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玉 陳洪國 劉亞芳
摘要 為了深度開發咸寧市文化旅游產業,從區位與交通、文化旅游資源以及政府支持3個方面進行了咸寧市文化旅游產業的可行性分析,探討了深度開發咸寧市文化旅游產業存在問題,提出了在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區、打造精品線路、區域聯動加強宣傳、建章立制和培養高素質旅游從業人才4個方面開發咸寧市文化旅游,為咸寧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咸寧;文化旅游;深度開發
中圖分類號 S18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1-11002-02
Thought on the Deep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 Xianning
WANG Jiyu1, CHEN Hongguo2*, LIU Yafang3
(1.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ning, Hubei 437100; 2. College of Nuclear Technology, Chemistry and Biology,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3. Xianan District Experimental School,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xploitation of Xiannings cultural tourism was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government support. After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Xiannings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four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hat is building several attractive scenic spots, developing some topquality tourist routes, strengthening region linkage and promoting publicity, and establishing regulations to train high quality tourist talents.
Key words Xianning; Cultural tourism; Deep exploitaion
隨著《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的出臺,西安曲江新區、曲阜新區文化產業園、洛陽漢魏故城、遼寧棋盤山開發區等一大批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相繼建立并取得很好的效益。咸寧旅游資源豐富,山清水秀,桂香竹翠,泉溫洞奇。歷史文化悠久,其具有的青銅文化、苗瑤文化、茶馬古道文化、三國文化、闖王文化、北伐文化、五七干校文化、道教文化、明清民居文化等,是長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和深度開發咸寧市的文化旅游既具有可行性,又對促進咸寧旅游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咸寧文化旅游的可行性
1.1 區位優勢明顯,交通發達
“咸寧”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的典籍中。《周易》中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合,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尚書·大禹謨》中也說:“野無遺賢,萬幫咸寧”,意即普天之下全都安寧。咸寧地名的確立經歷了一番曲折的演變過程。
咸寧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與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距離省會城市武漢90 km,是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咸寧交通便捷,138 km長江黃金水道依境東流,杭瑞高速貫通南北,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106、107、京港澳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武咸城際鐵路直通武漢。該地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綠化覆蓋面積2 665 hm2,綠地面積2 268 hm2,綠化覆蓋率41.78%,綠地率35.5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77 m2。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中國魅力之城、中國溫泉之城、中國十大最具成長創新型城市、全國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經濟試點市、首批全國旅游標準化城市等榮譽稱號[1]。良好區位和發達的交通優勢為發展文化旅游打開了局面。
1.2 文化資源豐富
咸寧自然景觀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實現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的先天條件。據統計,咸寧自然旅游資源408處,人文旅游資源 380處。咸寧市主要文化旅游資源分類見表1。
1.3 咸寧各級政府大力扶持
旅游業是咸寧的支柱產業,受到咸寧市各級政府的重視。咸寧市委、市政府針對咸寧地理區位以及資源優勢,提出了“服務大武漢、聯動湘鄂贛、借船出六省、創新求發展”的發展策略,理清了“縣市做特色、項目抓精品、區域創品牌、整體上臺階、聯動謀未來”的工作思路[2]。各級政府部門增加資金投入,制定發展旅游相關政策措施,編制了旅游發展規劃及部分景區景點規劃,加強六縣市區旅游基礎設施、旅游配套設施及景區景點建設,開展旅游宣傳促銷,打造品牌,樹立形象;加強旅游從業人員培訓,提高服務水平;依法治旅,營造了良好的旅游環境。特別是2010年,國家旅游局確定青島、蘇州、咸寧、麗江、上海徐匯區為首批5個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根據試點工作方案,咸寧市將實現旅游標準在所有景區、旅行社的全覆蓋,建立起“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培養旅游標準化人才隊伍,引導旅游企業向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積極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單位”,打造“中國溫泉休閑之都”。目前,全市國家A級旅游景區17個,其中AAAA級以上的景區達7個,位居全省第3位,為發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礎[3]。
2 咸寧市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
