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發鈺
【摘要】目的 總結集中收治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管理經驗。方法 對先后23批集中收治的209例(其中PDA86例、ASD98例、VSD25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加強入院、術前、術中、術后、出院的護理安全管理。結果 20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無護理差錯及并發癥。結論 加強對集中收治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安全管理,是保證手術成功及術后早日康復的關鍵。
【關鍵詞】集中收治;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管理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478-01
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指出生時即存在血管異常,是胎兒的心臟在母體發育有缺陷或部分發育停頓所造成的血管畸形。臨床上常見的有動脈導管未閉(PDA)、房間隔缺損(ASD)、室間隔缺損(VSD)。隨著心導管介入治療技術日趨完善,介入器械不斷改進,介入治療作為先心病一種較新的治療手段,具有并發癥少、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少、住院時間短及皮膚完整性美觀的優點[1],在國內外介入領域已得到普及和推廣,并廣泛應用于臨床。
我院是涼山地區目前唯一能開展心臟介入治療的醫院,自2009年4月開始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聯合啟動“愛心工程”,對涼山地區在校學生進行篩查,至2013年12月,共篩查學生132090人次,聽診心臟有雜音者11888人次,通過心臟彩超檢查確診先心病434人次,適合做介入手術并完成209人次。現將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安全管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4月-2013年12月我院完成先心病封堵術209例,其中PDA86例,ASD98例,VSD25例,年齡5-17歲,男94例,女115例,彝族167例,漢族42例。均符合先心病介入治療適應癥,先后分23批,每批6-10人,進行了介入治療,所有患者均康復出院。
1.2 方法
對于較小患兒、不配合、耐受性差者全身麻醉,其他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對VSD和PDA患者需先行血管造影術以明確缺損的大小和形態,以便選擇適合的封堵器。對ASD患者依據彩超檢查結果選擇封堵器。術后所有患者均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2-3天,VSD和ASD給予抗凝治療。
2 結果 209例患者封堵器送放過程順利,術后立即聽診心臟雜音消失,行心臟彩超檢查,無殘余分流,手術成功率100%,術后3-5天均痊愈出院。
3 圍手術期管理
3.1 病區安全管理
我科床位向來緊張,集中收治先心病患者幾乎是先加床,后再陸續轉正床,因此,了解本批次準備集中收入住院患者情況,充分做好入院準備工作尤其重要,增加上班人員、規范收治流程等,避免因集中收入較多患者而混亂。入院后分床到組,責任到人,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做好入院評估及入院宣教,各環節嚴格執行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等核心制度,嚴防差錯的發生。
3.2術前護理
3.2.1 術前溝通
許多患者及家屬在我們去篩查之前根本不知道患者患有先心病,對治療方法及效果更是完全不了解,擔心手術費用高等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情緒。而且收治的患者98%來自農村,80%是彝族患者,語言交流及理解能力有障礙,因此,護士應耐心講解介入治療的方法、過程及此種治療方法的優點,說明手術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告知手術費用由“愛心基金”盡量減免,使其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若遇溝通有困難者,溝通讓懂漢語的同病種、同病室患兒及家長相互之間溝通來進行宣教[2],其次充分了解和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更易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避免在語言和行動中出現尷尬和不愉快[3]。
3.2.2 常規護理
協助醫生做好各種術前檢查,術前1天常規備皮,特別是我科集中收治的農村彝族患者衛生習慣差,護士要協助徹底清潔皮膚,預防術后感染。對于6歲以上患者術前練習床上大小便,并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觀察患者足背動脈搏動及皮膚溫度、顏色等,并做好記錄,以便與術后對照。術前保證患者睡眠,對入睡困難者可給予鎮靜藥物口服。局麻患者術前禁食4h,全麻患者術前禁食水12h。術前在非術肢建立外周靜脈留置通道。做好碘過敏試驗及抗生素皮試。備好搶救藥品及器材。
3.3 術中護理
術中協助患者平臥位于手術床上,VSD和PDA患者雙上肢上舉置頭部,雙下肢分開并外展,指導患者身心放松,暢通靜脈通路。嚴密心電及血壓監測1次/15min,術中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躁動等異常體征。配合醫師做好手術工作。
3.4 術后護理
3.4.1常規護理
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對全麻未清醒患者去枕平臥6h,頭偏向一側,吸氧至清醒。術后確定患者完全清醒后2h,局麻患者術后30min后即可進食,做好飲食指導,循序漸進,以防誤吸的發生。術后患者取平臥位,保證術肢伸直制動6-10h,臥床12-24 h,靜脈穿刺沙袋壓迫4h,動脈穿刺沙袋壓迫6h,對不配合者可酌情給予約束帶約束。術后囑患者飲水≧2000ml/天,以利于造影劑的排出,觀察患者的尿量及顏色等。監測體溫1次/4h。術后1-2天繼續嚴密觀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血壓、穿刺部位傷口敷料有無滲血及皮下血腫等,如患者自訴穿刺部位不適及與術前對比出現術肢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應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3.4.2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3.4.2.1出血與血腫
