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華 徐淑紅
【摘 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中學生社會化過程中至關重要。本文從當今師生關系在中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入手,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教育學、社會學等原理,對中學生社會化進行研究,以期在新時期運用有效的手段進行中學生社會化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幫助。
【關鍵詞】師生關系;社會化;群育
社會化過程的實質是個體反映社會現實的過程,從心理學來看,就是社會現實內部化的過程。學校是完成基本社會化的主要環境之一,而師生關系是中學生的主要社會人際關系之一,了解教師在中學生社會化中作用的現狀,采取相應的教育對策具有重要的意義。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為了完善理論,服務教學,本文有針對性地探析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中學生社會化中的作用。
1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中學生社會化實現的基石
教師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完成對學生進行個體社會化的任務。教師在有社會要求、學生可接受及老師自身價值取向性的基礎上對課堂文化進行構建,通過強化代表社會的文化勢力的構建力量,來實現學生對社會文化的接受。而師生關系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中師生兩種文化勢力碰撞的力量對比,決定了作為代表社會文化的教師能在多大程度上對學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會要求的影響。中學生社會化的發展是在師生人際關系影響下實現的,師生關系的性質和水平,會對學生的精神面貌產生強大的制約和深遠的影響,良好的師生互動是促進學生個性社會化發展的重要環境,不良的師生關系,會嚴重妨礙學生個體社會化的良性發展。
傳統師生觀不能適應當前的教育教學,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其實現途徑是通過交往和對話的精神重建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所產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師生交往的結果,也是師生共同面對和分享的成果。在這種關系中,學生可以既作為人,又作為學習者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也能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與價值體驗,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嚴,也才能真正表現出自身的主體性。
2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促進中學生社會化
師生關系跟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密切關系。教學距離是指教師和學生各自主體性發揮所容許的自由度空間,它包括三層涵義,其一,教學距離是空間意義上距離,即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物理位置上的近距離和遠距離。其二,教學距離包括時間意義上的距離,即課余時間師生間頻繁交往和偶有往來。其三,教學距離是在師生之間保持空間和時間距離的基礎上,產生了師生間微妙的心理距離。教學距離藝術地提出,承認了教師和學生各自的主體性,有利于教師有效地教與學生高效地學,也有利于促進中學生社會化。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總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育者,教師總是領導者,學生是被領導者,教師總是具有控制學生的威望和權力,學生總是要服從教師要求,聽從教師領導。教師作為教學的領導者,總是把教學內容以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價值觀念的形式從外部強加于學生,這使得教師帶上了一定的不民主的形象;教學過程的分工也體現了不平等的社會關系:教師總是在課堂中教育、控制和訓導學生,學生只能學、服從和被塑造。如果學生不就范,教師就可以使用迫使學生服從社會意志的手段:規章制度、懲罰措施和分數。學生就有可能把這種失去“自由”和“人格”的矛盾直指教師,他們以厭學、懶惰、抄襲作業甚至逃學來反抗教師的“教育侵略”,來阻止教師對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因此,教師要通過調整師生之間的距離,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中學生社會化。
3 厘清師生之間的距離美推進中學生社會化
距離本為測量學上的概念,是指相關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一種間隔,這種間隔反映了事物間的遠近關系。但許多人都把距離理解為遙遠,其實這是一個概念性認識。既然是距離,就有近遠之分,說距離產生美就可能是近距離美和遠距離美等不同形式的美。距離的存在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體現了大千世界的一種秩序與和諧。師生彼此欣賞是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前提。教學距離正如欣賞一件藝術作品,離得太遠視線模糊,離得太近則無法賞到整體美,并且有可能聚焦瑕疵而感到遺憾。若保持一定的距離去欣賞,會被它的整體的神韻所折服。師生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會淡化美感,因此應保持相對遠距離;而長時間的遠距離又會產生陌生感,必須拉近距離。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形成最融洽的關系,關鍵在于尋找這樣一種最佳的距離,處理好學生對老師的敬畏感和親密感的關系,美就產生于這遠近來回之間。班干部跟普通學生相比較,與教師的心理距離大不相同,因此,要處理好班干部任命與中學生社會化的問題。
班干部這一稀缺資源的利用過程,對班干部和普通學生的社會化具有不同影響。對班干部來說,可培養責任意識、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對其社會化具有積極影響;但若班干部不能樹立正確的“官意識”,對其社會化將產生消極影響。而對于大多數普通學生來說,在班干部這一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是被動的接受者,學會了服從和合作,培養其評價能力等,但是由于班干部資源分配不均所帶來的班級學生分層現象,他們體驗到更多的是由此帶來的地位差異觀念和不平等。
4 架起零距離的心橋群育中學生社會化
教師能否走進學生的心靈,關鍵在于改變自己的角色。教師與學生在學校接觸的時間最長,限于文章字數,在此僅探討教學過程。教師應該放下自己的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盛氣凌人的氣勢,在課堂上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要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并不是一個輕松的事情,因為這需要在語言、態度、行動以及站位上下功夫。教師和每一位學生之間的幾何距離大小,會引起的師生間心理距離差異。當教師在教室里的位置確定以后,教師和該班的每一位學生座位之間的距離也就確定了。現實生活中這些距離是不相等的,也可以說教師與學生產生了親疏遠近的師生關系。如果教師的位置是動態的,那么師生之間的距離大小就會隨機變化,幾何距離的大小差異,必然導致心理距離的差異,于是又引發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劣問題。當然,教師走近學生不一定能走近他們的心靈,教師要與學生達到心理相容,一名優秀的教師一定學識淵博、舉止文明、通情達理、平易近人,對教育事業有執著的追求,對每一個學生充滿著一片愛心。學生對這樣的教師發自內心地欽佩,樂于接受其指導,這時教師的感召力增強,學生會消除心理戒備,與教師坦誠交流,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中學生社會化是個人在其身心特質與稟賦的基礎上,和外界社會環境交互作用或學習模仿的一種過程;個人由此獲得社會上的各種知識、技能、行為模式與價值觀念,一方面形成其獨特的自我,一方面扮演其社會角色,參與社會生活,履行社會一份子的職責。社會化順利進行,個人才能獲得健全的社會發展。教師的社會職責是促使青年一代的思想行為符合本社會的價值觀、規范和習俗,保持社會的延續性。教師是整個教學和教育過程或者可以說是學生社會化過程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
社會發展進步,要求每個人實現社會化,人的不同年齡階段在社會化過程中有各自側重面和發展關鍵期。錯過關鍵期,心理某些機能就不能有理想發展,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會出現障礙。由于制約人的社會化因素的復雜性,教育工作者在把握關鍵期教育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幫助中學生社會化過程中中,改善師生關系是其中的焦點之一。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識到加強對學生的關懷,縮短師生心理距離的重要性。師生間心理距離是一個不能具體量化的概念,師生關系最悲哀的局面是:師生空間距離近在咫尺,心理距離卻遠在天涯。教師應該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孫興春.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問題與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5.
[責任編輯:湯靜]