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摘 要:閱讀家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關鍵部分,語文課程標準目標中提到,應當鍛煉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并促使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式,能夠初步的理解與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主要針對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提出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措施,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適合兒童閱讀的各類讀物是語文教育的重要資源,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地創造條件,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部分,因此應當擴大課外閱讀量,并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一、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性
小學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此階段內形成終身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孩子能夠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將來的發展將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小學生在小學六年內的閱讀量應當達到145萬字。閱讀課外讀物能夠擴大小學生的閱讀面,形成良好的語感,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小學階段學生精力旺盛,記憶力較好,在此時勤奮讀書,充實自己非常重要。在此階段內多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
二、培養小學生閱讀習慣的措施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應當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為其提供閱讀的時間與空間,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并按照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來推薦書籍。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可按照學生的年齡、性別以及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向學生推薦書籍。對于與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之前,應當先讓學生喜歡上書中的故事。如教師在開展閱讀教育時,可選擇《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念給學生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選擇自主閱讀。
2.分段導學
按照學生的接受能力,可將小學語文階段劃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內進行朗讀時,都需要學生正確、有感情以及流利地朗讀,但低年級的學生重在“學”,中級階段的學生重在“用”,高年級階段側重于“能”。按照三個階段在教學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如在指導四年級的學生閱讀《綠色的記事本》時:為什么題目叫做“綠色的記事本?”這一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接著引題,如“文中的主人公以及他的同學這樣做是否正確?文章告訴了我們什么?”等,如此學生便可在朗讀中進行討論,很快就能夠解決問題。
3.使學生自主選擇
當代教育理念認為,學生應當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培養的過程中,應當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盡量在學習上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如在學習《盧溝橋的獅子》時,第二個自然段課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一邊讀一邊想,并將自己認為充滿樂趣的地方畫下來,然后對其進行解釋,最后通過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與體會表達出來,對于喜歡畫畫的同學來說,也可以將此種景象畫下來。如此學生便可在課堂上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閱讀,并主動地進行畫、讀以及欣賞,既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4.培養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閱讀
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可指導進行有目的閱讀。學生可按照自己的需求以及能力來確定閱讀的內容。有目的的閱讀形式能夠收獲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另外教師還應當告知學生,讀書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應當選擇不同類型的書籍進行閱讀,如此便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把閱讀課放在重要的位置,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逐步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開展閱讀課程是,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鞠勤,楊梅芳,岳慶蓮.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淺談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0(8).
[2]趙海延,周玉海,王立祥.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通向高效語文課堂的最近通道[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4).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市第十七小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