局部出血是常見的并發癥,術中及術后應用抗凝藥物也會增加出血危險。因此護士應嚴密觀察穿刺部位情況,敷料潮濕及時更換,若遇穿刺部位滲血,立即給予穿刺點上方2cm處壓迫止血20min,重新給予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并讓術肢制動6-10h。患者需大小便時,盡量在未穿刺側取放便器。患者如出現血腫,面積較小時可不作處理,3-7天將自行吸收,面積較大時給予壓迫后冷敷、理療等處理,嚴重者需止血治療。
3.4.2.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術后應嚴密心電監測,觀察心率及心律的變化,詢問患者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
3.4.2.3 封堵器脫落
封堵器如有脫落一般為術后24小時內[4],可造成嚴重并發癥甚至猝死。患者術后立即行心電監測,密切觀察心電圖變化,定時聽診心臟有無雜音,注意患者主訴。術后如出現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難、暈厥、嚴重心律失常等并發癥時,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通知醫師,復查心臟彩超,確定是否存在封堵器脫落。如確診封堵器脫落,可行心導管術取出或行緊急開胸外科手術取出。
3.4.2.4 血栓栓塞
術后血栓形成是導致腦梗死及其他臟器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VSD患者術后6h及24h各給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成人4100u,小孩酌情),VSD及ASD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5mg/kg/d口服,密切觀察患者出凝血時間,及時詢問患者情況,防止抗凝過度引起牙齦、皮膚、骨黏膜出血,尤其要注意觀察患者尿液顏色,以防溶血的發生。
3.4.2.5 溶血
術后24h內極易發生溶血,主要發生在有明顯殘余分流的患者。患者首先會出現排出茶色、醬油色或血色尿液。術后指導患者多休息、多飲水,加強病情觀察,尿常規1次/天,連續3天,觀察尿色、酸堿度及尿量變化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腰痛及皮膚、鞏膜和出血點等。
3.4.2.6 感染
介入治療雖切口小,但也屬于創傷性治療,對于集中收治的患者做好清潔衛生指導及消毒隔離尤顯重要。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2-3天,監測體溫4次/天,3天內體溫正常方可停藥。如體溫升高超過39℃或血常規有異常時,應及時查血象、血培養、注意心臟聽診,并按高熱護理常規護理。
3.4.2.7 術后心理溝通
由于患者對手術不了解、擔心是否會復發而引發的焦慮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護士應通過熱情耐心的服務,認真負責的態度,有計劃地與患者溝通,并在潛移默化中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
3.5 出院指導
3.5.1術后除PDA患者外均應堅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半年,服藥期間應定時復查活化凝血酶時間及血常規,并根據檢驗結果調整藥物劑量,預防并發癥的形成。
3.5.2術后半年內,適當鍛煉,不可劇烈活動,以免封堵器脫落。
3.5.3 出院后定期隨訪。
4 討論
涼山地區地處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經濟落后、生活條件及就醫條件差,若不通過篩查,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先心病。關注少數民族的飲食健康和生育健康是防治先心病的重要干預措施,同時提倡先心病兒童早診斷、早治療,提高先心病人群的生活質量[5]。介入治療先心病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恢復快等優點,但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特別是集中收治先心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護理工作量大,而且大多收治的是農村彝族患者,語言交流困難、文化差異大、衛生條件差,加之有些患者年齡小,因此,做好圍手術期安全管理至關重要。護士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在各環節均嚴格執行各項核心制度,同時要有扎實的心血管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患者入院時按照規范流程,有條不紊地安排住院,做好評估與宣教;術前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做好溝通交流;術中積極配合醫生做好手術護理;術后加強生命體征監測及病情變化、做好并發癥觀察和護理,及時匯報及時處理,以減少手術并發癥,提高手術成功率;出院時做好出院指導。將優質護理服務貫穿于患者住院手術的全過程,達到“愛心工程” 及“優質護理服務”的目標:患者滿意、家屬滿意、醫院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
參考文獻
[1] 陳瑩,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J?.中外醫療2009,28(16):157.
[2]何勵,楊寶紅,邊疆少數名族地區醫院開展健康教育的難點與對策?J?.當代護士2010,(1):105-107.
[3].王偉勇,劉興旺,杜金宇等,邊疆少數名族地區醫療糾紛的原因及對策?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9,16(10):930-931.
[4]胡棟,鐘志敏,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1016例臨床療效分析?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1.17(1):41-43.
[5]劉曉康,桑灝,修劍峰等,四川省涼山州在校學生先天性心臟病患病調查?J?.中華內科雜志,2013,(6):494-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