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景泉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廣受關注。合作學習是一種極具實效與創意的教學策略與理論,將其引入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之中,對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小組合作式教學的推廣應用,在高中物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如重合作形式與過程、輕學習實效與合作評價等。基于此,針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現狀,構建以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小組合作為有機載體的高效物理課堂合作學習模式是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面臨的迫切問題。
【關鍵詞】高中物理 合作學習 高效課堂 動態生成
合作學習理念在我國古已有之,所謂“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正是倡導在學習中遵循合作學習理念。在21世紀的今天,學會合作也是學生應具備的四種基本本領之一。隨著社會對復合型全面發展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變革傳統教學方式、將合作學習理念引入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是勢在必行。基于此,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在堅持自主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原則上以合作探究為有機載體,以討論或實驗為手段,加強小組深入合作探究,在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與創新思維的基礎上,構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課堂。
一、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現狀探究
1.過分注重合作學習,忽視了自主探究。隨著合作學習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廣泛實施,多數教師都認識到了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并積極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之中。但部分教師沒有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理念的內涵,將小組合作學習錯誤地理解為以小組為單位的共同學習,而忽視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思考、學習與探究,未充分體現合作學習的多層次性,與倡導運用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靈活組合的高效課堂理念背道而馳,不利于物理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尚未得到充分體現。
2.過分注重合作形式,忽視了學習實效。在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小組合作學習實施中,過分重視對小組合作形式,如組長主導、組員協同形式,小組共同攻克形式以及組內學習研討形式等,而沒有從學生的實際以及如何提高學習實效性出發,充分開發與利用小組合作學習中動態生成的學習資源,不利于物理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加之,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礙于就近分組的局限,在分組過程中未充分重視“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高效課堂中平等學習原則未得到彰顯,合作學習實效未得到充分突出。
3.過分重視合作過程,忽視合作評價。在物理課堂教學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片面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而對合作學習的評價還不到位。尤其是對小組合作的成效進行評價時,缺乏以集體為基礎的評價,從而使部分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受到嚴重影響,不利于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加之合作學習評價標準單一化,過分注重定性評價,而忽視了定性與定量的有機結合,未全面體現高效課堂下倡導的“質性評價”理念。
二、對高效課堂下高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的思考
1.合理分組與分工,強化自主導學與小組討論。高效課堂下的高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應立足于我國大班額教學實際與學生的特點,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進行合理分組。分組時以每小組2-8人為宜,在物理課堂討論中,對于簡單的討論問題,可采用同位2人分組模式,對于相對復雜的問題,討論時可采用前后位4人分組模式,對于需要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可采用輻射型的8人基礎合作小組模式。分組完成后,應根據各小組成員的個體差異,明確每個小組成員在小組中的位置,明確分工,確保每小組成員的分工輪流互換,確保每一學生參與其中。在分組與小組分工結束之后,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開展自主導學以及小組交流,實施課程導入,激發學生對物理規律的探究興趣。在自主導學過程中,可以相應的小討論與小實驗為載體開展,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牛頓第三定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個討論式的教學情境:俗語“以卵擊石”的結果是雞蛋破碎而石頭完好無損,這是否表示石頭對雞蛋的力大于雞蛋對石頭的力?為什么?要求學生采用常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如同位2人模式或前后位4人模式進行討論,在經小組討論、生成統一內容之后,由小組發言人展示合作學習成果,其余小組可進行補充性評價。通過這一討論式的合作學習方式,使學生在鞏固力的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既然兩個力的大小相等,那么為什么這兩個力的合力不為零?”以此激發學生對二力平衡與二力作用效果的探究積極性,投身于對本節課程內容的探究之中,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
2.結合自主思考與小組探究,構建自主合作模式。在高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也無從談起。對于高中物理學習而言,自主學習與思考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與基礎。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通過思維的碰撞與協調,實現學習資源的生成,完成物理知識的構建。在這一環節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流程表現為:自主思考→ 小組合作研究(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方案構思與可行性論證)→ 組間交流展示→ 課堂動態生成(思維碰撞,完成知識構建)。同樣以“牛頓第三定律”課堂教學為例,教師根據各小組對“二力平衡”的精彩發言,給予掌聲鼓勵,并以“掌聲原理”為基礎,激發學生思考“為何常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引導學生積極探討力與反作用力的相關知識,學生可結合生活實例,運用頭腦風暴式的方式總結結論,生成“力與反作用力”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設計探究實驗:以彈簧秤為媒介,對“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采用同位2人分組模式探究實驗,進行觀察與總結,并生成探究結果:兩者同時產生、變化與消失,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之后,教師可結合多媒體技術播放嫦娥二號升空的影像資料,或講述萬戶飛天的故事,實現智育與德育的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學生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更深刻的認知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對其實際應用進行探究。如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古時候在運用馬車時,車拉馬產生的力與馬拉車產生的力兩者既然是相等的,那么馬車是如何行進的?引導學生以基礎性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探究,探究“牛頓第三定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全面提升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3.實施合理評價,強化課堂診斷與及時反饋。及時評價是構建高效物理課堂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教師準確積極的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而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在評價過程中,要將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與結果有機結合起來,對每一學習小組在交流碰撞中產生的閃光點以及各個小組合作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采用多種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評價。而對于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未能開展有效合作的學習小組,應給予有效的指導與幫助。此外,在評價過程中,還應注重多種評價方式的有機結合,如自評、他評與師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針對物理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小組合作能力、組員的探究積極性以及合作學習成果等進行全面的評價,提升學生對物理知識探究的動力與熱情。此外,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在引導學生歸納與總結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可通過布置相應的探究性題目,如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如何贏得拔河比賽的方案,并積極組織比賽活動,論證該方案的可行性。以此類活動方式鼓勵合作學習小組開展課后探究,完成課堂診斷,獲取教學反饋信息,以優化教學。
綜上可見,合作學習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學理念,將其引入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之中,對于提升學生對物理規律與物理知識的探究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合作能力,提升物理教學有效性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應在科學的分組與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堅持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有機結合,實現課堂資源的動態生成,在此基礎上進行準確及時的評價,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功效,構建高效物理課堂。
參考文獻:
[1]唐顯文.新課標下以導學案為基礎的“小組合作學習”高中物理——高效課堂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技術物理教學. 2012(01).
[2]呂繼山.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復習課堂的構建[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0(12).
[3]張亞云.高中小班環境下高效物理課堂教學策略的初步研究[D].蘇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