雖然咸寧市文化旅游產業有區位、資源等優勢,但是相比西安曲江新區、曲阜新區文化產業園、洛陽漢魏故城、遼寧棋盤山開發區等一大批文化旅游產業園來講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旅游企業還處于小、散、弱、差狀態,競爭能力不強,管理服務水平不高,經營困難;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特色不鮮明,缺乏具有獨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區和精品線路,旅游與文化結合度差,市場競爭力不強;一些具有開發潛力的文化旅游資源由于地理位置與經濟條件的限制,接待設施不完善;客源以近程游客為主,對省內其他州市和鄰近省區的吸引力較弱,海外游客人數十分有限;旅游促銷機制尚未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旅游開發機制不完善;投資引導不足,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投融資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旅游業的機制不完善;旅游服務標準體系還不夠健全,旅游市場秩序亟待進一步整頓和完善。這些問題制約了咸寧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3 咸寧市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策略
文化旅游關鍵在于是否具有極具特色的觀賞性和具有旅游體驗價值的項目和產品,該產品和項目能讓游客通過參與或體驗,充分理解旅游產品的內涵和特色,既能觀賞到美景,又能受到文化的熏陶[3]。
3.1 加大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的融合,打造精品景點
文化旅游產業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一種結合,對于咸寧來講,雖然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都很豐富,但是相對全國有名的風景區而言,影響力不大。因此,在景區建設的過程中,加大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的結合,因地制宜地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點和線路尤為重要。赤壁市重塑三國赤壁,做三國文化品牌,依靠陸水湖山清水秀資源,打造“動感陸水湖文化產業園區”,依靠羊樓洞打造民俗文化與“古道茶城”。 嘉魚縣地處魚米之鄉,富有濃郁的水鄉文化氣息,視野開闊,環境優美,可整合現代治水文化、二喬文化、山湖溫泉、特色小吃和以螃蟹、蓮蓬為主的水產品等資源,打造現代鄉村體驗游。崇陽縣把商周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生態旅游活動中,主打“商周天府,生態崇陽”。通城縣通過挖掘瑤族文化,主打“瑤族故里,尋根祭祖”。通山縣旅游資源豐富,圍繞九宮山、富水湖“一山一水”建設,依托王明璠古宅第民俗文化旅游景區、寶石村古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景區、闖王陵遺址旅游景區、隱水洞科普探險旅游景區、富水湖水上游樂旅游景區等區域,構筑以九宮山為主,集道佛教文化、生態觀光、避暑、會議、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區,形成通山特有的“游九宮山-玩富水湖-探隱水洞-漂太陽溪-觀古民居-謁闖王陵”的大旅游格局。咸安區抓住咸寧國際溫泉城投資建設契機,以“兩洞、兩山、兩湖”(即太乙洞、飛仙洞,禪臺山、花紋山,嫦娥湖、羿公湖)為空間載體,以嫦娥飛仙文化為主線,串聯仙女、愛情、民俗等文化,將文化融入到竹海、桂花、島嶼、湖泊、鄉村中,挖掘汀泗橋北伐戰爭遺址、向陽湖五七干校遺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突出鄉村生態和當地文化主題,將咸安區打造成以桂花、楠竹為旅游產業鏈,集休閑觀光、生態度假、鄉村旅游于一體的城郊型旅游圈。
3.2 以旅游交通體網絡為紐帶,打造精品線路
建設一個旅游交通中心—溫泉。強化東西兩大交通門戶——赤壁鎮、九宮山鎮。構建兩大交通環線:內環線:溫泉—汀泗—星星竹海—鳴水泉—劉家橋—金桂湖—131—大幕山—梓山湖—溫泉;外環線:溫泉—嘉魚—赤壁—陸水湖—崇陽—通山—九宮山—隱水洞—溫泉。打通陸水河流域旅游景觀路:赤壁古戰場—赤壁市—陸水湖—崇陽洪下—崇陽沙坪—通城雋水—通城麥市—通城黃龍山。汀泗橋到浪口的溫泉生態旅游公路:汀泗橋—星星竹海—金沙—浪口溫泉—崇陽天城;金桂湖—大幕山—橫溝橋;通城大坪高速出口—通城藥菇山(龍窖山)交通線路,形成市域范圍內的1~1.5 h交通網絡。
3.3 區域聯動、打造旅游信息平臺和開展相關節慶活動,開拓國內外市場
基礎市場立足于武漢、長沙、南昌、岳陽、九江為主,開拓“1+8”城市圈其他城市,如鄂州、黃岡、黃石、孝感、仙桃、潛江、天門等構成基礎輔助市場。發展市場以廣州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的市場。機會市場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山東等國內其他省市。國際旅游市場以東南亞、港澳臺、日韓為重點目標市場,其他市場包括歐美市場和亞洲其他地區市場。
加大咸寧旅游網絡平臺建設,建立以咸寧旅游信息門戶網為龍頭,以各主要景區網站為重點,以轄區內六縣政府網站為依托,以旅游企業網站為補充的咸寧旅游網絡體系、旅游解說體系和公共信息標識體系。
區域聯動,開展節慶宣傳活動。咸寧國際溫泉城辦好中國·咸寧溫泉文化旅游節,赤壁市辦好中國·三國文化論壇,通山縣辦好湖北·九宮山宗教文化節,咸安區辦好咸寧桂竹生態旅游節,崇陽縣辦好中國·崇陽商周農耕祭祀文化節、嘉魚縣咸寧·嘉魚“魚”文化旅游節,通城縣辦好湖北·瑤族原生態旅游節,體現文化歷史、彰顯文化個性、為旅客提供娛樂舞臺。
3.4 建章立制,培養高素質旅游管理和服務人才,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
旅游主管部門建立有關旅游景區(點)、旅行社、賓館飯店、旅游從業人員服務等相關標準,用旅游行業標準來規范旅游市場。建立旅游質量投訴機制,加強對旅游企業的檢查、監督,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思想素質教育,加強對旅游市場的整治,促使旅游業健康、有序地發展。根據目前旅游管理和服務專業人員缺乏和素質不高的狀況,依靠湖北科技學院和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相關專業,制定旅游人才培訓計劃,完善旅游人才和從業人員教育、培訓體系,培養高、中級旅游管理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培養。引導企業積極引進旅游經營、管理、營銷、策劃等各類人才,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務人才素質,為旅客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
參考文獻
[1] 商文斌.低碳生態旅游與咸寧市旅游業的未來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2):9519-9522.
[2] 2011年成寧市政旰于工作報告[R/OL].(20110125)http://WWW.doc88.eom/p-0877384768925.html.
[3] 咸寧成為全國五個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之一[EB/OL].(2010-08-30)[2014-07-05].http://www.xnnews.com.cn/ztbd/2010zt/wqly/201101/t20110128_198194.htm.
[4] 徐菊鳳.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旅游學刊,2005,20(4):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