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式教學又稱發現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出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主要圍繞信息化環境下怎么展開探究式教學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適度誘導,怎么靈活設置課堂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掌控學習主動權展開論述。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課堂時效;啟發誘導
地理學科復雜的學科特性,既包含了如“地球運動”這章對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要求非常強的章節,又包含了如“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這章對比理解、總結概況強的章節,對探究式的課堂要求很高,在現代信息化教學環境下,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如何巧妙地引入事例、設置問題才能有效激起學生的興趣是關鍵;如何誘導學生總結探究成果也是個重點。這是探究性教學最難掌控的兩個方面。
一、課堂問題靈活設置
探究式教學的特點是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這對教師設置問題的要求就很高,設置的問題不僅要包括課本的知識點,還要能激發學生探討的積極性,所以問題要具備強烈的對比性、趣味性、代表性、時效性。例如:必修二的人文地理第三章第三節“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這一節課本內容繁多,不僅要求魯爾工業區和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硅谷高技術產業區的內容要掌握和識記,還要求通過這些典型的例子理解傳統工業區形成的區位條件、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綜合整治的措施。如果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課堂會緊湊又無趣,學生可能會拼命地抄寫筆記,可真正記住知識點的沒幾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就不一樣,以傳統工業為例,用多媒體先展示以下三個問題:
1.魯爾工業區發展的區位優勢;
2.魯爾工業區衰落的原因;
3.魯爾工業區整治的措施。
這三個問題學生通過看書討論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答案,而且由于是自主找出、討論、歸納的,比教師的直接告知更讓他們印象深刻,就更容易識記。第二步再展示圖并設置問題:
1.遼中南工業區有哪些區位優勢?
2.比較遼中南工業區與德國魯爾區區位條件的異同。
3.遼中南工業區該采取怎樣的整治措施?
通過多媒體這種直觀的對比、強烈的問題設置,討論得出的結論不僅讓學生對工業的區位分析方法印象深刻,學生也沒那么無聊,重難點很快就被突破了。
二、學生靈活多樣的自主學習方法
信息化課堂的突出形式就是整合課,在整合課上學生憑借對計算機的濃厚興趣,圍繞問題廣開思路,積極爭取發言權。比如,在“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這一節里,知識點比較簡單易懂,但是對知識面的要求比較廣,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課,我把這一節的課件設計成“猜想”“轉化”“推導”等模塊供學生在探索新知時選擇使用,并設置幾個對應的練習,比如,與課本里南昆鐵路修建意義相對應設置新問題“青藏鐵路的修建意義”,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青藏鐵路的線路圖,結合課本知識推導出答案,真正做到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課都得用信息技術整合課,有些章節的知識遷移學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或是以往積累的知識也可討論出一個答案,在課堂上同樣可以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教師的啟發誘導和布置適度的作業
學生的探究學習并不意味著課堂就不需要教師,教師除了靈活設置探究問題之外,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應該作為一個組織者角色,指導、啟發、誘導學生的探索過程,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最后在學生把自己學習的成果進行展示后,還應對知識進行梳理、歸納、對比、總結,使學生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還是以“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為例,在學生自學完南昆鐵路、青藏鐵路的意義后,教師應誘導學生推理總結交通路線修建的意義,可以從三大方面進行回答:社會、經濟、政治。最后教師還應因材施教的布置作業,凸顯知識點,比如在這一節里我留了以下兩個作業:
2.京九鐵路修建的區位因素和京九鐵路的意義
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帶著好奇和疑問走進課程,讓學生在不斷的質疑、扣問、討論、思考、總結等一層又一層的強化下逐漸加深對問題深度的探索,對問題解決方法的探求,形成獨立的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再是傳統上的“傳道—解惑”,而是創設、引導、導演學生的主動性;讓課堂不再是束縛學生思維的枷鎖,而是他們思想自由徜徉的天堂。
參考文獻:
張新芳.淺談探究式學習的運用[J].祖國:建設版,2014(1).
作者簡介:黃麗麗,女,出生年月:1983.12,學歷:大學本科,就職于福建莆田八中,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