囑及時給予靜脈補液及抗感染藥,防止及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6)術前常規備皮、置胃管、藥物皮試、配血等。
2術后護理
護理評估
2.1.手術名稱、麻醉方式、術中各器官系統情況、引流管放置情況。
2.2.全麻者是否清醒、是否躁動、心電監護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呼吸情況;傷口有無滲血,各引流管引流液量及性質的變化:出入量的情況。體位是否舒適。
2.3.了解病人及家屬對本次手術的滿意程度,能否適應監護室環境,對手術后各種不適的心理承受程度,對手術后及康復出院后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
[護理措施]
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1)監測體溫、血壓、脈搏、呼吸及血氧飽和度變化并記錄。
(2)觀察尿量,記錄24小時出入量。維持體液平衡。
(3)觀察傷口有無滲血;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性質及量的變化,如果短時間內流出大量鮮紅色液體,應立即通知醫師,并更換引流袋,記錄引流液的顏色、量、性質。
(4)觀察病人面色、末梢循環情況,有無四肢發涼、出冷汗等休克癥狀。
(5)觀察病人有無發熱、腹痛等表現。
2).維持腹腔引流管效能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堵塞及脫落,每1~2小時擠壓1次,避免逆行感染。
3).呼吸道管理
(1)全麻未清醒者及時吸出口腔分泌物,防止誤吸。
(2)指導并協助有效咳痰及深呼吸。
(3)病情穩定后可取半臥位,每2小時翻身拍背1次。
(4)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時可行霧化吸入每日2次,吸入后協助拍背排痰。
4).及時評估病人舒適狀況。協助取舒適臥位并定時翻身;向病人解釋疼痛原因及應對方法,必要時,應用鎮痛劑以減輕疼痛。
5).制定活動計劃,預防并發癥,最大程度地恢復自理能力。
(1)臥床期間提供細致的生活護理,滿足病人生理需求。
(2)指導病人行床上功能鍛煉,如足背伸曲運動,預防術后并發肌肉廢用性萎縮和下肢深靜脈血栓。
(3)術后視病情指導并協助病人早期離床活動。
6).加強營養,促進康復術后禁食,腸蠕動恢復后進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低脂飲食。肝功能不良者給予適量蛋白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