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立輝
【摘要】目的:探討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對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診治并進行延續護理的50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該50名患者在出院前1周制定延續護理方案并實施延續護理干預,在患者出院后的3個月內進行定期家訪和電話隨訪。比較患者在延續護理干預前后的SGRQ圣喬治呼吸問卷評分,GHQ-12一般健康問卷評分和BMI身體質量指數。結果:該50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經延續護理干預后,SGRQ評分和GHQ-12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降低,BMI值較干預前趨向正常。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延續護理干預后,疾病對患者生活產生的影響,患者的心理問題,營養狀況均得到明顯改善,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延續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存質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368-01
延續性護理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在國外和我國香港地區應用于對出院患者的護理計劃中,并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l]。因此,本文就延續性護理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取得的效果進行研究分析。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一年內在我院診治并實施延續護理干預的50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患者中女性19例,男性31例。患者年齡為32~80歲,平均年齡為53.7±11.4歲。其中中度患者21例,重度患者23例,極重度患者6例。排除該病合并有支氣管哮喘,心,肝,腎等疾病的患者,排除肺切除,肺移植,活動功能障礙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指南》的標準,患者疾病穩定,生活能夠自理,可以出院。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進行出院后隨訪。
1.2 方法
組織專門護理小組對該50名患者進行出院后延續護理。具體分兩個階段進行。
1.2.1 出院前評估和指導
于患者出院前1周進行疾病心理身體的評估,并對患者進行出院后健康,康復,家庭氧療等方面的指導。
(1)評估。出院前一周對患者進行SGRQ圣喬治呼吸問卷評分,GHQ-12一般健康問卷評分和BMI身體質量指數評分。
(2)指導。向患者講解延續護理計劃,指導患者出院后進行自主護理,指導患者正確的健康護理和康復活動方法。主要有①腹式呼吸訓練:患者取合適體位,放松吸氣,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收縮下凹,必要時以手壓肋下和腹部,幫助完全收縮呼氣。每天2次,每次10分鐘。②縮唇式呼吸訓練:患者取立位,坐位,或臥位,嘴部縮成魚嘴狀,鼻部吸后,緩緩從狹小嘴部呼出,嘴型大小以能輕輕吹動面前30cm處白紙為宜。每天3次,每次5min。③康復活動:囑患者進行爬樓梯,步行,上肢活動等康復活動,指導患者上肢活動動作。④家庭氧療:指導患者吸氧正確動作,回家后每天吸氧在15h以上,并盡量在飯前,運動前,睡前為宜。⑤營養指導:指導患者合理膳食,必要時制定營養食譜,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群,低鹽少糖飲食為宜,多飲水。
1.2.2 出院后隨訪評估
(1)于患者出院后的72h內,第5,7,9,周分別進行電話隨訪。隨訪內容主要包括①詢問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和并發癥的發生。詢問患者出院后咳嗽,咳痰,呼吸等臨床癥狀變化情況以及感染,水腫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指導患者正確咳痰。對于癥狀和并發癥出現反復或惡化的,指導患者及時用藥或入院治療。②了解患者健康行為。詢問并監督患者用藥,呼吸訓練,吸氧的情況。了解患者睡眠和飲食的情況,給予患者健康教育,督促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③康復活動情況。了解患者是否堅持進行康復訓練,對于不能堅持的,給予教導并了解原因,根據患者狀況適時調整適合病人的康復活動。④了解患者心理動向。定期了解患者心理動態,鼓勵其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保持良好心態,發揮其在自我護理中的主觀能動性。
(3)(2)家訪和評估。于患者出院后的第3周進行第一次家訪,了解患者居住環境,查看是否有空氣污染,通風不良等情況,對于影響患者康復的不利環境因素給予糾正。現場檢驗患者的康復活動和家庭氧療,對于不正確的動作給予糾正。于患者出院3個月后進行第二次家訪,對患者做出SGRQ問卷評分,GHQ-12評分和BMI評分。
1.3 療效指標
以SGRQ問卷評分判斷患者疾病對生活的影響情況,具體分為癥狀,活動受限,疾病影響三方面,評分越高,影響越嚴重。
GHQ-12評分來判定患者的心理狀況。36分為總分,總分越高,心理問題越嚴重。以≦13分為心理障礙陰性,>13分為心理障礙陽性。
BMI判定患者營養狀況。18.5~23.0為正常范圍。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統計的數據均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年齡等)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延續護理干預前后SGRQ評分對比
延續護理干預后SGRQ各部分評分及總分較干預前均明顯下降,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表1 護理干預前后SGRQ評分(分)對比
干預前后 癥狀 活動受限 疾病影響 總分干預前 50.4±14.9 69.6±15.8 48.9±14.5 57.8±15.8干預后 31.2±10.4 41.0±11.7 29.5±10.1 25.4±11.22.2 延續護理干預前后GHQ-12評分對比
延續護理前GHQ-12評分顯示心理障礙為陽性的患者有41例,占82.0%。延續護理后GHQ-12評分顯示心理障礙為陽性的患者有12例,占24%。心理障礙陽性患者比例顯著降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延續護理前后BMI對比。
延續護理前患者的平均BMI評分為17.5±1.4分,延續護理后患者的平均BMI評分為20.6±2.1分。延續護理干預后的BMI評分明顯大于延續護理前,營養狀況顯示正常,有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不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氣管炎癥性疾病,對患者呼吸系統以及身體的其他系統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有效的預防和護理是加快該病康復的關鍵。本文采用延續性護理應用于對該病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改善了疾病對患者生活產生的影響,患者的心理問題以及患者的營養狀況,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延續護理被美國老年協會定義為[2]:它是為確保患者從醫院到家庭,在醫院的不同科室中能受到協調連續的護理而設計的一系列活動,包括醫院為患者出院,轉診制定的一系列計劃以及對患者回歸家庭或社區后進行的隨訪和指導活動。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來說,患者的主要治療在家中[3],因此,延續護理是患者出院后后期治療效果的保證。
本文從SGRQ評分,GHQ-12評分,BMI評分三方面來評定延續治療的效果,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其病程長,反復性高,且長期咳嗽,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給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帶來了嚴重負擔。因該病屬于消耗性疾病,因此,多數患者伴有營養不良[4]。因此,從以上三方面判定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具有科學性。
參考文獻
[1]李佳梅,成守珍,張朝暉,蔡衛,劉瓊慧,謝碧珍,汪牡丹. 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2012,07:603-606.
[2]黎彩云,江發英. 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當代護士(中旬刊),2014,03:21-22.
[3]王偉. 延續護理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研究[J]. 中國傷殘醫學,2013,10:353.
[4]張有英,田希星,王薇. 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13,1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